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獎勵孩子有技巧,用不好適得其反

2020-12-14 小天寶大玉兒

孩子每次刷牙都磨蹭拖延找藉口,媽媽想了一個辦法,只要孩子積極主動地刷牙,第二天就可以吃一塊糖。剛開始效果很明顯,孩子每次刷牙都很積極主動,媽媽再也不為刷牙的事煩心了。一段時間後,媽媽覺得孩子已經養成了積極主動的好習慣,便取消了獎勵,孩子立馬不願意了,徹底放棄了刷牙。沒辦法,媽媽又恢復了獎勵。

孩子為了得到糖果,配合媽媽積極主動刷牙,但是獎勵並沒有讓孩子養成愛刷牙的好習慣,獎勵取消後,刷牙的行為也消失了,這就是「扇貝效應」的表現。可見,獎勵孩子也是有一定技巧的。

一、什麼是「扇貝效應」?

海狸家族的首領海狸奶奶發現,海狸找回來的食物越來越少了,原因是有一部分海狸貪玩。於是,海狸奶奶決定給完成任務的海狸獎勵,海狸的工作勁頭上來了,事物庫存充足了,於是取消了獎勵,海狸們熱情盡失不願意去找食物了,海狸奶奶只好又恢復了獎勵。

有天,一位海狸沒有完成任務,他的好朋友把自己找到的食物給了他,孩子奶奶看到後,為了表揚助人為樂,也給了好朋友獎勵,其他海狸都不願意了,覺得很不公平。

海狸奶奶換了個方法,宣布凡是願意做貢獻的海狸,都可以領走獎勵,但領走獎勵的海狸都沒有完成任務,海狸奶奶很生氣,有的海狸在一旁嘀咕:怨不得他們啊,獎勵已經到手了,誰還去幹活啊?

這是一個童話故事,海狸奶奶的獎勵,就是行為的強化物,是讓海狸出去找食物的行為的獎勵。心理學家斯納金在實驗中發現:每隔20秒對白鼠進行強化,白鼠的反應會在下次強化到來前出現巔峰,說明白鼠學會了根據強化時間進行反應,它的行為效率趨勢圖就像扇貝一樣,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扇貝效應」。

獎勵產生的「扇貝效應」很常見

每次周末,媽媽到掃衛生時,女兒就來幫忙,但是這兩次卻突然不幹了。媽媽詢問後發現,原來是因為自己只關注到打掃的任務比較多,忘記給了女兒金錢獎勵。給女兒補發獎勵很簡單,但是媽媽卻很困惑。

給孩子獎勵,是為了讓孩子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但是結果卻變成了沒有獎勵就不幹了。這個困惑應該是很多父母都有的,這就是「扇貝效應」的表現,生活中很常見。到底怎樣才能用好獎勵,來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呢?

如何用獎勵引導孩子形成好習慣?

如果長時間持續利用固定的獎勵措施,的確會產生「扇貝效應」,但我們應該徹底避免這種持續的固定時間的獎勵呢?

1、在習慣的初始階段,獎勵是有必要的

樂樂在家做作業總是三心二意,一會打開電視看兩眼,一會找父母聊聊天,外面有動靜她也會第一個跑出去看。所以,作業時間被她拆解的零零碎碎,作業質量也得不到保證。媽媽告訴她,如果你專心做作業,就可以得到一顆星星,集滿5顆就可以兌換一次肯德基就餐。

樂樂很樂意,所以她做作業的效率提高很多,也很少三心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媽媽告訴她:「你做得非常好,為了幫你養成好習慣,我不再每次都獎勵了,如果你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保持,我就獎勵你更喜歡的東西。」媽媽給獎勵的時間越來越長,慢慢地,沒有了獎勵,樂樂已經養成了好習慣。

在新習慣或者新知識的初始階段,連續、固定時間的獎勵很有必要,這能讓孩子更好地完成任務,雖然是為了儘快得到獎勵,但是當達到了一定程度,就要不斷延長間隔,直到最後撤掉獎勵。

2、獎勵要多樣性

長時間地用同一樣東西會讓孩子失去興趣,產生厭煩的感覺。如果樂樂向媽媽抱怨:「肯德基我都吃膩了」,下次媽媽還是帶她去肯德基,樂樂很可能會故意做出得不到獎勵的行為。

獎勵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就像海狸奶奶為了表揚小海狸樂於助人時,就可以採取精神表揚的方法,既能達到鼓勵的效果,也能避免別的海狸覺得不公平,兩全其美。

3、獎勵要合理

孩子非常聰明,面對獎勵很會討價還價。如果樂樂提出要求:「我不吃肯德基了,我想要滑板車。」這個要求父母還可以接受,滿足了她,過了一段時間,樂樂又提出要求:「下次你獎勵給我一臺電腦,不然不幹了」,無奈之下父母又同意了。

面對孩子不斷增加的要求,父母感到無可奈何,抱怨孩子不聽話,其實父母是有一定原因的,在面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時,一定要態度堅決地拒絕,孩子也就會知難而退了。

