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稱中國人「跟風」心態嚴重 信仰缺失成主因

2020-12-11 東方網

    閱讀提示

  近年來,社會生活中「跟風」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跟風」現象折射了社會轉型期的浮躁心態。中國人為啥愛跟風?跟風的程度如何?如何採取有效應對措施?等等。針對以上公眾關注的問題,人民論壇雜誌做了關於「中國人跟風心態」的問卷調查,截止到7月22日,共有5214人參與。此外,人民論壇記者書面調查了220人,總計5434人。

  當今中國人跟風的程度如何

  選擇「非常嚴重」的佔75.3%;選擇「比較嚴重」的佔22.0%

  從歷史上看,跟風現象古已有之,元明清各朝各代都有。「您認為當今中國人跟風的程度如何」,調查結果顯示:選擇「非常嚴重」的佔75.3%;選擇「比較嚴重」的佔22.0%;選擇「一般」的佔2.4%;選擇「不好說」的佔0.3%。

  調查結果表明,當今時代,跟風現象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用「跟風熱」來表述目前中國的種種從眾現象毫不為過。

  據人民論壇雜誌記者了解,「跟風」之「潮」遍及社會各個領域和階層,從某類型服飾的跟風到炒股、房地產買賣的跟風,從日常消費的跟風到文化消費的跟風,從廣告明星代言的跟風到電視欄目的跟風,從留學跟風到文憑跟風,這一浪高過一浪的跟風潮,「成就」了不少影視明星、文化名人、明星企業、電視臺。

  由於風潮的背後缺乏相應的抑制或者平衡機制,因此,助長了浮躁的社會氛圍和社會心理。

  中央黨校向春玲教授指出:跟風的一個直接的心理機制源於人們有從眾心理,即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在中國,這種行為不僅時時有,而且處處有——常突然而起,又轟然而散,且循環往復。

  「您認為當前哪類跟風現象較嚴重」,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娛樂類節目,如選秀、相親節目」的佔15.2%;選擇「小孩上興趣班跟風」的佔12.3%;選擇「養生熱班跟風」的佔11.9%;分別排在前三位。

  調查結果表明,大同小異的娛樂類節目的泛濫,表明節目背後創新的缺乏,靠模仿討好受眾已成行業通病。小孩上興趣班跟風,之所以排在第二位,充分說明現在的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都不希望孩子從小就輸在起跑線上。據人民論壇記者調查,有些家長雖然不願讓孩子上興趣班,但看到別人的孩子都上了,也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興趣班。而「養生熱」的興起,表明人們在滿足溫飽之後,更加注重生活質量,注重身體健康和人的全面發展。健身養生、延年益壽,享受生活已經成為一種時尚。而當前公眾普遍缺乏一些養生知識,從而使一些人盲目跟風,失去了判斷力。

  專家指出,以上跟風現象的出現,表明了多元文化格局中主流文化引導力的弱化,使得一些「另類」文化凸顯。媒體要在這個過程中積極引導,而不是變本加厲為著所謂「收視率」把大眾推向虛幻。

  中國人為啥愛跟風

  30.2%的受調查者選擇「信仰的缺失」

  「您如何看待跟風現象」,調查結果顯示,47.2% 的受調查者選擇「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表現」;43.1%的受調查者選擇「折射了社會轉型期的浮躁心態」;6.8%的受調查者選擇「跟風古已有之,沒什麼稀奇」;2.3%的受調查者選擇「體現潮流,有一定積極意義」;0.7%的受調查者選擇「其他」。

  可見,盲目跟風、隨大流的行為,顯然是沒有主見,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表現。社會轉型必然引起人們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變化。

  專家指出,調查結果充分揭示了在當前社會轉型背景下,價值多元,良莠難分,大多數人都表現出浮躁的心態。跟風從而使我們在生活方式、文明習慣乃至人生境界等方面陷入流行化、浮躁化、庸俗化。

  當問到「您認為中國人為啥愛跟風」時,30.2%的受調查者選擇「信仰的缺失」;17.0%的受調查者認為「同化式教育的悲哀」;14.3%的受調查者選擇「依附他人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潛意識的一部分」,分列前三位。

