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研究:海外學界如何研究百年黨史

2020-12-11 澎湃新聞

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百年研究的海外視角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社科院國際創新基地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主辦,20餘位國內外學者與會。為期一天的會議相當緊湊,共設置「海外關於毛澤東的研究」、「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研究」、「中國共產黨的國際話語研究」、「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新發展」四個議題以及兩場主題演講,探討、交流海內外學界對中國共產黨的研究情況。

與會者合影

海外關於毛澤東的研究

對中國共產黨的研究離不開對毛澤東的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蕭延中首先介紹了施拉姆的毛澤東研究。斯圖爾特·R·施拉姆(1924-2012),是國際最權威的毛澤東研究專家和最著名的毛澤東著作翻譯家,原從事核物理研究,中年時興趣突然轉向。蕭延中認為,施拉姆的《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是「西方毛澤東研究難以跨越的裡程碑式的著作」,他提煉出毛澤東思想中「黨」、「群眾」、「軍隊」三要素,以及對毛的六階段歷史分期,都有著極高的學術原創性。此外,施拉姆在晚年放棄了重寫《毛澤東傳》的想法,全身心投入到毛澤東文獻的翻譯工作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美國是毛澤東研究的重鎮,但日本也有相當多的學者從事毛澤東研究,野村浩一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學者之一。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曹景文詳細介紹了野村浩一的研究。野村浩一是中國人民的朋友,被學界稱為「毛澤東主義的擁護論者」。他認為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發現了農民的革命潛力、找到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反對官僚主義、倡導群眾路線等。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與中國革命運動相適應的,其基本特點有三:解放的思想、實踐的思想和教育的思想。野村浩一高度評價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中國歷史做出的卓越貢獻,認為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愛國者,是給整個世界以巨大影響的傑出人物。

新世紀以來,國外毛澤東研究產生了「三重轉向」。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張明對此進行了細緻地梳理:一是從「意識形態偏好」向「客觀歷史性」研究的主動轉移,超越了「愛」與「恨」的情感糾葛與理論暗角,實現從「尊重」意義上展開歷史性理解的範式轉換;二是從「一元中心」向「多角邊緣」的積極擴散,突破毛澤東研究的「政治中心論」,轉向對經濟、社會、生態等傳統「冷門」區域的學術延伸;三是從「單一定性」向「重新思考」的意識變革,突破了「好」或「壞」的絕對主義限制。

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德國留學生馬奇山是本場最後一位發言者。他將視角放到毛澤東早期發表的《實踐論》和《矛盾論》上,探討「兩論」對當代中國的影響。他認為,「兩論」中的邏輯不僅是哲學上的抽象概念,這些概念會轉變成制度裡的邏輯和認識世界的方法。以黨建工作為例,用「兩論」解釋會有三個辯證關係:反腐敗和黨員建設的的辯證關係(破與立),精神建設和制度建設的辯證關係(內和外),地方和中央的辯證關係(特殊與普遍)。馬奇山認為,「這些用』兩論』裡面的邏輯來解釋是相當完美的」。

研討會現場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研究

在本場報告中,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高曉林首先介紹了目前國際上對中共的研究成果。海外的中共研究越來越「立體化」,非常注重新資料的運用,研究對象擴大,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現實問題更是非常關注。有鑑於此,高曉林認為國內學者應該積極應對:理論上要打破西方主導的理論框架和話語體系,建立明確的中國共產黨學術研究的話語體系;學科建設上要增設海外中國學研究方向或者學科點。此外,她還強調多學科融合發展以及注意研究中的傾向問題。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景懷斌認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國家治理理念是由天命、德命演變而成的「天道」觀,有思想性與政治性兩個層面,二者互動而構成傳統國家治理的思想基礎。中國共產黨是在自己的歷史傳統中、在現代西方政治影響下、在民族解放鬥爭中誕生和發展的。中國傳統的「天道」觀與西方現代「民主」「民權」等結合,形成了「人民」的執政理念——「天道」為「人民」所置換。中共的「人民」觀包括與「人民」為本、「人民為約」、「民心」為政權基礎、「人民利益」為制度設計依據、「人民」在國家生活中具有主體性地位、「人民」監督政府等。「人民」是黨和國家方針策略調整的神聖依據,是現代中國政治與國家這裡的最高理念。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馬奧尼(Josef Gregory Mahoney)對中國共產黨的近百年歷史做了回顧,總結出在面對政治、經濟困境時,中國共產黨做出的幾次戰略性調整。

