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數月備戰,犬子以優異的成績在眾多報考者中脫穎而出,被香港理工大學錄取碩士研究生,再次驗證了他的「理工男」潛質,讓我這個平時對他管得不多的父親頗感驚嘆,也倍感欣慰。
犬子成為一個「理工男」,是我和妻子最初沒有想到的。
我和妻子是中學同窗,在家鄉那座書香濃鬱的青春校園,在那個風行品讀汪國真的純真年代,我們從相遇、相識到相知、相戀,源於中學時期一場詩會結下的「文學情緣」。後來有同學調侃:「你倆如走到一起,小孩將來一定是個文藝青年」。
犬子出生後的幾年間,我在駐浙部隊機關從事宣傳文化工作。雖然分居兩地,條件有限,生活壓力很大,但妻子仍不忘引導孩子朝著我們的「愛好」進行培育。
幼小的犬子開始挺給力,教什麼基本上會什麼。兩歲時,就能笨拙地照著寫出自己的名字,一首七律或五絕領著他讀幾遍,就能咿咿呀呀地背誦下來。更驚奇的是,犬子不僅能倒背很多首唐詩,而且在不識字的情況下,看配圖便可讀出是哪首詩。
犬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妻子有意在他課餘時間培養他的「藝術細胞」,先報名上了少兒書法班。這小子悟性還真行,無論臨摹練習,還是獨立完成,指導老師都說犬子頗有寫好字的天賦。我也幫著「助陣」,連續多年為犬子訂閱《經典閱讀》《小學生優秀作文》等刊物,不失時機地做些寫作輔導,希望他傳承我和妻子粗通筆墨的「文氣」。
後來,妻子發現犬子很喜歡音樂,經常守著播放VCD歌曲,一首歌聽數遍就能很流暢、很完整地哼唱出來,且不跑調。於是,我們又為他報了音樂興趣班,妻子還在當年家庭經濟拮据的情況下,咬咬牙花兩個月的工資為犬子買了一臺名牌電子琴。
然而,不知何因,習書法、練寫作、學聲樂等頗顯文藝範的活兒最終都沒有引發犬子的濃厚興趣,不了了之。
再後來,我和妻子慢慢發現,犬子迷上了組裝智力模型。一艘結構複雜的大型航空母艦模型,大大小小零部件上千個,他能全神貫注、按圖索驥地組裝完成,極少出現差錯,諸如飛機、坦克、火車、挖掘機等模型的拼裝更是輕車熟路。有時候,他把組裝好的智力模型拆散重裝,樂此不疲,表現出超強的興致。
意想不到的是,犬子小小年紀對汽車特別感興趣,各類名車爛熟於胸、如數家珍。有一天,我試著考他對車輛的識別力。當一輛小車從我們側身疾馳而過,在未見標誌的情況下我問他是什麼車,犬子稍作思忖便很肯定、有條理地道出該車的品牌、產地、性能、價格、銷路等系列信息甚至一些具體參數。我通過網絡查詢該車情況,與他所說果真八九不離十。凡事種種,犬子逐漸展現出「理工男」思維縝密、做事專注的基本特徵。
沒想到犬子的愛好偏離了我和妻子的初衷,我想過引導與扭轉,但最終沒有勉強,漸漸順應孩子的興趣和選擇。
隨著年齡增長,犬子「理工男」的特性越來越凸顯,學習、生活中變得沉默且有主見了。高中文理分科,與我和妻子當年不假思索選擇文科不同,犬子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理科。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有一次我試探著問他:「今後有沒有打算參軍或從政?」犬子連連搖頭,還調侃且不乏堅定地說:「老爸,我搞不來你那一套」。讓我無言以對。
都說「理工男」大多是很宅的人,這一點在犬子身上得到充分印證。他一個人能一整天待在家裡,整一組複雜的教學編程、玩一款新潮的網路遊戲、聽一通流行的港臺歌曲。尤其在備考碩士研究生的日子裡,成天沉浸在大量枯燥的數字、公式和螞蟻般的英文字母中,不懈怠、不氣餒,讓我從他的「宅」中感觸到了一股年輕人常缺乏的靜氣和耐力。
犬子還具有「理工男」不太喜歡製造浪漫的特性,時不時與我和妻子「唱反調」。周末到了,一家子計劃駕車去湖光山色中拍拍照、聚聚餐,放牧心境、留駐美好,他卻說不如待在家裡自在愜意。有時想拿出當年我和妻子的「鴻雁傳書」讓他讀一讀,感受父母彼此相守的心路歷程,他卻說寫信早就過時了,還是不看吧。父母生日或母親節、父親節,他會不動聲色地買一份禮物或發個紅包,但溫馨、浪漫的祝福語卻惜字如金,他說這是簡約主義生活方式。
當然,沉默、很宅和不浪漫未必都好,但犬子在學習、生活中所保持的條理、自律的習慣,據稱也是「理工男」的鮮明特質,讓我很是讚賞。他從小就懂得不亂花錢、不亂交朋友、不亂吃食物、不丟三落四、不惹是生非。在繁華的大上海,在青春浪漫而又不乏浮躁的大學校園,犬子靜心敏行,勤於攻讀,所修的40多門專業課程沒有一門「掛科」,並養成了整潔、有序的生活習慣,讓我和妻子很省心。
犬子目前只是個理工類學生,也談不上有什麼成就,但他「理工男」式的成長成才經歷常常引起我的思考。
順其自然是一種規律。犬子沒有傳承我和妻子所謂的「文氣」,我從開始不解到後來理解,最深的體會是:順應、尊重、賦予孩子的自主權、選擇權,是教育引導子女成長的基本之道。孩子的個性和特質不可扼制,父母應當尊重特點,善待差異,因勢利導,揚長避短,不可擅自規劃孩子的未來。
然而,受「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傳統思維的影響,我們對子女的慣性安排往往是對其特質本真的束縛。如父母是黨政機關的希望孩子今後捧「鐵飯碗」,父母是國企員工的期望孩子日後成「大老總」,「子承父業、高官厚祿、光宗耀祖」等利益至上、官位至上的思想根深蒂固。有的父母甚至剛愎自用,不顧孩子的性格特點、內心想法、發展志向、適應能力等自身條件,導致家庭矛盾和悲劇,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儒教思想文化傳承千年,讓我們學會了溫良謙恭,同時也讓我們變得循規蹈矩。如果我們的教兒育女理念沒有形成正確的思想行為引領,不去順應時代潮流,等到教育的重任落到兒女身上,我們興許會發現,曾經對孩子的抑制是一副枷鎖,迫使是一種傷害。當然,遷就也是一副枷鎖,溺愛也是一種傷害。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無須有意規劃或刻意決定孩子的前程,順著他們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去引導、去培塑,尤其是教育督促孩子養成立足社會的勤勉、吃苦、獨立、自律、磨練、感恩的意識和能力,當為父母的首要責任、方為最好的培養辦法、實為子女的一生財富。
風箏飛得再高,離不開大地的牽引;兒女走得再遠,淡不出父母的視線。犬子下個月就要赴港求學了,我深知並理解犬子有他的志向和選擇,但不管走到哪、無論走多遠,都希望他不能忘了回家的路、不能忘了哺育的根。
謹以此文,致犬子,並與有同感的父母們共勉。
2019年7月20日晚於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