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杭州2月26日電 題:讓天下確有免費午餐:雨花齋的「膳」與「善」
作者 錢晨菲
一家免費的餐廳如何經營?能維持多久?作為杭州餘杭雨花齋的發起人之一,章時靈最初的答案是未知的。如今看著就餐的人越來越多,她言語堅定,「雨花齋裡的『膳』與『善』讓我感動,餐廳會一直辦下去。」
雨花齋位於杭州餘杭一小區內,開設至今已滿三年。因全年無休供應免費午餐,被稱為「中國最傻餐廳」。
每天剛過11時,雨花齋就座無虛席了。
食客們排隊取餐說著「謝謝」,義工們深鞠躬呈上熱菜……全過程並無太多交流,井然有序間卻透著溫情。就餐期間,食客們細嚼慢咽,絕少發出聲音,光碟後安靜離座。
「沒想到這裡的飯菜這麼適合老年人,素食、少油、少鹽、軟糯。」61歲的楊北平是雨花齋的常客,退休後中午吃什麼成了他最大的煩惱,「白天孩子上班,一個人在家做飯太麻煩。我在雨花齋還交了許多新朋友。」
像楊北平一樣的人還有很多,每天中午都會有200餘人來雨花齋就餐。但公益事業同樣需要經濟支撐,這一暖心之舉的背後究竟是如何維持?章時靈道出了中間的不易和感動。
她介紹,雖然雨花齋是公益組織沒有收入,卻有著兩本特殊的帳本。一本記錄著雨花齋每日的志願者人數和就餐人數;另一本則詳細地記錄著雨花齋接收到的愛心幫助。
2019年1月11日,徐林紅捐贈玉米湯圓4箱;1月13日,蕭珠芳捐贈愛心款500元(人民幣,下同);1月16日,「鄉情菜園」供應青菜35斤、毛毛菜78斤……
「雨花齋僅食材每天就需花費約1000元,餐廳能走到今天,要感謝太多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章時靈表示,除了物資支持,熱心的義工團隊也給雨花齋注入溫暖和活力。
每天6時,就有義工陸續趕來——義工是流動的,每天人數不等且身份各異,年輕白領、學生、退休老人均有。
董媛媛是一家出口企業的老闆娘,只要有時間,她就會來雨花齋幫忙。為人和善的她與生意場上的強大氣場判若兩人。「我感覺老人們特別不容易,我把他們當作自己的長輩來孝順。還有的老人在盛完飯後甚至會向我鞠躬,讓我特別感動。」
或洗菜、或盛飯、或整理餐具……義工團隊中也不乏白髮蒼蒼的老人。從最初的好奇嘗試,到熱心志願服務,他們對雨花齋的態度在悄然間改變著。
張柏洙亦是其中一位,患有眼疾的他不能與其他義工一樣參與備餐和盛飯工作,回收餐具成為了他的固定崗位。
「奉獻是相互的,雖然我眼睛不好,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很開心。」作為農民,幾乎沒有經濟收入的他還主動捐贈了200元用於雨花齋的日常開銷。
不論是80歲高齡仍每天堅持做義工的王士平,還是月工資不足2000元卻經常參與捐贈的湯德華;不論是賣廢品換來的10元、20元,還是偷偷塞在角落裡的一包鹽、悄悄壓在碗下的100元……在雨花齋,暖心的故事每天在上演。
「我們把雨花齋當作自己的家,人與人之間的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隨著以『膳』傳『善』的愛心磁場緊緊凝聚。只要家人需要,雨花齋一直都在。」章時靈說。(完)
【編輯: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