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是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者探索不同方式和路徑,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從而實現全體勞動者的解放並最終實現人類自身解放的社會運動。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歷史進程,在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內容、呈現不同的特點。其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由共產黨領導的共產主義運動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主體,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與實踐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重要內容和偉大創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同時也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實踐和理論創新的最重大成果。雖然共產黨人所從事的共產主義運動與其他工人政黨和派別所從事的社會主義運動有著原則性的區別,但是它們在規避、超越或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痛苦和代價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程度的共通性甚至共同性。在21世紀的視域中考察,在多態紛呈中推進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未來走勢,為人類求解放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根本旨歸。
關鍵詞: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作者簡介:林建華(1966- ),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標題注釋:本文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低潮高潮判定標準研究」(2018MZD011)的階段性成果,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研究成果。
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是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者探索不同方式和路徑,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從而實現全體勞動者的解放並最終實現人類自身解放的社會運動。如果從1516年託馬斯·莫爾撰寫的《烏託邦》問世算起,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走過了500餘年的歷程;如果從1847年共產主義者同盟成立和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撰寫的《共產黨宣言》發表算起,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則走過了170餘年的歷程。在21世紀的視閾中,既要「向後看」,旨在總結經驗;更要「向前看」,旨在明辨方向。今天,站在21世紀所能達到的認知高度,科學分析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進程,旨在探尋這一運動的發生機理,總結這一運動的經驗教訓,把握這一運動的發展規律,從而在推進人類解放的偉大進程中獲得更大的自由和主動。
一、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性和拓展性
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它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性弊病的反應,是探索用社會改革和社會革命等方式和路徑實現社會公平、社會公正、社會進步的社會運動。把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置於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從大的歷史視野來考察,它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是不斷向世界各地拓展、向人類社會各領域滲透的過程,其間,既有驚濤拍岸的壯闊聲勢,也有潤物無聲的潛移默化。這就是說,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者的解放,「必須經過一系列將把環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歷史過程」①,「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②。就此而論,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者為了謀求自身解放的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並在不同的階段上具有不同的內容,呈現不同的特點。
1.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內涵的多維性與統一性
就其與社會形態的關係而言,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是與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演進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的,這也構成了其興起與發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關於社會形態的更替,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並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③
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是從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中產生的。後者的解體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④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確立相伴而生,並產生了兩個利益根本對立的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中,由其對內殘酷剝奪和對外野蠻掠奪所造成的種種苦難和罪惡,直接引發了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者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關於資本主義之後的社會主義社會,無數有識之士也在不停地思考和探索。《烏託邦》發表之後,社會主義在空想的洪荒裡蹣跚前行了300多年。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不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和本質,不了解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動力,看不到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作用,找不到埋葬舊社會、建立新制度的社會力量和正確路徑。因此,空想社會主義是不科學的理論,更不能形成具有實際力量和真正意義的社會主義運動。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所取得的成果,精闢闡釋了未來的社會主義的本質。1894年1月3日,義大利社會主義者朱澤培·卡內帕希望恩格斯為即將出版的《新紀元》周刊寫一段簡明扼要的題詞,說明未來的社會主義的本質。經過認真思考,恩格斯在6天後寫給卡內帕的回信中指出,除了《共產黨宣言》中的下面這句話,再也找不出合適的了,這就是:「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⑤這也同時決定了實現這一目的的運動不可能是一往無前、線性發展的歷史進程,而必定是成就與挫折相交織、高潮與低潮相交錯、曲折性與前進性相統一的歷史進程,必定是千姿百態、多彩紛呈的歷史進程。
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是一個整合性概念。其中,有兩個關鍵詞,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兩個概念既有區別又有聯繫。雖然由於使用的語境不同,其內涵會存有差異,但二者並不是截然對立的。一般而言,社會主義運動的外延更為廣泛,共產主義運動的外延相對要小一些。社會主義運動包括以否定、改造或推翻資本主義,爭取實現高於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為目的的各種流派的社會運動。共產主義運動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共產主義政黨領導下,全世界無產階級及廣大人民群眾反對資本主義和一切剝削制度,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並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社會運動。
進入20世紀之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之後,社會主義運動更是多態紛呈、多派並立,它們在國際和各國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今天,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往往作為一個具有整體性意義的概念來使用,但人們並不會因其含義的多維而在理解上存有太多、太大的歧義,也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對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基本態勢和主要特點的判斷。這是因為,其基本態勢和主要特點是從其整個歷史進程中體現出來的。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我們根本沒有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⑥
