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劉大娘的雨靴咋沒派上用場?
「九河下梢」上千名河長治河記
作為一名河長,高慶九這樣描述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畫面:
「那天,一家電視媒體來採訪我們的河道衛生治理情況,可鏡頭一轉,竟然有一片垃圾出現在畫面中!」高慶九再複述時,還能感受到她當時的面紅耳赤。於是,這名「河官」痛下決心,開始下硬功夫鑽研河長這門技術活。
如今,曬得黝黑的她可以循著河道一路說個不停,哪裡需重點監管,哪裡又水質良好,心裡的帳本越來越清晰。
在「九河下梢」的天津,上千名像高慶九這樣的河(湖)長,扛起了守護一汪碧水的責任,讓初心順河流匯聚。
河長是個技術活
今年汛期,劉大娘的雨靴再沒派上用場。
「不只是我家,住我們這個社區的,家家戶戶幾乎都備著幾雙雨靴。」家住天津市寧月花園社區的劉大娘解釋,這些年小區門口總是積水,碰到下雨天積水很快沒過腳脖子,沒有雨靴根本出不去。而今年家門口乾淨整潔的路面,讓雨靴無用武之地。
寧月花園社區位於河東區二號橋街道,臨近月牙河。這個有將近20年歷史的社區,居住著1500多戶居民。積水的問題,困擾了居民10多年。可受制於財力等多種因素,問題遲遲無法解決。積水太過嚴重時,只能靠臨時抽排來緩解,根治無門。
問題的徹底解決,得從「河湖長制」在二號橋街道落地生根說起。街道河長高慶九在這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2018年,二號橋街道辦主任高慶九成為轄區內街道級河長,管起了河湖水面。月牙河作為轄區內重要的水面,是她日常巡河的重點對象。
「剛開始巡河的時候,只會看表面。水質好不好,河道髒不髒,違章建築有沒有,面子能看清,裡子可不明!」
沒過多久,她就發現,巡河是個技術活兒。耐火路附近的月牙河河段,河面清潔,沒有垃圾,但水質抽樣監測數據總是異常,還有異味。「水裡的問題有時並沒有那麼直觀,都說水質好不好,根子在岸上。」
高慶九下決心,追根溯源挖源頭。經過仔細查看河道周邊情況和規劃設計圖紙,她和同事發現,問題的根源在寧月花園社區。
「由於歷史原因,寧月花園建成入住之初,小區排汙管道沒有加入市排水管網。」高慶九說,此前,開發商為解決排水問題,曾在小區內建了一個蓄汙水池,每天定時用水泵把蓄水池的汙水抽到外面。後來蓄水池運轉停止,小區汙水無法排出,汙水外溢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僅影響了群眾居住環境,還順著雨水管道流到了臨近的月牙河,嚴重汙染了水質。
「過去『九龍治水』,各管一攤。」河東區河湖長制辦公室主任夏敬雄說,寧月花園社區的積水問題涉及水務、住建、排水等多個部門,都在管卻都管不好。
找到問題的高慶九和區河長辦相關領導意識到,這不僅是個環境問題,更是關係到寧月花園1500多戶居民的民生問題。
「一定要把這個問題根治!」2019年,河東區委、區政府按照「天津市關於20項重點民心工程工作部署計劃」,提出月牙河(河東段)水生態環境修復及流域綜合治理方案,重點加快月牙河流域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寧月花園社區的歷史難題迎來了解決契機。
在高慶九與區河長辦的積極協調下,充分利用「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多次聯繫區住建委、區河長辦、區排水管理所、市海河管網公司在寧月花園居委會召開協調會,現場查看,研究施工方案。河東區住建委積極籌措資金,對小區雨汙水管網進行了分流改造,並與外管網完成對接,工程新建2.8公裡雨汙水管道和各類排水設施。施工期間,為保護月牙河不繼續受到汙染,街道積極協調區排水管理所安排了工作專班,24小時對小區汙水進行抽排,吸汙車出動600餘車次。
今年夏天,天津連續遭受幾場暴雨侵襲。然而寧月花園社區的積水問題卻沒有再出現。排水管網通了,路也重新修好,熱心的居民給河長辦送來了錦旗。
看著寧月花園社區的路面,高慶九非常高興。
溝渠背後是民心
楊伍莊村劃歸天津市西青區張家窩鎮管轄後,張家窩鎮副鎮長、鎮級河長高慶錫巡河時,就發現了個大問題。
「2018年3月底,河裡的冰剛一融化,一股臭氣就開始在楊伍莊村周邊瀰漫。」高慶錫回憶,他在巡河時發現村東一條寬五六米、長達數百米的溝渠,排汙口藏在雜草中淌著汙水,河道兩側垃圾四散,岸上則是私搭亂建的廢品回收點。周圍的村民說,一到夏日,這裡蒼蠅滿天飛,水裡漂蛆蟲。
這般「觸目驚心」的場面,是他擔任河長以來少有見到的。可對於周邊村民來說,這幅景象已經持續多年,雖然向上級反映過,卻無人來管。
原來,楊伍莊村屬於天津市農墾集團,歸農場管理。機構改革後,村級管理一度弱化,形成了諸多混亂局面。村內環境則長期無人過問,菜市場、公廁的汙水直排入河,形成黑臭水體,經年累月就成了集汙池。
