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孩子都有磨蹭和拖拉的習慣,尤其是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他們好像不知道著急是什麼,哪怕已經錯過了校車,他們也還要慢吞吞地吃飯。
然而家長們都是被工作折磨過的人,看到這樣磨蹭的孩子,難免心中會有一股怒火,恨不得把孩子罵一頓才能解氣。
最令家長不能接受的,大概就是無論自己說多少遍,孩子都依舊是那副漫不經心的樣子,著急對於他們來說好像是遙不可及的東西。
孩子之所以會有這些行為,不過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時間觀念,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意味著什麼。家長想要改掉孩子磨蹭的壞習慣,可以利用「慣例表」,輕鬆讓孩子擁有時間觀念。
原因之一,沒有時間觀念。尤其是幼兒園的孩子,他們都還不知道五分鐘到底是多長,又怎麼知道自己該在規定的時間內收拾好所有的東西呢?有的時候,孩子自己覺得才過了一會,實際上一個小時就已經過去了。
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家長的催促會讓他們變得有些暴躁。因為他們本來就不知道自己用了多少時間,要是發現所剩時間不多,家長還在一旁催促的話,自己就會感覺無從下手,不知不覺就變得暴躁了。
原因之二,家長安排的時間不合理。很多家長在早上都會留半個小時給孩子,讓孩子換衣服、吃飯以及洗漱。這些時間對於大人來說,自然是夠用的,再短一點也無所謂。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半個小時可能就顯得有些不夠用了。因為孩子沒辦法像大人一樣,專注於某一件事情。換衣服的時候,他們可能看到了心愛的玩具,於是就跑去玩玩具了。家長要是不能及時注意到的話,就會發現,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連衣服都還沒換好。
原因之三,就是家長沒有強制性的規定。有些孩子明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自己再磨蹭的話就會遲到了,可他就是不肯乖乖收拾東西。這是因為他知道,哪怕自己遲到了,家長也不會懲罰他,他毫無損失。
現在很多成年人都想讓自己變得自律起來,然而嘗試過才發現,原來自律是這麼困難的一件事。可是對於孩子們來說,自律是很簡單的,只要家長們加以輔導,他們就能實現真正的時間自由。
在這個過程當中,「慣例表」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對於三歲到十二歲之間的孩子,這些孩子要養成一個好習慣是很簡單的。要是家長能在這個年齡段,讓孩子擁有一些良好的習慣,那麼長大之後,孩子也依舊會將這些習慣保持下去。
首先,家長要跟孩子一起確定每天要做的事情。在制定慣例表之前,家長要跟孩子了解他的日常,把每一件小事都寫出來。
在這裡,家長要注意,慣例表上面並不只是學習的內容規劃,還應該包括孩子玩耍的時間,畢竟勞逸結合才能效果更好。
將所有的事情列好之後,家長在計算一下每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進行一下合理的規劃。在這個過程當中,要是孩子有什麼意見,家長可以傾聽一下,不要不尊重孩子。
其次,由易到難才是最好的選擇。有的家長在定製完這個表之後,就要求孩子百分之百按照表格行動。可是對於孩子來說,改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他們不可能一下就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習慣。
要是家長剛開始就要求嚴格的話,那麼孩子的積極性會被打擊,可能就不想好好配合家長了。所以一開始的話,家長可以降低要求,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及時給予獎勵,這樣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
最後,自然是要有一定的規則。很多時候,家長將前兩步都做得很好,但是卻沒有制定規則。要是沒有了規則,孩子會覺得自己哪怕沒按照表格行動,也不會有什麼後果。
孩子們的自制力都很差,需要規則來約束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要保證尊重這些規則,要是孩子玩耍的時間結束了,那麼無論他怎麼撒嬌,家長都不可以讓他繼續玩耍。
想讓孩子變得自律,不再磨蹭和拖拉,是需要一個漫長過程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要在一旁監督和指導,這樣孩子才能徹底克服這些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