  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精神生活層面上卻不容樂觀,甚至出現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危機,而信仰的缺失就是精神危機的主要緣由之一,如何使人有信仰的支撐,顯得尤為重要。

  人民論壇網網友留言道:「隨著網絡等信息技術的進步,無明確目的性的跟風,來得快,退得也快。另外,對於一些有明確目的性的跟風,與公民社會大眾的公民意識成長有關係。」

  也有不少受訪者認為,通常情況下,萬事跟著大家走,就是安全的。之所以跟風,是因為常常處於某種信息不對稱的狀態,由於缺少足夠的信息來做決策,人們只好去參照周圍大多數人的意見來做決策依據。

  專家認為,對個人而言,「跟風」是一種沒有個人主見的生活和消費方式;對企業而言,「跟風」是一種原創力弱的病態的發展方式;對社會而言,「跟風」狂刮不止則是一種缺乏創新力的同質化建構方式;對國家而言,「跟風」現象的泛濫則凸顯了在相關法制缺失下的整體素質亟待提高的現實。「跟風熱」如果聽之任之,將會嚴重危及社會的基本準則和人們的價值觀,必須引起足夠的警惕和重視。

  跟風背後是信仰和文化的迷失

  22.5%的受調查者認為跟風 「凸顯主流價值觀的迷失」;21.7%的受調查者認為是「當前社會缺乏文化自主性的體現」

  「盲目跟風凸顯了哪些社會問題」,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凸顯主流價值觀的迷失」的佔受調查者的22.5% ;「是當前社會缺乏文化自主性的體現」,佔受調查者的21.7%;「是社會責任感缺失的表現」,佔受調查者的20.7%;「凸顯是非曲直的標準缺乏」,佔受調查者的20.3%;分列前四位。

  這一結果表明,一方面,大眾的文化消費越來越多元,另一方面卻在某些強勢媒體的主導下越來越趨向獵奇、盲從和跟風。跟風亂象的蔓延,折射了主流文化中價值觀引導的乏力和影響力的弱化。

  如何糾正盲目跟風?人民論壇雜誌調查結果顯示:23.2%的受調查者選擇「媒體要履行社會責任,杜絕商業性炒作」;另有22.8%的受調查者選擇「倡導國人理性思考」,列所有選項前兩位。

  「國人跟風看怎麼跟,中國人關心自己的健康有錯嗎?這就是媒體的責任,他們只看商業利益,糊弄百姓,導致人們上當受騙。」新浪網網友留言道。這體現了人們對媒體社會責任感缺失的憂慮。

  中國傳媒大學劉京林教授指出,受眾應努力提高媒介素養,消除媒介崇拜心理,善於辨別媒介信息的真偽。要有質疑精神,要形成尊重科學的理念。同時,全社會應積極倡導公民的個性發展,鼓勵創新精神。

  在人民論壇記者的調查採訪中,杭州市政協張永誼認為,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創造「風頭」,發現「風頭」,利用「風頭」,引領社會朝著科學、文明、健康方向發展。與此同時,面對誘惑眾多、變幻莫測的世界,每個人更應多一份理性,多一份思考,面對風尚潮流,學會把持自我,既不落伍,也不盲從。

  當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已進入改革深水區,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和加劇,各種社會問題也越來越錯綜複雜。在這種背景之下,倡導國人理性思考,提升公眾的思想文化素質與判別力,無疑是一件極為緊迫的艱巨任務。