楊伍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光彩回憶,這條溝渠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挖,此後一直沒有清理過,汙染問題越積越重,最後索性給河道砌了一堵圍牆,一圍了之。
2017年12月,楊伍莊村劃歸張家窩鎮管轄,村域內的河道治理也一同被劃入張家窩鎮鎮級河長的管理範疇,事情就此迎來轉機。
「這件事情關乎著民心!」高慶錫和張家窩鎮主要領導一同下決心,要把治理這條河當作契機,讓剛剛回歸張家窩鎮的楊伍莊村民感受到幸福感和歸屬感。
說幹就幹。不僅要幹得好,還要幹得快,要趕在夏季汛期來臨前,徹底把問題解決。
2018年春,高慶錫找到村兩委和鎮裡有關部門集體商討河道修復事項。「鎮裡投入資金,工作得到了村民很大的支持,幾乎沒有遇到阻礙。一周的時間,入河排汙管道全部截斷,開始啟動清淤,1米多厚的淤泥被全部清理。」高慶錫回憶。
清淤結束後,原來怕汙染外界河流而建的閘口被打開,外界的好水與河道恢復了聯通。此外,兩岸垃圾和違章建築清理、植樹綠化也一同展開。歷時1個月時間,臭水溝徹底拋棄了往日的頹敗,換上了新顏。
河道整治的一個月時間,高慶錫基本每天都到施工現場查看。「那一個月,心情一天比一天好。」到了當年的5月,已經陸續有村民來河邊散步垂釣。
「有村民說,因為這條河,都慶幸回到了張家窩。」李光彩說。
「每周兩次巡河,就當散步,穿著皮鞋,敞開呼吸。」高慶錫說,白鷺、野鴨、青蛙都回來了,記憶中小時候的河流風景又回到了眼前。
綠水流出好日子
金秋時節,天津市寧河區東棘坨鎮艾林村千畝稻花飄香。可兩年多前,「髒」和「臭」還是艾林村的代名詞。
「臭豬糞燻人!」艾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級河長方志田笑著說,早年艾林村窮,村民就在房前屋後養豬,漸漸養豬成勢,豬糞臭味瀰漫整個村莊。2017年、2018年最高峰時,全村有60多個養豬戶,佔到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
養豬讓「窮艾林」掙到了錢,但卻拖了村子形象的後腿。「臭味濃、蒼蠅多,外邊做買賣的都不願意來我們村。」方志田補充道,村民夏天新裝的紗窗,到秋天,上邊就能糊上一層蒼蠅。
臭的不只是空氣,還有村裡4個大坑塘。「養豬戶都是散養,糞汙一般直接通過水衝,流到溝渠和坑塘,坑底下沉澱著一層豬糞。」
村民回憶,即便是冬天,坑塘依舊臭氣燻天。而夏天則是綠藻漂浮,分不清哪裡是地哪裡是塘。
這幾個坑塘,成了村級河長方志田的心病。要不要治?怎麼治?問題一個個,方法卻沒有。
2018年,天津市加快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步伐,提出了打贏垃圾、汙水、旱廁、道路和村容村貌、農業面源汙染治理「五個攻堅戰」,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任務。方志田的心病找到了藥方。清退散養殖戶、建設汙水管網、開展坑塘清理……一項項的工作決策借著美麗鄉村建設的開展,得以一一落實。
從2018年開始,村民們陸陸續續放棄了養豬的行當,村裡的第一大汙染源得到了解決。
與此同時,清理坑塘、建設管網設施等工作同步推進。在天津市水務局駐村幫扶組的技術和資金的支持下,村裡實現管網建設和雨汙分流。長年累月汙染堆積的坑塘裡,100多立方米的淤泥被一車一車清走,並引入活水。坑塘一步步恢復了原來的模樣。
在艾林村西頭,10多畝的西坑現在有了一個動聽的名字——艾林西湖。景如其名,碧波蕩漾的湖水,倒映著岸邊古樸的涼亭,湖面上三五成群的鴨子正在嬉戲,不時地有村民在湖邊散步。
即便是為了環境美,退養也不能一退了之。為了解決村民再就業的問題,方志田一遍遍走訪,鼓勵村民流轉土地,利用越來越優質的水源和環境,發展起稻蟹混養。「好水種出的水稻好吃,養起來的稻田蟹也很肥美。」方志田說,土地流轉後,旱地改稻田,一畝地承包費漲了六七百元。
村民吳軍告訴記者,他此前養了3年豬,每年也就掙個七八萬塊錢,還不穩定。拆了豬圈後,聯合其他村民承包了大塊稻田,發展起稻蟹混養,收入不比以前少。「我們的螃蟹都賣到了東北。」
設施農業園區也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村裡早前就建有設施農業園,目前發展到了160多座大棚,佔地達到600多畝,覆蓋了近9成的農戶。」方志田說,種植一座大棚一年純收入能達到4萬元。
村民收穫的不只是綠水青山,還有金山銀山。方志田保守估計,2020年,艾林村集體收入能達到約45萬元,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左右。
河長制,河長治。有了健康守護人的河流容顏日漸舒展,「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河湖正在海河之畔變成現實。(記者白佳麗、黃江林、雷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