2.共產主義運動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主體
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使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發生了根本的、質的變化。共產主義運動作為社會主義運動中最具先進性、革命性的部分,成為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主體。以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鬥爭的高潮、低潮交錯出現作為基本因素,以社會主義制度實踐的探索、拓展、深化作為重要內容,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進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十月革命之前的70年與十月革命以來的100餘年。
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成立和《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進程中的歷史性事件,具有裡程碑意義。1847年6月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成立,標誌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創立。這兩大事件具有一體性質,可以等同視之。從這時起,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並取得勝利,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和擴展,社會主義政黨紛紛成立,並為取得無產階級政權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而鬥爭、探索的歷史時期。這70年間,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軌跡是清晰的,內容重點是明確的,曲折性與前進性的統一是凸顯的。
第一,從1847年到1871年,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中誕生了兩個最重要的組織,發生了兩次最重要的革命。這兩個最重要的組織,一個是共產主義者同盟,一個是1864年9月建立的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共產主義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同盟的目的: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統治,消滅以階級對立為基礎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建立沒有階級、沒有私有制的新社會。」⑦列寧指出,同盟「雖然很小但卻是真正無產階級的政黨」⑧。第一國際(1864-1872年)則「奠定了工人國際組織的基礎,使工人做好向資本進行革命進攻的準備」,「為國際無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鬥爭奠定了基礎」⑨。因此,「第一國際是不會被人遺忘的,它在工人爭取自身解放的鬥爭史上是永存的」⑩。這兩次最重要的革命,一次是共產主義者同盟存在時期爆發的1848年歐洲革命,一次是第一國際存在時期爆發的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特別是巴黎公社革命,其偉大意義在於,它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嘗試,是把人類從階級社會中解放出來的社會革命的曙光。
第二,從1872年到1904年,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中出現了一批各國家範圍內的無產階級政黨或社會主義政黨,並於1889年組建了其國際性組織,即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創立之前所存在的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到巴黎公社時期都已奄奄一息。巴黎公社失敗以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經過一段時期的沉寂之後逐漸復甦,並其規模進一步擴大、其範圍進一步拓寬。第二國際的建立,恢復了工人之間長期中斷的國際聯繫,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運動中逐步佔據指導地位,第一國際的事業得到繼續和發展。但是,由於對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新變化以及工人階級鬥爭的新戰略、新策略的認識不盡一致,1895年恩格斯逝世之後,統一的國際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逐漸分化為左、中、右三種傾向和派別。
第三,從1905年到1917年,由於世界三大矛盾即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殖民主義與民族獨立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激化,並最終釀成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所面臨的時代課題是戰爭與革命問題。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人對這一時代課題進行了正確呼應,列寧主義應運而生。進入20世紀的俄國先後爆發了三次革命:1905年革命結束了歐洲30多年的相對和平發展時期,拉開了世界革命的序幕;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延續370多年的沙皇專制制度,取得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勝利;1917年十月革命則從根本上推翻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制度,在世界上建立起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開闢了共產主義政黨取代資本主義政黨而走上執政前臺的新紀元。
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真正擴展為世界範圍的社會運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亞美各洲多個國家相繼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從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且如火如荼。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會主義運動遭受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這樣的嚴重挫折。之後,當代資本主義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歷史性成就,世界處於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一球兩制」,對立並存、競爭並存、共處並存。就此而論,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互為觀照,或「社強資弱」「社攻資守」,或「資強社弱」「資攻社守」,或「勢均力敵」,構成了20世紀、21世紀初世界歷史的獨特景觀。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也因其異常豐富的內容而呈現出與以往歷史時期不同的基本態勢和主要特點。
3.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曲折性與前進性
從1918年迄今一百餘年間,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軌跡同樣是清晰的,內容重點同樣是明確的,曲折性與前進性的統一同樣是凸顯的。
首先,從1918年到1945年,同母同源的社會民主黨先是分化為左、中、右三派,隨後則分別形成了新建立的共產黨以及仍保持原有名稱的社會民主黨的兩大政治派別。各國共產黨的國際性組織——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作為世界共產黨於1919年3月建立。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主要分化為共產黨人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11)和社會民主黨人的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一般地說,它們分屬兩個體系和派別,代表兩種方向和趨勢。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逐漸成為人們對社會主義運動、共產主義運動進行話語表達的統一的概念。此前相當長一個時期,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提法,更多地強調的是運動的國際性、統一性;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提法,更多地強調的則是運動的世界性、多樣性。從1918年到1945年,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主要包括: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共產黨領導下的民族解放運動。所有這些,共同構成了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新的、重要的內容。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和亞洲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這不僅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的又一個重要轉折點,而且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又一個重要轉折點,
