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夏交際之時,一部分人會出現全身無力、沒有任何精神和頭暈腦脹的情況,從中醫的角度上來說是氣虛的表現,可不要再傻傻的認為是受到季節因素影響了。
經常感覺「懶洋洋」的是怎麼回事?
中醫認為全身無力、感覺很勞累,這是氣虛的表現。氣虛也就是身體中氣不足,其主要表現是臟腑功能低下和氣息弱。百病皆於氣,身體各種疾病和氣運行有關,一旦出現氣虛會讓人們精氣神不足,從而出現慵散和沒力氣的情況。其實可以做自我判斷如:舌苔薄、舌頭邊緣有齒印;臉色發黃、黯淡無光且沒有光澤;身體怕冷、害怕被風吹,隔三差五就感冒;吃東西易腹脹和大便不成形;出虛汗和頭暈耳鳴。
如何調理氣虛?
1、飲食調理
氣虛的人需選擇具有補氣功效的食物,多吃營養豐富且易消化的大小米、胡蘿蔔山藥、黃豆豆腐、各種蛋類和牛肉等。少吃或不吃易耗氣的生蘿蔔或檳榔,也不能吃太多辛辣燥熱和生冷的食物。
2、調節好情志
平時保持情緒穩定,合理安排工作和作息,避免身體太勞累。學會減輕壓力,不能有太大的心理負擔,以平和的心態來接納一切。多培養興趣愛好陶冶情操。
3、多運動
每天晚上堅持做提肛縮陰動作,能防止臟器下垂,同時也能固攝身體上的氣。具體的方法是全身心保持放鬆,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會陰肛門處,吸氣時收腹,收縮且提升肛門,停頓三秒後再逐漸放鬆呼吸,反覆做10~15次。
4、膏方調理
膏方能調理陰陽平衡,及時糾正亞健康的情況。現在人們的工作壓力大,經常性熬夜,易出現全身無力、頭暈腰酸和頭髮早白、失眠等問題,膏方能改善身體健康問題。
溫馨提示
氣虛的人避免身體太勞累,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居住環境通風透氣,避免熬夜。可以在中醫的指導下選擇具有補氣功效的中藥,如人參黨參,山藥黃芪,大棗太子參和茯苓等。但伴有高血壓的人不能用西洋參和人參。過溫熱和太寒涼的食物都會影響氣虛體質,前者易身體上火,後者可傷害脾胃。多參加體育鍛鍊,如步行、爬山、慢跑或打太極拳等來補氣養氣,改善氣虛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