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2010年前後的一個夏天,學校利用暑期空閒請了一些外面的大牌教授來給大家開一些比較新奇的課,作為「通識教育」。
那是馬英九的第一個任期,兩岸間高校交往剛剛啟動。
在前來授課的老師中,第一次有了臺灣教授。
筆者出於好奇,旁聽了一節臺灣新竹交通大學教授的物理課。
教授很幽默,他的開場白調侃了臺灣學校來大陸交流時的文化困擾——
「其實我們叫國立交通大學。」
「可大陸的領導說,你們怎麼能叫『國立』呢,於是便統一稱呼為新竹交通大學。」
「最慘的當屬國立中央大學。」
「既然不能稱『國立』,那就叫中央大學吧。」
「可領導又說,你們也不能叫『中央』啊!」
「那……總不能叫『大學』吧……」
教室裡哈哈大笑起來。
來上海的前一天,教授專門從新竹跑了一趟臺南,給大家帶來了最正宗的臺灣鳳梨酥。
初次見面,整個教室瀰漫著鳳梨的味道,師生之間的氛圍親切熱烈。
十幾年過去了,如今回首往事,不禁感慨萬千。
有些事情,原本以為是開始,卻沒想到是巔峰。
馬英九宣誓舊址(2008年5月20日)。在就職演說中他表答對四川震災的關懷。
時間回到2005年。
這一年的四月,兩岸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連戰訪問大陸。
按照國民黨原先的規劃,應該是在2004年大選結束、連宋當選後,由連戰以「總統當選人」的身份在正式就職前訪問大陸。
很可惜,沒能拗過阿扁的三顆子彈,連戰含恨敗北(49.89%:50.11%)。
傷心了一個冬天后,連戰一行近七十人於2005年4月26日由臺北啟程,展開為期八天的「和平之旅」。
當日清晨,逾千人聚集中正國際機場。
反對者與支持者爆發嚴重的肢體衝突,多人流血受傷。
作為頭版大新聞,大陸媒體在做報導的時候巧妙的將「中正機場」稱為「桃園機場」。
避免了「中正」兩個字的忌諱。
後來聰明的阿扁心領神會,在2006年10月將該機場正式改名為桃園機場。
連戰此行對國共兩黨來說都是歷史性的。
大陸方面毫不含糊,一路以超高規格接待,著實令連戰這位臺灣政壇的「常敗將軍」風光了一把。
訪問團上午在香港轉機,中聯辦主任親自在機場恭候歡迎。
隨後一行人搭乘中國東方航空公司專機前往南京,拜謁中山陵。
訪問的重頭戲是北京的國共兩黨領導人會面。
2005距離1945年重慶談判正好一個甲子,兩黨主要領導人在時隔60年後再度握手的畫面成了永恆的經典。
也就是在胡連會中,「九二共識」這一概念被雙方正式接受並訴諸官方文件。
兩岸從此有了交流互通的理論基礎。
很多朋友或許不知道,北京之行其實是連戰幾十年政治生涯的「謝幕式」。
結束訪問兩個多月後,隨著國民黨黨主席換屆,時任臺北市長的馬英九成功接棒。
在臺灣政壇,馬英九是標準的「外省人」、「遷臺派」。
馬英九的父親馬鶴凌曾擔任過蔣介石侍衛官,還是蔣經國「救國團」的軍官。
解放戰爭後期,馬鶴凌受國民黨政府指派到臺灣工作。
1949年,為了把尚在大陸的老母親接來臺灣團聚,馬鶴凌偕妻女赴香港等候。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兒子馬英九出生。
馬鶴凌在政壇上的成就不高,做過國民黨臺北市黨部組長、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秘書、國民黨知識青年黨部書記長等職。
大概相當於個處局級幹部。
由於提拔緩慢,老馬曾一度給自己的兒子馬英九當下屬。
1981年9月,馬英九頭戴哈佛大學博士的光環回到臺灣。
恰逢「外長」錢復為蔣經國尋覓英文秘書,馬英九成功入圍並被選中。
此後短短三年間,小馬從一個政壇素人被拔擢為國民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成為老馬的上級。