其次,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進入新階段、出現新局面,同時也面臨新挑戰、遇到新挫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持續20餘年的所謂「黃金時代」,成為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國家,並憑藉其經濟、軍事等優勢,對社會主義國家發動了空前強大的攻勢。蘇聯東歐國家從改革到轉向、到解體劇變,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再次,從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至今30年間,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遭到嚴重挫折,同時,原來那種一個中心、一條道路、一種模式為主要內容和特點的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也逐步具有了全新的內容。各國共產黨都主張在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基礎上構建新型政黨關係,開展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共產主義運動,從而真正成為「世界」共產主義運動。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對社會民主黨人的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也是出乎意料的。對於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社會民主黨人起初是幸災樂禍,它認為可以從其意識形態老對手的失敗中分享所謂的「政治紅利」,然而,它很快便品嘗了自己對手失敗所帶來的「政治苦果」。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社會民主黨在政壇上的沉浮就是無可辯駁的佐證。
最近一二十年間,資本主義世界同樣存在著一系列矛盾,發生過嚴重的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等。就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而言,實踐表明,資本主義雖然不是人間天堂,但它也不可能迅速崩潰;社會主義雖遭受過嚴重挫折,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可能速勝和全勝,但它終將取代資本主義。這是歷史的省思,也是歷史的邏輯,更是歷史的真實。
二、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和實踐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創舉
由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和實踐所構成的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重要內容,更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創舉。
1.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真諦是「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
1516年《烏託邦》問世時,中國紀年是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馬克思主義創立的時候,中國正逐步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時,中國人對這一迅即震蕩歐洲大陸、蓬勃擴及全球範圍的強勁力量和科學理論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更難言正確理解這一運動和理論的真諦。
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12)。1919年,中國發生了五四運動。習近平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裡程碑。這三大歷史性事件和三大裡程碑,也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發展進程中的三大歷史性事件和三大裡程碑。
1921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成立,並加入共產國際,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鬥爭中頑強求索的必然產物。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社會的發展逐步進入以中國共產黨為主心骨的時代。中國選擇和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興起,是由當時重大的歷史機遇和現實際遇所造成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它構成了認識和解決近代中國社會一切問題的基本依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存在諸多矛盾且相互交織,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即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正是在中國人民苦苦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之時,俄國十月革命取得了成功,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毛澤東指出:「俄國人舉行了十月革命,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過去蘊藏在地下為外國人所看不見的偉大的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寧、史達林領導之下,像火山一樣突然爆發出來了,中國人和全人類對俄國人都另眼相看了。」(13)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在關注俄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發展時,聚焦無產階級專政、階級鬥爭、暴力革命原則等內容,主張以俄為師,走十月革命的道路。這是因為,十月革命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取得勝利的,作為一個成功的實踐範例,它契合了近代中國社會反帝反封建的訴求和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需求。
中國共產黨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嶄新的思想武器,並不意味著就能夠自然而然地解決中國革命所面臨的一切問題。馬克思列寧主義來到中國,還有一個「服水土」的問題,即如何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問題。正如同找到並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一樣,「中國共產黨要真正懂得中國的實際,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14)。歷史地看,對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經歷了一個由少數人的認識到多數人的認識再到全黨的共識的過程。正是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進程中,在總結中國革命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直到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所做的《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15)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命題。此後,毛澤東一再強調,「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16),「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17)。這一科學認知對黨的事業推進和理論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1945年黨的七大上,劉少奇指出,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18)。黨的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總綱指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指針。毛澤東思想系統回答了「中國為什麼革命、中國革命怎樣取得勝利」等重大課題。毛澤東思想首先是對中國革命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科學回應,是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重大理論成果,同時也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進一步中國化開闢了更為廣闊的路徑。毛澤東曾總結道:「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在十月革命以後學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接著就進入政治鬥爭,經過曲折的道路,走了二十八年,方才取得了基本的勝利。」(19)毛澤東深諳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他在1942年曾指出:「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於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20)「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容,也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歷史發展的真諦。
