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理菌創作團隊 孟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學譯者)
我的朋友阿旺最近遇到了一件糟心事。事情說大不大,但是,他覺得有點鬧心。
他無意發現,一個同事在朋友圈裡對他設置了「不可見」,屏蔽了自己的動態。他想:平時抬頭不見低頭見,關係還不錯,怎麼就單單屏蔽了自己?他想來想去,想不明白,就不想了。
接下來,同事的「一番操作」讓阿旺犯了愁。
阿旺一發自己的動態,這位同事不但點讚,還和底下留言的同事頻頻互動。大家似乎其樂融融,只有阿旺覺得彆扭。阿旺疑惑地問我:「他這是出於什麼心理?」
網絡加強了人和人之間的互動,由網絡互動產生的人際摩擦比比皆是。阿旺的遭遇不是個例,我們都有過相似的境遇。許多人對此百思不得其解。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一下這個問題的原因。
談到他人的窺視,你一定會想起經典電影《楚門的世界》。楚門從小被電影公司收養,成為紀實性肥皂劇的主人公。楚門一直生活在名叫桃源島的小城裡,他是一名保險經紀人,妻子是一名醫生。他的生活似乎與普通人沒有什麼不同:戀愛、上班、結婚……直到有一天他發現這一切都是假的:他的父母是假的,妻子是假的,他擁有的一切都是假的。他生活在巨大的攝影棚裡,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被無數的攝影機忠實地記錄下來。全世界都看著他的一舉一動,人們藉助這部真人肥皂劇,打發著工作之外的閒暇時間。
整個電影的主旨很簡單,就是楚門打破虛幻世界、尋找新生的過程。不過,電影預設的前提——「楚門的真人秀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這值得深思:我們為什麼樂於窺視別人的生活?
最古老的解釋——窺視他人的生活,也許是人際生存的需要。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曾經提出,智人在部落生活中光知道獅子和老虎在哪裡還不夠,還要知道「誰和誰好,誰很誠實,誰是騙子」。智人憑藉「語言八卦」的優勢,在進化過程中勝出。
現代人的生存環境更加複雜。人性的多面性,讓我們很難快速地發現對方的真實特質。僅憑語言八卦的優勢,並不能實現洞悉對方真實想法的目的。我們還會藉助其他手段,比如朋友圈就成為了解他人的隱秘途徑。無需驚動對方,就能形成相應的看法。我們甚至會通過對方的朋友圈來判別他是否值得交往。
阿旺的同事對阿旺屏蔽朋友圈,可能是出於自我保護的心理,不想向阿旺展示自己的私人生活。特別是如果阿旺和這位同事處於競爭關係,那麼,兩人的關係就更加微妙了。但是,當阿旺發朋友圈時,同事出於維持良好關係的目的或者「大家都點讚、我也隨大流」的目的,認為點讚與互動能維持較好的人緣。
不過,他忘記了人際交往的對等性。當阿旺暴露個人的生活時,同事沒有暴露,這就導致雙方在人際信息掌握上的不對等性:我知道你的秘密,但你不知道我的。阿旺就會感到自己的生活被偷窺,產生強烈的不適感。
最直接的解釋——窺視他人的生活,是源於我們對他人的好奇。
作為人類,我們對「天上為什麼會下雨」自然事件感到好奇,也對「他人怎樣生活」的社會事件感到好奇。弗洛伊德認為,偷窺源於人類天生的好奇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欲望。
本質上說,窺視與好奇是同源的,是建立在「新異性」的假設上。千篇一律的東西讓我們審美疲勞,而新奇特的東西讓我們更感興趣:當我們與對方的差異性越大,我們更願意知道對方的狀態。比如,我們更愛看明星的真人秀,看明星的育兒經驗、夫妻生活,甚至明星的婆媳吵架都來得更有趣。
從這一點來說,如果某個人特別關注你的朋友圈,那麼,一定是你擁有某些別致的特質,這些特質吸引著對方的目光。在阿旺的例子中,同事可以選擇不看阿旺的朋友圈,但是,他沒有這樣做。這說明阿旺的朋友圈一定有吸引同事的地方:比如阿旺在某一領域頗有建樹,經常轉發專業文章,或者經常分享自己的旅遊心得,等等。同事在看他的朋友圈時有所獲益。
更現代的解釋——窺視他人的生活,滿足了我們的人際比較需求。
現代社會中,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減少了朋友或同事的相處時間。朋友圈成為個人展示生活的窗口,也成為了解他人生活的途徑。朋友圈的信息垂手可得,人們時而主動、時而被動地看到他人的朋友圈。我們可以稱之為「窺視」,因為這種觀察是在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
窺視朋友圈會激起我們的比較之心。我有一段特別有意思的經歷。一次,我出版了一本新書,發在朋友圈裡。一位多年未見的老同學給我發私信,她對我先表示祝賀,隨後嗖嗖發了若干張照片——兩個虎頭虎腦的小傢伙。她說「給你看一下我的成果。雖然我感覺我虛度了光陰,但我也有我的成就。」另一位聯繫較多的老同學除了恭喜之外,問我要了一本樣書。你會看到相同的信息會引發不同的反應。
人際比較大多發生在熟人之間,並且是條件相仿的熟人之間。也就是說,你會和隔壁的鄰居老王比較薪水,而不會和馬雲的收入一較高下;你會和鄰座的同事比比誰更美,但你不會跑到範冰冰面前展示自己的美貌。
生活中,我們總會有一兩個特別讓你羨慕的朋友。這個人可能是身價不菲,或者是高大帥氣,抑或是家庭美滿。最讓人羨慕嫉妒恨的類型莫過於三者兼而有之。我們往往會看著他的朋友圈,從未發表任何言語。但是,我們的比較之心從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