心理學實驗證明,表揚、激勵和信任更能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所以獎勵孩子的原則是,精神獎勵重於物質獎勵,及時捕捉到孩子的優秀表現進行評價和誇獎。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小天寶大玉兒看更多育兒知識。

相關焦點

  • 獎勵孩子有禁忌,用好能激勵,用不好適得其反,關鍵看家長怎麼用
    用得好可以激發孩子做事情的積極性,是管教孩子的好幫手,用不好不但會讓孩子變得貪得無厭,還會適得其反磨滅他做事的積極性。結果就是因為獎勵的10元錢,讓踢垃圾桶變成了一個辛苦的差事,每天都要去踢,一個月才那麼點錢,於是沒過多久,那幾位叛逆的小年輕就對踢垃圾桶失去了興趣。所以說,「獎勵」不一定會有鼓勵的作用,有時候效果會適得其反。如何利用好「獎勵」這個管教孩子的好幫手,而不讓效果適得其反呢?
  • 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心理學家給出3個建議,讓獎勵更有效
    在鼓勵孩子這方面,正確的獎勵是一大關鍵,可是,你真的會"獎勵"孩子嗎?有的家長會想:這不是廢話嗎?對孩子說一句"你真棒",給孩子送玩具和零食,不都是獎勵?但是,如果這麼想,那你就有可能走進了誤區。
  • 50獎勵孩子主導獎勵,培養孩子多種能力
    50獎勵孩子主導獎勵,培養孩子多種能力獎勵孩子的最高級別,就是給孩子一些主導權。
  • 獎勵孩子產生反效果?心理學:父母不能太功利和依賴獎勵制度
    那麼,很多人應該都會認為,獎勵對於孩子來說,起著激勵的作用,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獎勵制度對於孩子來說還會產生產生反效果。而在這之前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獎勵的本身是沒有好與壞之分的,但是在一些關鍵的場合,如果用對了,那麼這種獎勵制度會在孩子的成長中起到很重要的激勵作用。
  •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好好學習,不然真的會毀了你的孩子
    「龍寶小掌門」兒童學習app,這裡有金龜子、張騰嶽等七位央視主持人為孩子準備的必背詩詞、成語、四大名著等大語文課程,更有少兒科普視頻和小學同步課程等你來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好成績。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父母想盡各種辦法——恐嚇、打罵、嚴厲說教,還有的家長用各種物質、甚至是金錢來激勵孩子,只要孩子能好好學習,就獎勵他各種想要的或者想不到的東西。
  • 你還在用物質獎勵鼓勵孩子嗎?深圳過來人:物質獎勵容易害了孩子
    物質獎勵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嗎?寶貝,你把作業做完,你就能多看十五分鐘電視。孩子,你這一次考試,只要考全班第一,我就給你買新玩具。這些話,估計大家都沒少講吧。家長們都認為這些話很有效果,只要一說,孩子就能馬上行動起來,自己又不用生氣,孩子就能乖乖地聽自己的話,這何樂而不為呢?家長們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些作用只是短暫的,同時,它本身帶有的副作用也有很大,下面,就由小編來跟大家說一說吧。
  • 你「獎勵」孩子的方式正確嗎?別再用「過度獎勵」毀了你的孩子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每天學習生活能夠自覺主動,經常會用各種獎勵刺激孩子,效果卻不一定好。物質獎勵是很多父母都採取的教育方式之一,但只能帶來短期的效果,時間一長,還會帶來很多副作用。我認識一位冉冉媽,最近因「獎勵孩子」而困擾。她說,女兒冉冉的成績猶如「過山車」,老師找她去問詢原因。
  • 你「獎勵」孩子的方式正確嗎?別再用「過度獎勵」毀了你的孩子!
    ,經常會用各種獎勵刺激孩子,效果卻不一定好。物質獎勵是很多父母都採取的教育方式之一,但只能帶來短期的效果,時間一長,還會帶來很多副作用。她說,女兒冉冉的成績猶如「過山車」,老師找她去問詢原因。她突然想起女兒有天上學前問起她的:「媽媽,我要是考了100分,你怎麼獎勵我?」她覺得女兒現在的成績還不錯,就隨口回答:「沒有獎勵。」
  • 在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習慣時,物質獎勵真的有作用嗎?
    爸爸說:「兒子,下次數學考試得90分以上,爸爸就獎勵你100元錢。」媽媽說:「閨女,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寫作業,媽媽過幾天給你買愛吃的蛋糕。」這些都是現在很多家長希望利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養成更愛學習的習慣。但真的有作用嗎?
  • 孩子考好了,獎勵現金好不好?
    孩子取的進步,適時地提出表揚,予以肯定很有必要,父母要真心替孩子感到高興,分享孩子的喜悅,就能讓孩子體會到努力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但是,也不能放大反應,表現得喜出望外,動不動就現金打賞,這樣會讓孩子誤解,覺得我父母喜歡的是考高分的自己,學習好的自己,而不是真的愛自己。獎勵是把雙刃劍,一定要慎用!
