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3日開始,各地高考分數陸續出爐,家長和考生得知分數的一瞬間,有喜極而泣的、有大失所望的、有後悔不已的,面對分數,大多數人心情很複雜。
但分數一出,基本不能更改,全省的排名也已定型,接下來的時間就是填報志願的問題。因為我自己的孩子也是高考一員,對這方面的問題早就開始關注了。俗話說高考是七分靠考,三分靠報,好的分數不一定報的好,稍微有所欠缺的分數也不一定上不了好大學。關於高考志願填報問題,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視。
聽過很多講座,看過很多文章,有的感覺有些道理,有的感覺純粹沒有任何參考價值。歸納總結後,得出一個結論,填報志願要遵循興趣第一、學校第二、城市第三的順序,這樣不會出大錯,也不會出現剛一到校報到就後悔想回家的現象。
興趣第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難以堅持,再好的專業,不喜歡也是枉然。就像我們很多上班一族,喜歡的工作幹起來再累也不覺得,不喜歡沒興趣的項目,再舒服也是一種煎熬。
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能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行業很重要。沒有興趣就不會有繼續鑽研的動力,為一紙文憑苦熬四年,簡直就是浪費生命。
很多家長和孩子不太明白自己的興趣點,尤其對一些專業設置,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與否。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可以做一些興趣測試,看看自己的興趣點在什麼領域,也可以靜下心來認真剖析一下自己。一個人在沒有任何回報的情況下,還依然願意做一件事,那麼這樣的事情就是你的興趣點。
就好比寫作這件事,有的人靠寫作實現賺錢養家的目的,有的人寫作只是記錄自己的生活,有沒有收益都無所謂。有收益很開心,沒有收益也依然願意一直堅持下去,並樂此不疲。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有的孩子做一些事情很有興趣,家長不需要督促,他就開始自己琢磨。文科的孩子一般喜歡閱讀,可能一本小說就能讓他快樂閱讀一整天,他就適合做一些和文字打交道的工作。理科生很多不善於表達,但思維敏捷,條理性強,喜歡琢磨一些事情等等,這些就是判斷興趣點的依據。
拿我自己的孩子來說,他從上幼兒園起就比較懶散,作業不會主動完成,能不寫的就不寫,但是腦子聰明,每次考試也不會太差。
這樣的孩子,如是讓他選擇一些科研項目,一定不太現實。他不會深入鑽研一些科研技術,也不會喜歡太死板的工作,做醫生做老師搞設計都不太適合。一些工作環境相對好一些的基礎理科領域就比較適合,那些動手能力強的工科就不太適合。
學校第二
全國有30多所985一流學校,上百所211大學,各個學校開設的專業也各不相同,每個學校重點培養的領域也有差別。
不能只看學校名頭如何,要看看學校開設的專業有沒有自己適合的,有沒有感興趣的。即便一些學校是985重點大學,但某個專業可能不如一些211,那麼就要果斷選擇211大學,捨棄985.
有的家長聽說某個學校不錯,地理位置也好,距離自己家鄉也很近,就特別希望孩子上這樣的學校,但是學校中沒有孩子喜歡的專業,即便進去了,孩子也不會有太大的學習熱情。
學校好壞不是聽人說如何,要挑選那些適合孩子未來發展的,不要強迫孩子上什麼學校,應該客觀地了解一下學校的專業設計。
城市第三
選填志願,為什麼要把城市放在第三位?因為大學畢業以後,大多數人會選擇就業,那麼城市就業環境就有很大影響了。
發達地區,就業機會相對要多一些,工資待遇也會好很多,一般本城市畢業的大學生會比外地的大學生佔有優勢。
對於畢業後就要工作的學生來說,選擇那些北上廣深發達地區的學校,四年的大學生活也是接觸社會的好時機,畢業後就業機會會有很多,就業信息也多一些,相對而言也就比較好就業。
當然,對於一些有考研想法的孩子來說,城市就不太那麼重要了。只要學校好、專業強,在不在發達地區都無所謂,你考研肯定不會繼續留在這個城市,即便是偏遠的大西北也沒關係,反而因為學校地理位置不佔優勢,錄取分數可能會偏低一些,學校學術氣氛會濃一些,更有利於搞好學習。
興趣和未來的成就大小有關,學校環境影響著大學生活質量,城市位置是就業難易的一個重要因素,填報志願要謹記這三個原則。
無論填報哪個學校,一定是考生本人意願佔主要地位,不能僅僅聽從父母、老師的建議,祝願每個學子都能被理想的學府錄取!
歡迎莘莘學子、家有考生的你,關注,一起聊一聊關於高考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