美國加州理工州立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善若認為,中國的政治文化延綿三千年,是在中國的「文史哲」三門學問相互交融、貫通、促進、催發中發展出來的。對這樣的「活的」、「行動中」的政治文化進行分析,需要將其放置於它自身的「文、史、哲」的背景中。而現有政治科學中對中國政治文化研究,往往將其從此背景中抽離出來。有鑑於此,她希望能夠把政治文化研究通過文本研究帶回到「文史哲」的框架裡面。接著,張善若對中共一大到十八大黨代會報告做了文本分析,分析顯示,「人民」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且含義越來越豐富,在近幾屆黨代會報告中,「人民」開始有了主體性和自主權。

海外史料搜集,日本學者對長徵的認識

本次研討會,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楊奎松和日本神戶大學大學院人文學研究科教授緒形康分別做了主題演講。

楊奎松的主題演講圍繞他在海外收集史料的經歷展開。他介紹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在中國,應該以中國的史料為主,但現在海外發掘的史料數量越來越大,如臺灣的「中央檔案館」、「國史館」,莫斯科的總統檔案館、內務部檔案館,美國第二檔案館等機構的館藏資料,對國共關係、大革命時期的中國共產黨、黨的地下工作等研究有著不可替代作用。

接著,楊奎松講述了他在莫斯科看檔案的經歷。「我在俄國檔案館的時候,突擊背了一些單詞,學了俄語語法,拿著字典,大概能讀懂目錄的意思,但是正文完蛋了,必須依靠俄國的朋友,他天天陪著我去讀檔案,幫我找檔案。找出來正文,都要由他告訴我是什麼意思,我再決定要不要複印,要不要摘抄。我在那兒蹲了兩個月,我就知道這些檔案如果不是長期蹲在那兒,你找不到。」除了語言障礙,有些檔案不對外國人開放也是一個問題。而隨著老一輩研究中共的俄國學者的消逝,新一批學者對很多有價值的檔案都不熟悉。

不光是俄國學者,從全世界範圍來看,90年代以後研究中共的前輩學者逐漸退去,而年輕的學者發生了研究轉向,真正研究中共歷史的隊伍越來越小,還在做中共歷史的可以稱之為「被保護的大熊貓」。楊奎松覺得在海外史料空前豐富的時代,出現這種中共研究後繼無人的情況既「非常弔詭」,又「特別遺憾」。他認為,海外資料可以讓研究者對歷史有一個重新認識,或找到新的切入點,而對中共歷史的研究,也需要有海外學者一同參與。

研討會現場

緒形康的報告題目為《世界史上的長徵意義:1960-70年代日本人見解的啟示》。1930年代,日本社會科學由馬克思主義和韋伯理論構建起來,中央紅軍長徵就是這個時期發生的,所以社會科學的視角直接影響到日本人對長徵的探求方向。當時的日本人幾乎沒有渠道了解發生在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間的長徵,唯有三位日本革命家兼社會科學家向日本百姓傳達了較準確的有關長徵的信息:尾崎秀美、中西功、波多野乾一。緒形康分別對他們的生平和對長徵的認識做了介紹,「總的來講,尾崎、中西、波多野對中央紅軍長徵的探討則在長期從事調查研究的豐富經驗下,展開了對當時中國的冷靜觀察。」

從抗日戰爭敗戰到1949年之際,雖然有中日間的文化交流,但由於戰敗後的日本社會動蕩以及東亞地區的冷戰陰影,日方缺乏對現代中國社會轉變的正確的認識,日本人對長徵的認識沒有超越戰前的水平。到了1950年代後期,中蘇關係惡化,因政治環境的轉變,大量關於長徵的檔案與回憶錄的公開出版,推進了日本人對長徵新的認識。日本民間國際政治專家各務寮一認為,「第二次長徵」 話語表徵著中共推動「跟現代修正主義進行鬥爭」的符號意義。日本學者岡本隆三認為「只有經過了長徵的鍛鍊,中國領導人才能對蘇聯的赫魯雪夫等進行一步也不退的較量」,他還將「長徵」與「出埃及」進行比較。

受到各務和岡本的解讀的深刻影響,同時從韋伯理論的角度來澄清中央紅軍長徵之世界史意義的代表人物,是韋伯研究者、左派基督教徒的住谷一彥和內田芳明。緒形康對這兩位學者的生平和觀點分別做了介紹。「他們從世界史的宏觀角度來尋找作為宗教倫理的』毛澤東思想』,發現了長徵所包含的普遍與永久的價值。」

主題演講之後,與會學者進行了「中國共產黨的國際話語研究」和「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新發展」兩個議題的討論,本文限於篇幅,不能一一展開。討論環節,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名譽所長潘世偉發表了他對中共研究的看法:「在中共研究問題上,我個人感覺到有幾種基本敘事:一是從傳統文化的角度民主主義敘事;二是現代化敘事;第三種也是比較強大的是西方敘事;最後是中國堅持的社會主義敘事。就世界範圍而言,對中共的觀察是以美國為主導的。我認為四種敘事各有長短,我個人主張把這些不同的敘事整合起來,形成一種多元結構的、前後連貫的一種敘事。這種敘事應當以社會主義為主線,將中國的歷史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要兼顧到現階段中國發展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還應該最大限度地借鑑西方已有的學術成果。」