2.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任務是在「結合」上下新工夫
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但是,這「第一次結合」是成功的,卻並不代表能一勞永逸。面對新的歷史任務,在新的實踐中還要進行新的結合,還要在結合上下新的功夫。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取得全面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人所直接面對的,是「一窮二白」的爛攤子,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任務更加艱巨。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指出:「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21)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俄國更加落後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呢?毛澤東指出:「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我們有了自己的初步實踐,又有了蘇聯的經驗教訓,應當更加強調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強調開動腦筋,強調創造性,在結合上下功夫。」(22)所謂「第二次結合」,是相對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第一次結合」而言的。「第二次結合」的重點,就是要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就是要以蘇為鑑,而不是照抄照搬蘇聯模式。毛澤東曾指出,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七年,基本上可以說是抄的,就是抄蘇聯。這個抄是必要的,你不懂嘛。等於寫字一樣,歷來寫字講究臨帖,你不臨帖怎麼行呢?所以,不能講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七年那個臨帖是錯了。臨帖之後,你就要脫離那個帖,自己獨立寫字嘛。而且,寫草字的人先要寫正楷,然後才能寫草書,不可以一下子就寫草書。看來,要有個時期學習外國。現在還要學習外國,不能說現在連一點書都不抄了。人家書上是正確的東西,而我們沒有書,這一部分還得抄。取經是一萬年都要取的,你取我的經,我取你的經。不能搞絕對化。全部抄和完全不抄都是形上學(23)。這一論述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哲理,可以概括為「寫字論」。毛澤東提出「第二次結合」,表明中國共產黨在那時已經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有了清醒的認識。在這種「結合」的探索和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歷經坎坷,走了一些彎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總結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尤其是中國社會主義自身經驗的基礎上,在科學認知、正確判斷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24)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5)改革開放40餘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中強調:「『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這一論述可以概括為「鞋子論」。它被用來說明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的政治悟性、政治定力和政治自信。毛澤東的「寫字論」、習近平的「鞋子論」,同音不同字,但同工同曲。
在「結合」的徵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進行的是接力賽。毛澤東提出了「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的命題,鄧小平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習近平提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這是一種一脈相承、一以貫之而又與時俱進的邏輯和路徑。習近平指出:「我們黨始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麼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於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豐富多彩和巨大成就也源於此。
3.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動力是在總結中創新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善於在總結中前進的政黨。馬克思曾指出:「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這些形式的科學分析,總是採取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後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的。」(26)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從不同的維度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深刻思考、系統總結。
習近平曾從世界社會主義的維度和中國歷史的維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追根溯源,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新中國成立70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90多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在世界社會主義500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得來的,是在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27)。進一步聚焦新中國成立70年的持續探索,「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後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積累了條件,改革開放後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對前一個時期的堅持、改革、發展。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28)這就是說,我們要有歷史的視野,要有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視野,要有500多年的世界社會主義探索史視野,要有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鬥爭史視野,要有中國共產黨近100年的奮鬥史視野,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的發展史視野,要有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史視野,更要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的創新史視野。這也同時告訴我們,堅持和推進「第二次結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
用歷史的眼光審視,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的軌跡並做出這樣的歸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及其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及其發展與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幾乎是在同一個時間域發生的事情。自鴉片戰爭170多年來,在空間域的變換和拓展中,問題域不斷實現著創新和突破。在尋路的歷程中,我們從無路可走,到以西為師,再到以俄為師,直到走自己的路,而今天則以新時代的歷史性變革、歷史性成就給他國的探索以有益的啟迪,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同時也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邏輯鏈條上的堅固一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同時也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歷史進程中的重大成果。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內蘊深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三、不懈探索創新、致力人類解放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趨勢和旨歸
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合乎科學、合乎規律的運動。這一運動的趨勢是指向未來的,這一運動的旨歸是在不懈探索和創新中致力於為人類求解放。
1.為人類求解放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旨歸
為人類求解放,是從人類社會出現剝削和壓迫以來的幾千年中,一切社會、一切先進階級的仁人志士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目標追求。馬克思主義和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同樣繼承並接受了這一目標追求。這就是說,為人類求解放,雖然並不是馬克思主義和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獨有的命題,但是,只有馬克思主義最了解這一命題的真諦,並找到了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這一實現目的的現實途徑。
