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主要指陽性(統計顯著)結果論文較陰性結果論文更容易發表的現象,雖然陽性結果論文在實驗設計等質量參數上並不優於陰性結果論文。發表偏倚在臨床醫學領域較為突出,但其實大多領域都存在。之前有研究發現陽性結果論文的發表概率是陰性結果的2 - 3倍。關於發表偏倚的原因,有的認為編輯更喜歡陽性結果,有的說作者不喜歡將陰性結果投稿,或者說作者選擇性的報導研究結果。
2012年剛成立的開放獲取期刊F1000Research最近發表了兩篇有關發表偏倚的文章。Stephen Senn在其文章中挑戰了「編輯傾向於接受陽性結果並非發表偏倚的原因」的觀點。Senn認為,雖然有證據顯示(編輯對)論文的接受率上並沒有顯得偏倚陽性論文,但要做出「編輯客觀對待陽性和陰性論文」以及「發表偏倚與編輯決策無關」這樣的論斷,一個必需的(而大家常常忽略的)假定是:作者投稿時僅僅考慮文章的質量(實驗設計等),而非結果的陽性或陰性。另一種假定是,如果作者投稿時考慮(陽性和陰性)文章的接受概率,那麼結果應該是陽性和陰性論文在接受率上無差別,而在文章質量上可能有差別。下面兩張示意圖與這兩種假定有關。實情是(更接近右邊的圖),同樣接受率背景下,投稿的陰性結果論文在質量上平均高於陽性結果論文,這暗示編輯可能仍然偏愛陽性論文,體現在對陰性論文質量要求更高。
在隨後的一篇評論中,Chalmers和Dickersin贊同Senn關於期刊編輯影響了發表偏倚的觀點,但認為對於「報告偏倚(Reporting bias)」來說,主要原因仍是研究者不喜歡投稿陰性結果。他們認為,在臨床醫學研究中,研究者及其贊助者(如醫藥公司)較期刊編輯更應該承擔「背叛」報導義務的責任。
Senn的文章有意思的是比較分析了論文質量和接受率。我對發表偏倚了解的並不詳細,但覺得作者投稿行為和編輯的喜好好像是一個並非容易說清楚的事情,實際情況中,到底是作者主觀上(與編輯喜好無關)不願意投稿陰性結果,還是由於編輯偏愛陽性結果或者說發表概率導致作者(客觀被動地)不願意投稿陰性結果?
相關文獻:
Senn S (2012) Misunderstanding publication bias: editors are not blameless after all [v1; ref status: indexed http://f1000r.es/YvAwwD] F1000Research 1:59 (doi: 10.3410/f1000research.1-59.v1)
Chalmers I, Dickersin K (2013) Biased under-reporting of research refects biased under-submission more than biased editorial rejection [v1; ref status: indexed, http://f1000r.es/VilqTX] F1000Research 2:1 (doi:10.3410/f1000research.2-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