相關焦點

  • 調查顯示跟風成國人普遍心態 信仰缺失被指主因
    據人民論壇問卷調查顯示:七成以上的受調查者認為中國人跟風程度「非常嚴重」,表明隨大流、跟風已成為一種普遍心態。  跟風有可能束縛思維、抑制個性發展、扼殺創造力,從而使我們在生活方式、文明習慣乃至人生境界等方面陷入流行化、浮躁化、庸俗化。如果說一個廣告的跟風賭的只是一個企業的商業利益,那麼諸多低級的「跟風潮」此起彼伏,所賭的則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中國人的信仰中國人有信仰嗎?『有』。為什麼我們這樣肯定地回答呢?因為我們談起信仰,大多數中國人把政治信仰和個人信仰混為一談。認為馬列主義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人唯一信仰,傳承五千年文化的儒釋道思想是迷信,所以中國人就沒有信仰傳承的歷史根基,也就沒有信仰。把看命、算卦、風水、巫婆、跳大神等一系列糟粕的東西都歸罪於儒釋道,認為是儒釋道是迷信、是鎖住人民翻身的鎖鏈。由於人們對信仰的錯誤認識,『破除迷信』的口號響了這麼多年,誰還敢有個人信仰呢。所以,大多數有個人信仰的國度把我們中華民族稱之為『野蠻民族』。沒有信仰怎麼野蠻掛上勾。
  • 略論「政治信仰缺失」的成因與對策
    原標題:略論「政治信仰缺失」的成因與對策   作為一次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的中央全會,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必須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務。
  • 極度追求美白:女性主體意識缺失是主因
    原標題:極度追求美白:女性主體意識缺失是主因——畸形審美現象觀察(下)▲ 極度追求美白的背後反映的是商業因素和心理因素交織的結果。部分女性之所以會呈現「美容癮」的特徵,是現代社會擺脫空虛無聊的方式和現象之一。
  • 中國精神科醫生嚴重缺失 待遇低風險高等成主因
    醫患比例嚴重失衡的現實,導致70%的重症精神病人沒有得到規範治療。  記者調查了解到,精神科醫生緊缺的背後,是職業特殊性與收入水平反差強烈的現實,為改變現狀,新《精神衛生法》明確提出,應加強對精神衛生工作人員的職業保護,提高待遇水平。  □新京報記者 王瑞鋒 北京報導  6月24日下午5點多,30歲的王平診斷完最後一名患者後,離開診療室。
  • 大學生脫髮調查:超5成大學生有脫髮困擾,熬夜失眠為主因
    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華錫 製圖超5成大學生有脫髮困擾,半數大學期間開始脫髮多少學生有脫髮困擾?根據中國青年網記者調查,55.68%的大學生有脫髮困擾,44.32%沒有脫髮困擾。重慶醫科大學學生李鴻蕊表示,自己深受脫髮困擾,她在上大學前已經開始脫髮了。「上大學之後,脫髮就更嚴重了。
  • 中國人都在信仰什麼?
    最近看到一段話,說的是中國人的信仰。這其實不是嚴格的說法,大家就當個段子看。1、小時候,信仰孫悟空、哪吒。2、長大後,信仰李嘉誠、馬雲。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現現實世界的各種殘酷。思來想去,還是有錢好點。那些首富、巨富們,順其自然就成了信仰。於是李嘉誠、馬雲就成了新的偶像。
  • 濟南日報:信仰缺失是「大師」迭出的土壤
    原標題:信仰缺失是「大師」迭出的土壤 今年7月,「氣功大師」王林一直以來的低調被馬雲的一次拜訪打破。通過不斷地被引薦,王林成為眾多明星和某些官員拜訪的對象。王林曾對劉志軍說過,要幫他辦公室弄一塊靠山石,「保你一輩子不倒」。
  • 皮尤調查:富裕國家不太可能稱上帝信仰是道德的必要條件
    圖源:Unsplash/Deb Dowd 與新興經濟體相比,生活在富裕國家中的人們不太可能相信信仰上帝算得上是道德
  • 大學生基督信仰調查
    這些大學生宗教信仰群體正在受到關注。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課題調查組針對北京地區高校學生的基督教信仰狀況展開調查,這項調查也受到國家統戰部的高度重視。  調查項目的負責人由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基督文化研究所所長楊慧林教授,調查涉及北京37所高校,在12404份有效問卷中有437份問卷選擇了信仰基督教,即有3.52%的基督信仰者。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於是,信仰隨即變成了折服,甚至是跪拜和乞討。這種現象似乎不應該是合理的存在,信仰也就是在這種曲解中變了味道。甚至有人認為,不信宗教就是無信仰,好像信仰是宗教的專有名詞一樣,這也體現了宗教對人類信仰的吸引力之強。而實際並非如此,人對外在事物的信奉和敬仰都可稱為信仰,這其中當然包含了思想、人、事物以及宗教,它是人類人生觀和價值觀行為表現的一種,有追求則有信仰,只不過信仰有不同而已。
  • 白巖松: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不只是喜歡攀比、缺乏信仰