研討會最後,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副所長周武總結:「關於中共的研究,實際上形成了海內外學術界的互動。對本土的學者來講,海外研究提供了很多被我們遮蔽的、忽視的視角;對外國學者來講,他們對資料以及某些問題的具體看法,也受到中國學者的影響。因此,中共研究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在中外學術界共同努力下,把它推向深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黨史研究的代表作
    黨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黨史研究是一座蔚為壯觀的百花園。中國共產黨創立、發展、壯大的過程,也是黨史研究產生、發展、繁榮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培養造就了一批批廣受愛戴的黨史專家,湧現了一批批頗具影響的黨史著作。這些佳作,為探究歷史本源、總結歷史經驗,作出了重要貢獻,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裡,僅就自己熟知的佳作做一介紹。
  • 南開大學與人民網公開課聯合推出 「中國共產黨黨史名家論壇」系列...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鄧佳韻)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決策部署,持續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發揚百年南開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光榮傳統,南開大學與人民網公開課於本學期聯合推出「紀念建黨一百周年系列學術活動——中國共產黨黨史名家論壇
  • 2019年國內學界海外中國學(漢學)研究綜述
    學者們對於海外中國學(漢學)的研究路徑、研究模式、研究方法進行了總結和探討,對海外中國共產黨的研究、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歷史進行了繼續的深入研究,並從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研究視角方面進行了深化;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內學界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海外中國學研究進程、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總結;還有學者關注了海外中國學研究中的個案問題。
  • 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有計劃地開展敏感黨史問題、人物的研究
    堅持貫徹「雙百方針」,正確處理政治和學術、研究和宣傳的關係,發揚學術民主,鼓勵學術爭鳴、學術探索,推動黨史研究的不斷深化。先強自己,自己強起來,才能為反擊歷史虛無主義提供學術支撐,才能夠從正面更好地發揮黨史資政育人的作用。當然這項工作任重道遠,我們一定加倍努力。
  • 實事求是是中共黨史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事求是研究中共黨史的思想主要包括:堅持實事求是是黨史工作必須遵循的黨性原則;用史實說話,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緻的研究分析基礎之上;對中共黨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分析;中共黨史研究和黨史人物評價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
  • 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全力支持黃師大別山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工作
    6月5日下午,校黨委書記王立兵一行赴省委黨史研究室學習,並與其洽談合作事宜。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劉宏蘭、施李國等對王立兵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召開了座談會。王立兵首先介紹了我校開展大別山精神研究的發展情況,他指出,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16日在河南新縣考察時提出弘揚大別山精神,我校作為大別山革命老區鄂東首列高校,重啟大別山精神研究極有意義。王立兵請求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加強對我校大別山紅色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對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委託我校編繪湖北區域《百年紅色舊址手繪本》、我校計劃舉辦大別山精神研討會等各項工作提供幫助。
  • 路克利:海外中共學成為國際顯學
    原標題:海外中共學成為國際顯學(學科走向)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日益崛起,中國共產黨也令世界刮目相看,海外學者對中國共產黨的研究日益增多,在國際學界逐步形成了一門新興學科——海外中共學。
  • 論中共黨史研究的整體性原則
    內容提要:整體性作為科學研究中最基本的一種思維方式,對於轉換黨史研究思路和解決當前黨史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堅持這一原則,要求黨史研究者在科研實踐中堅持從整體出發分析問題,不斷開闊研究視野,運用恰當的研究方法,並正確處理黨史研究中整體性與個案研究的關係以及學科整體發展與深化專題史研究的關係。
  • 黨史研究是「常學」
    這句話給我的觸動很深,從此開始了兩個轉變:一是轉興趣,立意研究黨史文獻,特別是研究毛澤東;二是轉文風,要學會寫非學院派的文章。在積累材料方面,中央文獻研究室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當時文獻研究室找了三個年輕人來完成一本文獻選編,我在裡面。於是我就開始看毛澤東的檔案材料,兩年時間,從頭看到尾,看了一個遍。
  • 習近平對外宣傳重要論述與海外中國學研究
    加之資訊時代網際網路+、大數據、新媒體,使得海外研究中國的情況出現了很多新的特點,表現在外國人對中國的關注和研究從側重傳統套路的學術性研究,明顯改變為多元發散性評議;研究人群從學界、政界為主,明顯變化為媒體、商界、民間共同參與;相當數量的學者從重視理論性研究為主轉變為到中國來實際考察和調研;從冷戰時期出版大部頭綜合性著作為主,轉變為向個案分析、地區性研究擴展,論述的內容多向二級、三級學科領域延伸;智庫對政府的影響力逐漸代替了半個多世紀以來高校研究機構的作用
  • 海外中國研究若干詞彙的梳理及啟發
