作者:寶寶知道 教育不好成焦慮
我常常聽到很多媽媽的抱怨,最常見的有孩子做事拖拉,回來先狂看動畫片,不寫作業,晚上又磨磨蹭蹭不願意睡。為了這些事情,家長和孩子總是三天兩頭就鬧一次。所以,很多媽媽都在問:有沒有一種辦法能讓孩子做事主動,自律自覺的?
省心的辦法當然有,其中重要的一條是:要讓孩子明白——如果他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那就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家長可以和孩子「約法三章」:根據孩子的表現,給予相應的後果——表現好就獎勵,做錯事就懲罰。
很多家長的一個疑問是——「該不該給孩子獎勵」?有的家長覺得讓孩子做的都是他們應該做的事情,如果還給他們獎勵,會不會慣壞孩子?
獎勵是一個人付出時間和努力,完成了一個恰當、必需的任務之後,而獲得的一種積極後果,家長當然可以適當地獎勵孩子,但不是每次獎勵都需要給他們小禮物或零花錢。其實,大部分的獎勵都不用花錢,完全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現有的東西作為獎勵,實質就是以物換物:比如,當孩子完成了某件事情後,就可以讓他獲得相應的特權(比如多看1集動畫片、讓爸媽陪他做一件想做的事情、晚睡15分鐘等)。
下面就分享一種「任務清單+積分獎勵」的方法,來講講如何和孩子「約法三章」:
首先,家長可以先和孩子共同確定一個目標,比如:要在未來一個月的時間裡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
接下來,你需要給孩子一起來分解「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需要做什麼,比如:7點20按時起床;自己穿衣穿鞋 ;早晨7點45前吃完早餐 ;8點前出門上學……總的來說:分解出來的任務不要太多,剛開始可以從五六個開始,確保孩子可以完成,任務一定要簡單、明確、具體,讓孩子知道具體該做什麼,媽媽會在哪些事情上考察和監督我。
列好了清單後,接下來就要給每項任務分配積點了,開始時,每項最簡單、花時間最少的任務都按個積點計算。以它作為參照,對比其他任務,根據每項任務所花的時間和精力賦予相應的積點。另外,把孩子最不願做的事情,賦予最高的積點;對那些經常引起你和孩子爭吵的任務也賦予較高的積點。
任務清單(例 )
▲ 7點20按時起床 2積點
▲ 自己穿衣穿鞋 1積點
▲ 整理床鋪 1積點
▲ 回家1小時內完成作業 2積點
▲ 收拾玩具 1積點
▲ 收拾書包 1積點
▲ 9點按時上床睡覺 2積點
孩子肯定會列出一些需要花錢購買的東西。你可以把孩子帶到超市,讓他自己挑選10~15件東西,每件都不超過10元;然後將這些小玩意放進一個裝子,定期讓孩子獲得一次抽獎機會。如果孩子想要花更多的錢買東西,你可以讓孩子攢積點,當積點到達一定數量時,才能換取這個貴東西。
所以,家長要在開始前就把獎勵的機制定下來,在設置積點值時,一定要寬鬆些。可以讓孩子每天賺到的積點比花掉的稍多出一些,這樣就能刺激他開始攢積點。
獎勵清單(例)
▲ 看電視(30分鐘) 3積點
▲ 出去玩(1小時) 2積點
▲ 喜歡的玩具 20積點
▲ 晚睡15分鐘 1積點
▲ 抽獎袋 10積點
▲ 看電影 3積點
接下來,就應該來準備積點的工具了。比如,可以準備一疊貼紙(讓孩子和你一起到超市挑選)、一本不用的書。孩子每獲得一張貼紙,就貼到書頁上,同一天的貼紙都貼在同一頁,這樣,你就知道孩子獲得了多少貼紙。具體的工具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來挑選,總而言之便於記錄和保存即可。
可以讓孩子自己保存他賺得的積點,每當他完成一項任務,你就立刻給他相應的積點。同樣,每當他想獲得某項特權(獎勵)時,他也必須用相應的積點來跟你交換。
雖然積點的獎勵貫穿整套方法的始終,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我卻不建議家長頻繁用積點去「威脅」孩子或和他討價還價,因為獎勵和懲罰歸根結底,是一種外在的約束手段,是一種後果的提醒。孩子好習慣和好行為的建立,除了約束,也需要家長以身作則,並不斷地給予他們責任感和信心,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將這些「任務清單」轉化成自覺的習慣。
(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