在馬克思主義的視閾中,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人類的解放至少包括以下主要進程或層次:人類的解放必須減輕體力勞動對人的束縛;人類的解放必須減少自然災害對人的影響;人類的解放必須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人類的解放必須消滅剝削和壓迫;人類的解放必須在消滅剝削壓迫之後實現人的全面的自由發展;人類解放的最終目標是結合成自由人聯合體。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29)「這一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30),為世界文明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關於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在其最初提出來的時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價值的追求,二是對於未來社會的設計或設想,三是運動。作為一種價值的追求,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人類歷史上一些基本價值的發揚光大,它不僅追求從自然界的束縛和社會的壓迫下解放出來而獲得的自由、勞動的解放、富足安定的生活、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的真正解放,而且還要擺脫社會的各種不公正、不平等現象,實現「天下為公」的高尚的精神境界與和諧的人際關係,構建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最基本的則是勞動者的權利和權益得到最充分的保障。共產主義者對未來社會的設想,是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私有財產、沒有國家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社會制度。對於未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圖景,馬克思恩格斯曾經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用「共同體」(Gemeinschaft)或「聯合體」(Assoziation)等相關概念作了表達,其意指一種揚棄了階級對立的、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要消滅一切剝削和壓迫,進而解放全人類,這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是一塊有待人們奮力開拓和辛勤耕耘的「處女地」,是一座有待人們奮勇攀登的崎嶇險阻、未經勘察、人跡罕至的高山,沒有任何現成的方案和經驗可資借鑑,因此決不能簡單地把它作為一個抽象的、先驗的圖式,而只能在歷史運動的過程中逐步展開和實現。恩格斯曾指出,新的社會制度,「它越是制定得詳盡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純粹的幻想」(31),而「為了使社會主義變為科學,就必須首先把它置於現實的基礎之上」(32)。這就是說,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作為理想,是屬於未來的,是人們對未來的一種追求。但是,理想也是根植於現實的泥土之中的,是從現實的泥土之中生長出的美麗的花朵。而要結出甜美的果實,需要許多代人不懈奮鬥的實踐歷程,需要走過許多具有不同特點的發展階段,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也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內涵和要義。
2.在多態紛呈中推進人類歷史發展、人類社會發展是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態勢和走勢
歷史是人的歷史。人類歷史發展,主要是指人與自然界關係的發展,而社會發展則是歷史發展的形式。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大系統、世界歷史發展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其深層運行機制同樣存在於這種大系統及其內在的合力運動之中。馬克思恩格斯曾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33)這就是說,只有在世界歷史未來圖景的意義上,才能真正凸顯無產階級和共產主義事業的深刻內涵和深邃要義。
在21世紀的視閾中,探察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依然需要聚焦兩個問題:一是世界的社會主義與世界的資本主義之間的關係;二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中不同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係。
其一,歷史地看,儘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34)馬克思又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35)這兩個著名論斷,共同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這就是說,世界的社會主義與世界的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在不同的階段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20世紀不同於19世紀,21世紀初又不同於20世紀和19世紀。十月革命後,列寧曾指出:「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生聯繫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況下應當把自己的生存同資本主義的關係聯繫起來。」(36)「社會主義能否實現,就取決於我們把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組織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得好壞。」(37)1940年,毛澤東曾指出:「資本主義的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已有一部分進了博物館(在蘇聯);其餘部分,也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快進博物館了。唯獨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磅礴於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38)1989年夏天,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起於青萍之末時,日裔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美國新保守主義刊物《國家利益》雜誌上發表《歷史的終結?》一文,提出「歷史終結論」,認為歷史終結於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最高、最後、最好的社會制度。21世紀以來「西方之亂」的現實證明,這是一種短視和淺見。歷史的真實是,馬克思主義創立以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兩種制度的鬥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西方之亂」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出了問題。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兩條道路、兩種制度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尖銳性,以及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存在和發展的合目的性、合規律性。
其二,在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中,其樣式樣貌樣態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展現出在實踐中創新、在世界整體文明進程中佔據戰略和道義制高點、「千千萬萬」和「浩浩蕩蕩」多態紛呈的基本走勢。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但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務。毛澤東指出:「馬克思活著的時候,不能將後來出現的所有的問題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時把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加以解決。」(39)鄧小平指出:「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後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後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40)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也曾指出:「我們對未來非資本主義社會區別於現代社會的特徵的看法,是從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中得出的確切結論;不結合這些事實和過程去加以闡明,就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41)「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刻應該做些什麼,應該馬上做些什麼,這當然完全取決於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既定的歷史環境。」(42)就此而論,在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相互借鑑、不斷創新、與時俱進中,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形成和出現多樣化形態,應是正常的現象。