  • 孩子的腦迴路很短,越磨蹭其實越聰明,家長的催促反而適得其反!
    當父母的每天看著自己的孩子拖拖拉拉、丟三落四真是為他們操碎了心,那麼究竟小孩子做事兒磨蹭是好還是壞,當家長的應不應該催促孩子,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引導孩子,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討論一下。孩子的腦迴路很短,越磨蹭其實越聰明,家長的催促反而適得其反!
  • 家長給孩子的獎勵是一門學問,你學會了嗎
    如何獎勵是一門學問,為什麼講這個內容呢?上午有位媽媽提了個疑問,孩子順利完成一遊戲任務,獎勵一瓶養樂多,可以嗎?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下,怎麼樣去正確地獎勵孩子?與其說是獎勵,更喜歡用一個詞,叫「積勵」。不能一開始學會的時候,就被這些獎勵來刺激,就會容易養成一個慣性思維,我做了這些,就有獎勵。
  • 還在用物質獎勵孩子?懂得德西效應,了解獎勵會讓孩子更不愛學習
    沒幾天曉雪的孩子就又開始不願意學了,即便有獎勵也不肯,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件事的罪魁禍首就是獎品;沒錯,因為曉雪給孩子的獎品是孩子喜歡吃的零食,一開始孩子想要嘗鮮當然樂意得很,可是再好吃的東西吃久了也會厭倦,此時若想要孩子還願意主動學就要拿比原先的獎品還具備吸引力的東西去獎勵孩子才可以,而這樣的獎品超出了曉雪的承擔能力,自然地,讓孩子願意主動學習又成了一個難題。
  • 用物質的方式獎勵孩子合適嗎?
    「今天乖乖去上幼兒園,回來媽媽給你買芭比娃娃」、「這個禮拜表現好就帶你去吃肯德基」、「這次考試全班前三名獎勵你一個平板」、為了改掉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的習慣也有獎勵等等。孩子就這樣被家長用獎勵的方式帶入了「德西效應」。心理學家德西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一個老人房子前有一塊平地,每天晚上有許多小朋友來玩,他第一天給每個小朋友10美分,微笑著對他們說,「我平時很無聊,非常感謝你們來這裡玩,給我帶來快樂。」第二天來的孩子多了,他還是每人給10美分,對孩子們說那段話。第三天也是。
  • 怎麼樣正確獎勵孩子
    為什麼這些獎勵有效期都這麼短,下次用同樣的方法就不管用了呢?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物質獎勵不靈的原因心理學上有個有名的實驗叫做德西效應。教育家德西請了一批大學生,把他們分為兩組做有趣的智力難題。
  • 還用物質獎勵孩子?了解德西效應,物質獎勵只會讓孩子厭惡學習
    生活當中我們總是通過一系列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學習,就比如說會給他們一些獎勵。很多時候孩子都是因為通過獎勵的方式來不斷的使自己的學習成績提高,但這樣的操作方式往往是沒有什麼好處的。李先生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能夠得到一個良好的提升,於是每次在孩子考試考到不錯的分數時,就會給予一些獎勵。有的時候會給孩子一些零花錢,有的時候會給孩子買一些禮物。
  • 《內在動機》:別再隨便獎勵孩子了,真的會讓孩子失去真正的動力
    在這本書裡,兩位作者深度剖析了外在的獎勵或是懲罰,會削弱人的內在動機,讓人找不到持續努力的動力開關。儘管我認為這本書的翻譯配不上書的名氣,但我還是硬著頭皮把它讀完了,因為太想知道為什麼獎勵會傷人,用控制的方式讓人成長,最終又會成就怎樣的孩子。
  • 如何獎勵我們的孩子
    往往有家長一帶孩子上街,當孩子看到一些他想要,甚至是家長認為他想要或是對他有幫助的東西,一律照買。其實我認為家長如這麼做並不太對,就算是你很有錢也不能這樣子,為何?我總結出有以下4個原因:a:浪費金錢,我們的孩子,大多對某些東西的新鮮感保持不了多久,不管你買多少,他也會很快把他曾經喜歡的丟一邊的。
  • 越獎勵孩子越疲懶?濫用獎勵會大大損害孩子內驅力
    她說自己家孩子越來越不好管,之前為了幫助孩子養成刷牙、收拾玩具這些好習慣,就採用了積分獎勵的方法。剛開始這種方法十分奏效,孩子為了得到獎勵,主動刷牙洗臉,老母親心裡很是欣慰。我獎勵你一包奶。這樣的獎勵方式,或許在當時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獎勵用的不恰當,就會損害孩子的內驅力。心理學上有個經典的故事:一位老人退休後在湖區買了所房子,想圖個清淨。
  • 用貼紙獎勵孩子,做不好適得其反,家庭教育中如何避坑?
    這種積分制度適合套用到家庭裡嗎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在學校裡為了積分對老師言聽計從,回到家裡又皮得不行,非常眼紅,很希望在家裡也施行這套獎勵制度,好讓孩子在家也乖乖聽話。那麼這種規則適合在家裡用嗎?我的回答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