    白巖松:為什麼我們中國人總是不開心? 現在中國人好像總是不快樂,學生抱怨作業多,白領抱怨工作累,婦女抱怨家務忙,官員抱怨應酬多,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
  • 毛主席說中國人的信仰 揭示「革命與傳承」的真理
    我們不能忘記革命先烈,更不能忘記先烈們的囑咐:一定要把中國與整個世界建設成一個幸福的家園,這是我們亙古不變的信仰,她是革命的誓言,是愛的宣言。就其本質而言,中國人的信仰不是政治信仰,也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根植於中國文化基礎上、根植於人類共同價值觀的「人的信仰」。中國人、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因為堅持了這一體現了人類共性與普遍追求的「人的信仰」,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 高志:中國人的信仰,從孝道中來
    但是崇拜和信仰是不同,崇拜有很多,可以變,信仰就一個。很多人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我可不這麼認為」。「中國人什麼都信,佛教、道教、基督教等等;今天的中國人追名逐利,跟著錢跑,信仰的是權利和財富;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其實,這些尖銳的觀點並沒有正直說到中國人的心坎兒上,那中國人到底有沒有信仰,中國人的信仰究竟是什麼?高志 說:「中國人有信仰啊,而且中國人的信仰是全世界最厲害的。那中國人信什麼?中國人信仰母親!母親就是我的上帝」!
  • 中國人沒有信仰嗎?為何說大部分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
    前段時間和友人聊到中國人的信仰時說到,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你看不論是佛堂還是道觀,都會看到一個功德箱,燒的香也有高香和普通香的區別;而來拜佛或者拜道的人心理都是想的,你保佑我,家人平安,發大財等等。其實這裡可以看到,中國人並不是沒有信仰,而是把佛啊道啊看成是有大能力的「人」,通過向「他」賄賂從而幫助自己做到「自己達不到的能力之事」。
  • 我來數科被指風控缺失 公司否認稱「未核實到相關記錄」
    中國網財經12月20日訊 (記者 楊暢)金融科技集團WeLab(匯立金融控股)9月份宣布轉型成「我來數科」,12月初宣布完成11億元人民幣C輪戰略融資。在推進轉型的另一面,該公司也面臨著多重問題,有媒體報導稱我來數科旗下我來貸在投訴平臺的投訴量超7000餘件、訴訟案件顯示風控缺失未做人證對比、部分產品涉嫌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的情況。中國網財經記者對相關情況做了核實,並採訪了我來數科,該公司回復稱:「我來數科開展的所有業務均符合政策及監管要求,未存在違規舉措,未核實到訴訟案對應的借款記錄。」
  • 中國人的信仰,不在廟堂,而在一首首詩詞中!
    其實,這是對中國人最大的一個誤解。中國人並非沒有信仰,只是中國人的信仰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而是祖先,是自然,是萬物蒼生。中國人的信仰很廣泛:龍王、土地、關公、月老、財神、文曲星……各司其職,並不衝突,所以在中國,極少出現因為信仰不同而發生的戰爭。(十字軍東徵?不存在!)
  •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接受洪秀柱專訪稱: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
    在身份認同上,江啟臣表達他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報導稱,江啟臣在訪談中表示,「九二共識」的內涵,就是擱置爭議、維持現狀、存異求同,但也宣稱「臺灣地區的憲制性規 定是所謂的『朝野』共識,也是兩岸關係中自我定位的共識」。
  • 日本調查:日本首次成中國人最想去的國家
    摘要:近日,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對中國人最想去的國家進行調查。還有70%的人選擇在中國通過網絡購買日本產品,其中有40%的人是因為很喜歡在日本旅遊時購買的產品。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屈騰飛】近日,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對中國人最想去的國家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日本首次成為中國人首選。
  • 信仰之美:19、誠信缺失的警鐘(原創)
    而反觀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中,由於監管制度的缺位,反倒出現了不少誠信缺失的事件,給人們的道德信仰敲響了警鐘。突出表現在幾個方面:虛假宣傳讓人茫然。在有關部門組織的2015年十大失信事件類型及典型案例剖析中,虛假宣傳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