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學者視域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海外學者視域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 以政策試驗治理機制為切入點

2020年05月07日 07:47 來源:《國外理論動態》2019年第9期 作者:張克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張克,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內容提要:政策試驗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非凡成就的獨特治理機制,為深入理解中國現代化進程提供了中層理論路徑。海外學者主要從經濟學、公共政策和政治學三個理論視角來研究中國的政策試驗,其關注的核心議題包括政策試驗的歷史沿革、類型模式、制度功能和運作方式等。海外研究注重從政策制定過程的實踐規律提煉理論,倡導實證研究方法,理性評價政策試驗的得失利弊,但也存在視野有局限和研究設計欠缺科學性等問題。構建中國特色政策試驗治理理論體系可以從海外研究中獲得借鑑,在理論提煉、資料庫建設、方法運用和體制優化等方面實現突破。

  關 鍵 詞:政策試驗/治理機制/改革試點/頂層設計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轉型期我國地方政府創新擴散機制研究」(16CZZ015)的階段性成果。

  70年來中國經歷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海外中國研究者高度關注建國以來中國國家治理的基本經驗,從不同學科視角提出了富有啟發性的理論闡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策試驗逐漸成為海外中國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一批政治學家、經濟學家認為,政策試驗是中國共產黨在面對紛繁複雜的治理挑戰時所採取的一種適應性治理機制,也是中國經濟社會保持穩定與持續發展的關鍵密鑰。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創造了政策試驗治理機制。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廣泛運用政策試驗來推進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有機互動,將改革試點作為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方法,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政策試驗治理的理論與實踐創新。深入研究中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政策試驗治理機制,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政策試驗理論和制度體系,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值得重點關注的理論增長點。

  為什麼說政策試驗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非凡成就的獨特治理機制?海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為深入理解中國的政策試驗治理機制提供了哪些理論視角和重要觀點?海外研究的理論貢獻和局限性何在?新時代如何在批判吸收海外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中國特色政策試驗理論體系?本文擬系統評介海外學者關於中國政策試驗治理機制的主要觀點、理論貢獻與局限性,在此基礎上指明構建中國特色政策試驗理論體系應重點突破的方向。

  一、政策試驗:中國國家治理的獨特機制

  海外學者研究中國政策試驗的邏輯起點是從比較政治學的視角去探尋中國改革發展取得非凡成就的奧秘。20世紀90年代蘇聯和東歐國家共產黨相繼喪失政權,西方政治學普遍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存在明顯缺陷,中國將步蘇聯東歐國家後塵陷入崩潰的觀點甚囂塵上。然而,令西方政治學家不能理解的是,中國不僅沒有崩潰,反而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和全方位發展,綜合國力得到顯著提升,國際地位與日俱增。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無法用傳統政治學和經濟學理論進行合理解釋,海外學者開始將中國視為一個非同尋常、難以解釋的「例外」案例。這一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理論困惑直接促使一些海外學者開始尋找能夠解釋中國發展模式的獨特因素。人們通常用「黑天鵝」來描述那些顛覆傳統認知並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海外中國政策試驗研究的代表性學者德國人韓博天(Sebastian Heilmann)則將中國視為一隻「紅天鵝」①,希望通過發掘中國獨特的治理方式和制度來概括和解釋中國的發展經驗。

  海外中國研究者經歷了從關注中國國家治理的宏觀制度因素到中觀過程因素的視角轉換。黎安友(Andrew J.Nathan)、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等學者較早提出中國的制度韌性這一概念,並對諸如黨管幹部、人民代表大會、信訪等一系列制度進行研究。②蔡曉莉(Lily L.Tsai)等人發現,宗族等中國非正式的問責制度有助於在農村地區提供更好的公共產品。③然而,這些從宏觀制度層面研究中國發展經驗的解釋路徑並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無法解釋為什麼社會主義在蘇聯和東歐國家陷入困頓,而在中國卻煥發勃勃生機。此外,蘇東劇變後原蘇聯、東歐國家與中國同樣實施了改革開放的政策,但迄今為止唯有中國經濟增長一騎絕塵。基於對宏觀制度因素的反思,海外研究者開始將視角轉向中國的決策方式及政策風格等中觀過程因素。韓博天和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提出了中國適應性治理的命題,認為中國的治理機制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④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逐漸形成了一種「遊擊式」決策風格,能夠始終保持開放、創新的姿態,積極應對包括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在內的各種不確定性。韓博天等研究者發現,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建立以來的土地改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始終堅持以政策試驗推進各領域改革,即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採取試點方式進行反覆試驗,試點取得經驗後進行更大範圍的複製推廣,最終上升為國家政策和法律。⑤政策試驗研究從決策過程的視角揭示了中國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有效互動,為深入理解中國現代化進程提供了一種動態化的解釋路徑。

