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次刷牙都磨蹭拖延找藉口,媽媽想了一個辦法,只要孩子積極主動地刷牙,第二天就可以吃一塊糖。剛開始效果很明顯,孩子每次刷牙都很積極主動,媽媽再也不為刷牙的事煩心了。一段時間後,媽媽覺得孩子已經養成了積極主動的好習慣,便取消了獎勵,孩子立馬不願意了,徹底放棄了刷牙。沒辦法,媽媽又恢復了獎勵。
孩子為了得到糖果,配合媽媽積極主動刷牙,但是獎勵並沒有讓孩子養成愛刷牙的好習慣,獎勵取消後,刷牙的行為也消失了,這就是「扇貝效應」的表現。可見,獎勵孩子也是有一定技巧的。
一、什麼是「扇貝效應」?
海狸家族的首領海狸奶奶發現,海狸找回來的食物越來越少了,原因是有一部分海狸貪玩。於是,海狸奶奶決定給完成任務的海狸獎勵,海狸的工作勁頭上來了,事物庫存充足了,於是取消了獎勵,海狸們熱情盡失不願意去找食物了,海狸奶奶只好又恢復了獎勵。
有天,一位海狸沒有完成任務,他的好朋友把自己找到的食物給了他,孩子奶奶看到後,為了表揚助人為樂,也給了好朋友獎勵,其他海狸都不願意了,覺得很不公平。
海狸奶奶換了個方法,宣布凡是願意做貢獻的海狸,都可以領走獎勵,但領走獎勵的海狸都沒有完成任務,海狸奶奶很生氣,有的海狸在一旁嘀咕:怨不得他們啊,獎勵已經到手了,誰還去幹活啊?
這是一個童話故事,海狸奶奶的獎勵,就是行為的強化物,是讓海狸出去找食物的行為的獎勵。心理學家斯納金在實驗中發現:每隔20秒對白鼠進行強化,白鼠的反應會在下次強化到來前出現巔峰,說明白鼠學會了根據強化時間進行反應,它的行為效率趨勢圖就像扇貝一樣,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扇貝效應」。
獎勵產生的「扇貝效應」很常見
每次周末,媽媽到掃衛生時,女兒就來幫忙,但是這兩次卻突然不幹了。媽媽詢問後發現,原來是因為自己只關注到打掃的任務比較多,忘記給了女兒金錢獎勵。給女兒補發獎勵很簡單,但是媽媽卻很困惑。
給孩子獎勵,是為了讓孩子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但是結果卻變成了沒有獎勵就不幹了。這個困惑應該是很多父母都有的,這就是「扇貝效應」的表現,生活中很常見。到底怎樣才能用好獎勵,來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呢?
如何用獎勵引導孩子形成好習慣?
如果長時間持續利用固定的獎勵措施,的確會產生「扇貝效應」,但我們應該徹底避免這種持續的固定時間的獎勵呢?
1、在習慣的初始階段,獎勵是有必要的
樂樂在家做作業總是三心二意,一會打開電視看兩眼,一會找父母聊聊天,外面有動靜她也會第一個跑出去看。所以,作業時間被她拆解的零零碎碎,作業質量也得不到保證。媽媽告訴她,如果你專心做作業,就可以得到一顆星星,集滿5顆就可以兌換一次肯德基就餐。
樂樂很樂意,所以她做作業的效率提高很多,也很少三心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媽媽告訴她:「你做得非常好,為了幫你養成好習慣,我不再每次都獎勵了,如果你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保持,我就獎勵你更喜歡的東西。」媽媽給獎勵的時間越來越長,慢慢地,沒有了獎勵,樂樂已經養成了好習慣。
在新習慣或者新知識的初始階段,連續、固定時間的獎勵很有必要,這能讓孩子更好地完成任務,雖然是為了儘快得到獎勵,但是當達到了一定程度,就要不斷延長間隔,直到最後撤掉獎勵。
2、獎勵要多樣性
長時間地用同一樣東西會讓孩子失去興趣,產生厭煩的感覺。如果樂樂向媽媽抱怨:「肯德基我都吃膩了」,下次媽媽還是帶她去肯德基,樂樂很可能會故意做出得不到獎勵的行為。
獎勵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就像海狸奶奶為了表揚小海狸樂於助人時,就可以採取精神表揚的方法,既能達到鼓勵的效果,也能避免別的海狸覺得不公平,兩全其美。
3、獎勵要合理
孩子非常聰明,面對獎勵很會討價還價。如果樂樂提出要求:「我不吃肯德基了,我想要滑板車。」這個要求父母還可以接受,滿足了她,過了一段時間,樂樂又提出要求:「下次你獎勵給我一臺電腦,不然不幹了」,無奈之下父母又同意了。
面對孩子不斷增加的要求,父母感到無可奈何,抱怨孩子不聽話,其實父母是有一定原因的,在面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時,一定要態度堅決地拒絕,孩子也就會知難而退了。
心理學實驗證明,表揚、激勵和信任更能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所以獎勵孩子的原則是,精神獎勵重於物質獎勵,及時捕捉到孩子的優秀表現進行評價和誇獎。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小天寶大玉兒看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