當今世界,仍然有許多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國家和民族。鄧小平指出:「每個國家的基礎不同,歷史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左鄰右舍不同,還有其他許多不同。別人的經驗可以參考,但是不能照搬。」(43)只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才富有生命力。
當今世界,六大洲100餘個國家存在著120多個共產黨,黨員人數超過1億。這與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共產主義者同盟存在之時處於西歐一隅、只在7個國家建有支部、共有400餘名黨員相比,已是天壤之別。尤其值得強調的是,這120多個共產黨具有諸多不同點:組織機構不同、活動方式不同、成就大小不同、經驗教訓不同等,這些不同點在21世紀繼續存在著,且具有了一些新的內容,並最終形成許多共同信奉科學社會主義,但又各具特殊性的共產黨和豐富多彩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
當今世界,還有一些影響很大的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思潮,諸如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民族社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女權社會主義等。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社會主義」,昭示著「社會主義」的吸引力。至於它們作何理解,則需具體分析、甄別判斷。但是,總的來說,在世界社會運動的光譜上,相對於資產階級的社會運動,它們屬於左翼的範疇;在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光譜上,相對於共產黨人的社會運動,它們又屬於右翼的範疇。共產黨人所從事的共產主義運動與其他工人政黨和派別的社會主義運動有著原則性的區別,但是它們的問題域和思想主題又具有很大程度的共通性甚至共同性,即都是要解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問題,特別是全球性問題,汲取現代性的人類文明成果,同時規避、超越或消除資本主義的弊端、代價和痛苦。因此,其他工人政黨和派別的運動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其活動成果和經驗教訓也有值得共產黨人鑑戒之處。
在16世紀初以來的500餘年間,在19世紀的大半個世紀裡,在20世紀整整一個世紀,在21世紀的頭一二十年間,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有過凱歌行進與光輝篇章,也有過艱難行進與失敗挫折,但是總體而言,它所呈現的是不斷向前延伸的軌跡。當今世界正處於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最令世人矚目的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正如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的,它「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44)。事實勝於雄辯。通覽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和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從根本上說,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3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9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5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1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0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7頁。
⑧《列寧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84頁。
⑨《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0-791頁。
⑩《列寧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8頁。
(11)「國際共產主義」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884年10月29日恩格斯在《致奧·倍倍爾》的信中。恩格斯稱第一國際時期的巴黎公社革命是「國際共產主義的搖籃」。1920年,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和《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第一次明確使用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概念。
(12)《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頁。
(13)《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0頁。
(14)《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頁。
(15)《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第658-659頁。
(16)《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4頁。
(17)《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第201頁。
(18)《劉少奇選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5-336頁。
(19)《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2頁。
(20)《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8頁。
(21)《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43頁。
(22)轉引自吳冷西:《十年論戰1956-1966中蘇關係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23-24頁。
(23)參見逄先知、金衝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1070頁。
(24)《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頁。
(25)《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頁。
(2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3頁。
(27)參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4-25頁。
(28)《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4頁。
(29)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頁。
(30)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頁。
(3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81頁。
(3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4頁。
(3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9頁。
(3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頁。
(3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頁。
(36)《列寧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7頁。
(37)《列寧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0-171頁。
(38)《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86頁。
(39)《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頁。
(40)《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頁。
(4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82頁。
(4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41頁。
(43)《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5頁。
(44)《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9頁。
原文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3]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求是》2019年第7期.
[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
[5]姜輝、潘金娥主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報告(2018-201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6]姜輝:《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世界社會主義的重大貢獻》,《理論導報》2018年第6期.
[7]辛向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光明日報》2019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