  自20世紀90年代起,海外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相繼關注中國的政策試驗,將其視為解釋中國經濟增長乃至國家治理模式的重要因素。在經濟學家眼中,分權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而政策試驗是分權影響經濟發展的具體路徑。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North)提出,中國獨特的制度結構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允許不同地方開展試驗來抓住改革開放促進經濟增長的機會。⑥羅納德·科斯(Ronald H.Coase)在《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一書中專門討論了中國分權式改革中地方政策試驗的好處。他認為,在改革開放初期整個中國成為一個大實驗室,賦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權開展政策試驗是推進改革向前發展的可行之策。⑦許成鋼、巴裡·諾頓(Barry Naughton)等明確指出,中國的政策試點試驗機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制度基礎。⑧政治學家更為深入地闡釋了政策試驗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道路的全方位影響。韓博天將中國通過政策試驗制定政策視為獨具特色的發展經驗⑨;喬舒亞·雷默(Joshua C.Ramo)認為,中國主動創新和勇於試驗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⑩;王紹光以中國農村醫療體制變遷為案例,論證了政策試驗對提升中國政府的學習適應能力具有重要價值(11)。

  概言之,新中國的發展奇蹟與西方經典的經濟學、政治學理論推演結果形成了巨大反差,對這種反差進行合理解釋催生了新的學術生長點。在此背景下,政策試驗這一海外學者視野中的中國獨特的政策制定機制吸引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成為解釋中國發展績效的主流理論之一。