    [7]《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y)對它的釋義是:有關中國語言、歷史、習俗和政治的研究;[8]《維基百科》對它的釋義是指西方學界對中國思想、語言、文學、文化和歷史的學術研究,它源起西方學界對中國學者有關本國文明闡釋的檢視;《韋伯斯特詞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對它的釋義是指中國研究,尤其是對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和文化的研究。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同志到廣東調研,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強調現在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推出紀念建黨百年專欄《黨史百年•...
    為幫助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和青少年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宣傳普及黨的歷史知識和理論創新成果的重要作用,經認真籌備,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黨史百年·天天讀》欄目於12月30日正式上線。欄目內容在我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同步發布,每日更新。
  • 習近平強調實事求是研究和宣傳黨史,如何做到?
    「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和宣傳中共歷史」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習近平在21日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強調的。筆者以為,習近平同志強調的非常及時,深得民心,必然得到全黨同志的支持以及全社會的認同。  因此,習近平同志強調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和宣傳中共歷史,顯得特別重要,特別是現在資訊如此發達,宣傳傳播速度如此之快,社會各種思想文化如此多元,習近平同志還強調堅決反對任何歪曲和醜化黨的歷史的錯誤傾向,具有警醒意義。筆者以為,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和宣傳中共歷史,這不僅僅是對黨負責,也是對13億人民的負責,更是中華民族的未來負責。
  • 海外漢字學脈絡研究有待加強
    隨著近代的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國外學界對中國語言文字的關注亦由來已久,版本、目錄、校勘、文字、音韻、訓詁、考證一直是海外漢字學研究的重點。  海外來華傳教士收藏整理的近代刻本文獻,及其所撰寫的西學漢籍、漢外混編漢籍、基本工具書,反映出西方學界對漢字的早期接觸過程與最初印象,亦得到了廣泛關注。其中,西方來華傳教士在學習和研究漢語漢字過程中所編撰的各種漢語漢字資料,歐洲本土學者對中國語言文字的闡釋與論爭,以及在二者影響下西方早期漢學的發端過程,都已有專門的斷代研究。
  • 百年輝煌•武漢記憶: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中國共產黨武漢歷史是整個中共黨史重要的組成部分,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創建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我黨很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武漢,中共「五大」舊址、「八七」會議舊址、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等,武漢的一磚一瓦都充滿紅色記憶、紅色精神。而在偉大抗疫鬥爭中,武漢創造了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英雄壯舉,再一次被載入史冊。
  • 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修振環一行到周口市調研黨史工作
    5月29日至30日,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修振環、副主任路海江等到周口市調研黨史工作。  修振環一行先後來到太康縣板橋鎮後席村、西華縣杜崗會師紀念館、西華縣五七幹校舊址、黃泛區場史館、周口師範學院等地,了解周口市黨史資料編研、黨史宣傳教育、紅色紀念場館利用等情況。
  • 何志明:《南下幹部研究綜述》
    及時針對健在南下幹部群體開展口述資料搜集和學術研究,具有搶救歷史的重大意義。我們知道,任何學術研究的發展,都離不開學界同仁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希望能有更多的學者加入其中,使南下幹部研究的學術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中共黨史研究》雜誌於2018年第6期刊載了一篇關於南下幹部研究的學術綜述,現予以轉發。感謝《中共黨史研究》編輯部和作者的授權轉載。
  • 國內外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比較及啟示
    而截至2019年12月31日,以谷歌學術搜索國外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英文學術成果僅有87篇,其中具有針對性研究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數。1 同一命題緣何呈現如此強烈的「冷」「熱」反響?本文嘗試從思想淵源、主體動機和實踐路徑三個層面,比較分析近五年國內外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研究成果,探討自我和他者對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同解讀的背後邏輯,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全球範圍內的落地生根提供借鑑和參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 中國共產黨理論傳播研究徵文啟事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始終高度重視理論建設的政黨,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是中國共產黨歷經艱難困苦而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我們遵循和堅持的重要原則。理論傳播是理論強黨的重要途徑。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面總結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理論傳播的經驗和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的新特徵新經驗,研究進一步做好理論傳播工作的有效方式,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傳播範式,增強思想理論界、新聞輿論界、學術研究單位做好理論傳播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榮譽感,學習時報從即日起以「中國共產黨理論傳播研究」為主題面向全國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