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寶寶離開媽媽的子宮,從一個溫暖包裹的環境,來到了充滿嘈雜的陌生世界,寶寶還沒有掌握語言表達能力,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所以,哭聲是寶寶身體與心理的晴雨表,是在告訴爸爸媽媽:「我餓了、困了、想抱抱了……快來關注我呀?」
不同的哭聲表達著寶寶的不同需求和感受,寶寶一哭,父母心裡就特別著急,不明白孩子為什麼又哭了。
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掌握哭這門特殊的語言,明白寶寶各種哭聲背後的含義,這樣才能更好的照顧寶寶。
一般來說,小月齡寶寶每天啼哭的時間平均為1.5小時,面對哭聲,只要多觀察,爸爸媽媽就能很快找到哭鬧的原因,並能根據原因給寶寶做出正確的反饋。
那麼,作為父母的你,讀懂寶寶的哭聲了嗎?寶寶哭聲的背後,都隱含著怎樣的需求呢?我們可以從這7方面來讀懂。
小張家的寶寶一直是母乳餵養,可是吃完奶後還會哭一會兒,哭聲短而低沉,哼哼唧唧,聲音時高時低,而且小腦袋轉來轉去四下搜尋。小張用手觸碰寶寶的嘴角時,寶寶會張開小嘴做出吸吮的動作,這就是飢餓性哭泣。
有這種表現的寶寶就是沒吃飽,如果沒有得到大人的理睬,寶寶就變成委屈的大哭,但是,只要給寶寶補充幾十毫升的奶粉,就大口的吃奶不再哭了。寶寶在吃飽後會安靜入睡,或滿足的四處張望。
注意:母乳餵養是按需哺乳,如果媽媽的奶水不夠,可以多喝五紅湯、鯽魚湯、豬蹄湯下奶,按正確的追奶方法補充奶量。奶粉餵養或者混合餵養的寶寶餓了,可以按比例衝調奶粉。
而過飽性哭泣多發生在餵奶後,哭聲很尖銳,寶寶的兩腿還會亂蹬,有時候嘴裡還會溢奶或吐奶,媽媽只需把寶寶豎抱起來,拍拍嗝會舒服一些。過飽性啼哭不必哄,哭可加快消化,但要注意避免溢奶後流進耳朵。
這是小寶寶的正常啼哭,聲音抑揚頓挫、不刺耳、節奏感強,也沒有幾滴淚流出,哭的時間較短。這種哭聲媽媽不用過於擔心,是寶寶運動的一種方式,多哭一會兒還會增加肺活量,不影響飲食、睡眠、和玩耍。
這時媽媽輕輕觸摸寶寶,對他微笑,或者把寶寶的小手放在胸前,再打開伸向兩邊,或者抬起寶寶的小腿做運動。3個月左右的寶寶輔助他翻身,大月齡的寶寶引逗他多爬,寶寶就會開心玩耍,停止哭泣。
尿溼或排便了一般哭聲不大,淚不多,這種情況下的哭聲通常比較低,沒有節奏也不規律,可能哭一會兒又自己停了,過一會兒感到難受了又會哭起來,兩腿蹬被,有時煩躁的哭聲裡,還會伴隨著小屁股的扭來扭去。
這時候,只要給寶寶換了乾爽的尿布或紙尿褲,他就會很開心,小胳膊小腿盡情的蹬踹、揮舞起來。趁此機會,媽媽可以讓寶寶的小屁屁晾一會兒,透透氣,觀察寶寶有沒有紅屁屁。
如果寶寶哭聲一陣一陣地,透著不耐煩的大哭,也就是俗說的鬧覺。眼睛呆呆的顯得很無神,一邊哭一邊打哈欠、用小手揉眼睛、用力向後挺身體,就說明困了。這時候,媽媽把寶寶放到舒適安靜的小床上,讓他去睡覺。
媽媽要善於捕捉寶寶的睡眠信號,每天臨睡前就可以通過洗溫水澡、做撫觸、喝奶、聽音樂、講故事等的睡前節奏,讓寶寶知道是要睡覺了,這樣充滿「儀式感」的睡前節奏,或讓寶寶減少夜醒的次數。
儘量不要等到寶寶已經發出「困了」的信號時,才著急的沒有任何過度的去讓寶寶睡,就算當時睡著了,寶寶的身體沒有得到舒緩,半夜也容易醒來哭泣。
寶寶冷了會哭,一般哼哼唧唧哭聲不是很大,小手小腳冰涼,蜷縮著身體發抖,臉蛋也有些白。這時候把寶寶抱在溫暖的懷中,或者給寶寶多蓋一層棉被,哭聲漸漸就停止了,寶寶暖和了,就不再哭鬧。
寶寶熱了也會哭,而且哭得臉通紅,滿頭是汗,一摸後背、脖子也是溼溼的。媽媽要觀察寶寶的被窩是不是太熱,或者寶寶的衣服穿太厚,那麼減少鋪蓋或減衣服,寶寶就會慢慢停止啼哭。
溫馨提示:寶寶睡覺時穿的衣服要純棉、寬鬆,給寶寶蓋棉被睡覺,比穿睡袋要舒適。
一些天生比較敏感的寶寶,只是單純的求抱抱,想找回在媽媽子宮裡的安全感,所以,不要用「讓她哭一會兒就適應」的方法去鍛鍊。
寶寶這時哭聲不會很尖銳、聲音較低,持續不斷地邊哼唧邊哭,很有節奏感,看見媽媽時,哭聲也會變小,小手向前伸,仿佛受了委屈似的可憐樣,如果得不到媽媽的抱抱,就會越哭越兇。
出生頭一年,寶寶的哭聲請一定及時回應,寶寶哭了就儘量多抱,這是給他安全感。在滿足寶寶需求的過程中,可以告訴寶寶「媽媽很快就來了」,必要的延遲滿足也是可以的。
寶寶不舒服時,哭聲大多比較劇烈、尖銳刺耳,臉部發紅髮燙,還有小腳亂蹬或小手緊握的動作。這時候,檢查寶寶的尿不溼是幹的,並沒有拉尿,給他餵奶也不吃,無論如何抱、哄都很難安撫,這可能是寶寶真的不舒服了。媽媽要給寶寶觀察體溫、看看小肚子是不是發脹,必要時帶寶寶去看醫生。
1歲內的寶寶,所有的需求都需要成人的幫助才能完成。所以寶寶的吃、喝、拉、撒、睡,能否受到妥善的照顧,就決定了寶寶能否信任周圍的環境和人,能否為將來建立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礎。
在出生的頭一年,當嬰兒無故哭鬧時,如果媽媽給予寶寶充滿愛意的回應,嬰兒就會感到安全感。
安撫寶寶的方法有很多,建議強度從小到大,如:可以輕拍寶寶、給予安撫奶嘴,握著寶寶的小手,再過度到輕輕搖動小床,最後抱起寶寶,抱起後避免劇烈的搖晃,可以做袋鼠式擁抱。
只要爸媽們能夠及時回應寶寶,願意花足夠的時間去觀察,就能從寶寶的哭聲中辨別不同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親子連接,讓寶寶健康快樂的成長。
每一個嬰兒在表達不同的需求時,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密碼」,只要新手爸媽們足夠用心,願意給予足夠的陪伴和愛,就能讀懂寶寶不同哭聲背後的情感需求。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