作者簡介

姓名:張克 工作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相關焦點

  • 學者匯聚羊城探討新文科視域下文學研究與文學理論創新
    與會學者分別圍繞「新文科時代文藝理論創新」「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建構的世界視域」「新世紀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數字時代與中國網絡文藝評論新視點」「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文學與共同體美學」五個議題進行發言和討論。  會議開幕式由暨南大學文學院閆月珍教授主持,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程國賦、《粵海風》雜誌主編盧瑜、暨南大學文學院蔣述卓教授先後致辭。
  • 2019年國內學界海外中國學(漢學)研究綜述
    [32]周武本年編著出版了《世界的中國——海外中國學研究回望與前瞻》。該書是《中國學》集刊的精選集,輯入20餘篇關於海外中國學新動態的論述、名家訪談和名著解讀等,集中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海外中國學研究成果,並對該領域未來研究進行了深度展望,展示了世界視域中的中國及由此產生的對話與交流。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多維透視
    因此,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視域下,從組織、主體、機制及價值四個維度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從而把鄉村打造成不同於城市但是與城市高度互補的差異性空間,在更高水平上滿足廣大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  一、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理論闡釋  在英文中,治理(Governance)一詞大約出現於13世紀末14世紀初,指管理、控制或統治的權力行為、方式方法。20世紀80年代,治理被用於公司管理領域,公司治理成為公司管理的代名詞。
  • 202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342個招標選題研究方向
    2021)18.中國共產黨百年黨性教育的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19.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編年史(十三卷本)20.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歷史資料徵集、整理與研究21.創新實踐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研究22.唯物史觀視域中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原創性貢獻與世界意義研究
  • 學者觀點∣趙蓉:文化認同視域下的美、法、歐盟語言政策規劃研究
    文化認同視域下的美、法、歐盟語言政策規劃研究. 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Language Policy & Language Education)2018,(02):43-53.欄目導語《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是由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主辦
  • ...比較文明視域下的價值觀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12月13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比較文明理論研究所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承辦的「文明交流互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建構:比較文明視域下的價值觀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逸夫會堂第一會議室舉行。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的外籍專家和國內50多名學者參加了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
  • 海外社交媒體上中國國家形象傳播者的特徵研究——基於Twitter的...
    因此,作為最活躍的社交媒體之一,Twitter上的中國國家形象的傳播者研究,將對今後我國海外網絡形象的傳播與建構,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本文通過對Twitter數據內容和信息特點進行挖掘研究,釐清社交媒體中國家形象傳播者的構成情況,為新改革時代下的國家治理提供基礎。
  • 中國共產黨研究:海外學界如何研究百年黨史
    有鑑於此,高曉林認為國內學者應該積極應對:理論上要打破西方主導的理論框架和話語體系,建立明確的中國共產黨學術研究的話語體系;學科建設上要增設海外中國學研究方向或者學科點。此外,她還強調多學科融合發展以及注意研究中的傾向問題。
  • 百餘位專家學者聚廣州 探討新的社會階層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11月5日,「新的社會階層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在廣州開幕。百餘位專家學者圍繞新的社會階層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使命與擔當進行交流探討。中共廣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世彤在致辭中指出,自承擔全國首批實踐創新基地試點城市以來,廣州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從此走上「快車道」,不少成果、不少做法受到相關部門肯定。他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找準新的社會階層在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方面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共同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 海外中國研究若干詞彙的梳理及啟發
    本文試圖通過對海外中國研究中的幾個主要詞彙進行初步介紹和梳理,就海外中國研究的變化與走向提出一些個人陋見,並求教於方家。一、海外中國研究中的幾個英文詞彙在關注和從事海外中國研究或海外中國學研究的過程中,以下幾個基本詞彙是在查閱英文詞典和資料時經常見到的。
  • 專訪新晉列文森獎得主鄧利傑:中國基層治理的奧秘與智慧
    以學生身份寫文章介紹自己的導師和他的著作本是一件令人惶恐的事情,但作為海外中國研究最重量級著作獎的獲獎者,可以預見鄧博士和他的作品會在不久的將來在海外中國研究乃至其他學術領域引起更大的反響,中國本土的學者也有可能會在與他的研究對話的過程中有所獲益。有鑑於此,我便決定與鄧博士商量並向他提出做一個小小的訪談以便了解他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術歷程,鄧博士欣然應允。
  • 中國西部首個西語國家研究中心在重慶成立
    1月4日,西南大學西班牙語國家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行,這也是西部成立的首個西語國家研究中心。該中心的羅晨曦博士還獲得一個科技部國家級重大項目。西班牙語簡稱西語,全世界約有4.37億人作為母語使用,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國家中,為世界第二大語言,僅次於漢語。西南大學西班牙語國家研究中心是西南大學和阿根廷國立科爾多瓦大學共建。
  • 治理理論研究為治理現代化提供學理支撐
    隨著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到治理研究中,對我國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實踐經驗進行提煉,著力建構中國政治學自己的治理理論。治理理論研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為不同領域的治理實踐提供了有力的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
  • 【海外上海學】朱政惠 | 海外英文博士論文中的上海學研究
    如《上海道臺研究:轉變中社會之聯繫人物,1843-1890》、《上海的成就:中國機器磨粉工業發展之研究》、《民國時期的國家和社會:上海職業協會的出現》、《競爭和同盟:20世紀中國商業聯盟和國家力量,對青島和上海的考察》、《美國人在上海:社團的形成及其對革命的回應,1919-1927》、《在十字路口:中美關係中的上海:1945-1950》、《第三國際和上海遠東共產主義運動,1912-1922:國際主義的含義
  • 人類命運共同體海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中國傳媒大學順利召開
    中國日報10月25日電(記者 鄒碩)10月23日,由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聯合德國、韓國、巴基斯坦、馬來西亞、衣索比亞和坦尚尼亞的七所智庫、大學、研究機構、媒體共同舉辦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海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學術聯盟成立大會」在中國傳媒大學順利召開。
  • 學術觀點 | 沈騎:全球治理視域下的中國語言安全規劃
    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語言民族主義與語言分裂主義「你方唱罷我登場」,給國家安全帶來極大隱患。另一方面,語言與政治的內在聯繫,決定了在全球治理中語言安全是國家政治安全的重要保障。當前,在全球政治秩序中,國際組織、區域國際組織、國際政治與公共事務領域中的語言安全問題主要涉及到國際話語權、國家語言能力與政治治理之間的關係。第三,全球經濟治理領域。全球經濟治理關注全球發展與經濟安全。
  • 海外中國學生學者就性騷擾防治的公開信|#MeToo在中國
    海外中國學生學者就性騷擾防治的公開信尊敬的全國人大、教育部、全國各大學校長:我們是一群目前長居在海外的中國學生和學者。繁忙的學習、科研、教學和工作之餘,我們仍十分關注祖國的動向。鑑於這一制度的框架並不複雜,而且還有很多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可供借鑑,我們認為半年足夠教育部和各大學完成這一制度的建設和公示。四,民主、公開和參與是高等教育治理的必備,許多學生和教師盼望能對性騷擾防治機制的建立過程知情並參與,我們期待教育部和各大學能給他們這樣的機會,也由此提升中國高等教育治理水平與公信力,實現建設國際一流大學和一流教育的目標。如有需要,我們也願隨時提供幫助。
  • [中國民族報]專家學者熱議推進宗教治理體系法治化
    12月12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與宗教研究中心主辦的「2020年中國宗教法治高端論壇」在北京舉行。這是該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來舉行的第九次宗教法治研究的年度會議。中國人民大學法律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馮玉軍認為,宗教工作法治化包括5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事務管理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國家依法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維護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各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 學者談疫情下的世界:部分國家治理模式或變、民族主義或抬頭
    如果任由疫情發展導致國際經濟崩潰,我們國家將失去很多海外市場、資源和資金技術,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衝擊;第三它有助於我們防範他國社會動蕩帶來的風險。如果任由疫情發展下去,其他國家出現社會動蕩,那麼幾十萬甚至上百外海外華人的生命和財產將會受到威脅,我國的邊界也有可能面臨大量難民湧入;第四它有助於我們防範疫情可能引發的國際安全風險。
  • ...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評價研討會暨對外經貿大學公司治理研究院揭牌...
    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和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聯合舉辦、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公司治理專業委員會和「一帶一路」沿線中國企業海外治理風險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聯合支持的「2020公司治理高端論壇與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評價研討會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司治理研究院揭牌儀式」 定於2020年12月5日上午在北京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