這便是臺灣政壇有名的佳話——「子大父小」。
馬英九參加節目
1993年,出任「行政院長」的連戰邀請馬英九擔任「法務部長」一職。
憑藉著激烈的反腐倡廉,相貌英俊的馬英九逐漸在島內積累起很高的人望。
藍營人氣王。
九十年代是臺灣政壇大變局的時期。
隨著縣市長選舉的全面鋪開,各種「政治明星」橫空出世,其中就包括1994年拿下臺北市長的陳水扁。
作為當時的綠營人氣王,阿扁在1997年組建起「寶島希望助選團」,全臺助選。
國民黨地方縣市選情有全面崩潰的危險。
在此嚴峻的形勢下,國民黨急需一位選舉人氣上可以PK阿扁的「強棒」出現。
於是大佬們把目光投向了年輕帥氣的馬英九。
1998年,經多人勸進和父親馬鶴凌的反覆勸說,馬英九代表國民黨出戰當年12月的臺北市長選舉。
對手是阿扁。
最終,初出茅廬的馬英九以51%得票率獲勝,成功拿下了臺北市長的寶座。
事後來看,這場選舉對於馬英九的仕途發展極為關鍵。
因為緊接著來臨的2000年大選中,國民黨丟掉了政權,一敗塗地。
這讓擔任臺北市長馬英九瞬間成了黨內在任的最高公職。
原本咖位不大的小馬哥地位迅速凸顯出來。
2002年,馬英九連任了臺北市長。
此時他在國民黨內的地位也就是僅僅是一個政治新星,離「接班掌權」還有很遙遠的距離。
舞臺仍然是連戰這些人的。
如果用小人之心猜度一下的話,馬英九很可能並不希望「連宋配」贏得接下來的大選。
因為一旦連宋當選,藍營的新老交替將被大大延遲,新人上位遙遙無期。
小馬哥的運氣不錯。
隨著連宋二人在2004年再敗於阿扁之手,老一輩國民黨政治人物的聲望和人氣都跌到了谷底。
2005年7月,連戰在訪問完大陸後正式退位。
身兼黨主席和臺北市長的馬英九,成了毫無疑問的藍營核心。
回顧兩岸七十多年的恩恩怨怨,真正高頻次全方位交流的歲月,其實主要就是馬英九執政的八年。
當時大陸和臺灣的很多官員都互相以職務相稱,今天看來很難想像。
不過另一方面,作為蔣經國嘴裡的「無缺陷年輕人」,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堅持了兩蔣時代的「中華民國正統論」。
單邊利己主義,臺灣優先。
馬英九把「九二共識」解釋為「一中各表」,進而延伸為「互不否認」。
試圖營造一種兩岸是對等政治實體的局面。
所謂「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也是馬英九的傑出論述之一。
對比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好像前者的說法也沒有太大進步。
(註:「四不一沒有」是指不宣布獨立、不更改「中華民國」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
馬英九上任前曾主張與大陸進行政治協商談判並籤訂和平協議。
可說來說去,又回到了「臺灣前途由2300萬人民公投決定」的表述。
和民進黨的「臺灣前途決議文」如出一轍。
真要說有一點突破,那也要等到任期結束前的新加坡會晤了。
馬英九與蔡英文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倏忽間,一代人政治人物又老去了。
在島內政壇全面綠化的大背景下,當初被大家譏笑為「馬娘娘」的馬英九如今反而成了「親中賣臺」的代名詞,時常被綠色小將們群起圍攻。
可以預見,即使2024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下一位藍營大將的立場只能是比馬英九更加保守。
搞不好,2008~2016這八年還真是統一之前兩岸交流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