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軍備競賽」中的虎爸虎媽

2021-02-23 經濟觀察網

導讀:為什麼在美國和中國虎爸虎媽那麼流行?如果從經濟學視角去分析,至少有兩個外部環境的維度可以考慮:社會平等程度和社會流動性的程度。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作者 | 經濟觀察報 專欄作家 吳晨 

曾經,小孩子並沒有那麼多學習的壓力,父母的要求是晚飯前到家即可,至於和誰一起玩,玩什麼,他們不管。一幫小屁孩在一起的時候,成績好的並不一定就受待見,街上玩耍的孩子有另外一套遊戲規則,有時候決定誰是孩子王比拼的是拳頭。父親的教誨也很簡單:「別挑釁,對人要公平,但是如果別人打你,你可別慫,打回去!」

以上這段話裡描述的場景,中國70後、80後可能會有強烈的共鳴。不過,這裡描述的不是中國,而是1970年代的北義大利。《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的作者之一耶魯大學的齊利博蒂教授就在義大利北部的公立學校系統內接受教育,當時義大利共產黨在當地執政,特別強調平等和公平的價值觀。因為中東石油危機的衝擊,當時的義大利實施工資與通脹掛鈎的政策,但政府的通脹補貼並不是按照工資多少成比例發放,窮人的通脹補貼相對更高,降低了貧富人群之間的不平等。無論家境窮還是富,大多數孩子都上公立學校,學校之間的差別也不大。恰恰是這種環境造就了小孩教育散養的狀態。

齊利博蒂回憶起那段時間總有些懷舊的情感,甚至在街上和孩子打架的經歷在事後想來也讓他覺得其實是在學習如何面對和處理未來可能出現的挫折和衝突,這樣草根學習的經驗對於當代人卻成了無從品嘗的奢侈品。

1980年代歐美主流政策的改變,尤其是裡根與柴契爾所推崇的新保守主義(一般可以最簡單地總結為小政府、大市場)加劇了各方面的不平等,也為教育的不平等和虎爸虎媽或者說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ing)的出現,種下了種子。虎爸虎媽特指那些從小就為孩子的成長做出非常詳細的規劃,在孩子的培養上會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一心想把他們培養進入名校的父母。

問題是,虎爸虎媽所倡導的「軍備競賽」式的教育會有光明的未來嗎?

為什麼在美國和中國虎爸虎媽那麼流行?

如果從經濟學視角去分析,至少有兩個外部環境的維度可以考慮:社會平等程度和社會流動性的程度。新保守主義,推動了很多國家不平等的加劇,這種不平等首先體現在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帶來的收入不平等。在1980年代之後,接受高等教育乃至碩士博士教育所帶來的職業發展和收入增長的紅利越來越高,促使了全球對密集式教育的追捧。

美國就是很好的例子。過去四十年,美國變得日趨不平等,從富人到中產,都在為下一代焦慮,美國當代人第一次有感覺可能他們的孩子日子過得沒有父母好。實際上,恰如描繪美國鏽帶產業工人沒落生活的《簡斯維爾》一書中所提到的,當代美國人如果沒有上過大學,想要像父輩那樣靠勞動過上中產的生活已經希望渺茫了。

此外,美國頂尖高等教育的選擇機制塑造了虎爸虎媽的行為,並且有可能加劇這種不平等。常春藤大學要求的是高中課程成績優秀,標準考試(SAT)高分,同時要有著豐富的課外活動(要麼是才藝體育,要麼是創造性、創業、或者社會公益活動)。這種要求讓家長對孩子的包裝愈演愈烈,直至引發了今年春天美國包裝造假進名校的醜聞。

中國經濟過去四十年的高速發展,也把曾經很平均的社會打破。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造成了社會的貧富差距拉大。和美國一樣,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人,在收入和職業發展上也大幅領先於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因為高考的獨木橋,中國形成了獨特的「雞血文化」,經濟學家稱之為標杆競爭,考試變成了零和遊戲的淘汰賽。問題是,給孩子塞進去的知識,有多少是實用的?有多少是純粹為了在競爭中超過對手?或者說,為了跨過一次考試而付出的努力,有多少是能幫孩子的未來加分的?有多少是浪費?

但並非所有國家的父母都如同打了雞血一般。在一個比較平等,而且社會流動性,也就是競爭性不是那麼激烈的國家,比如北歐的瑞典,家長教育孩子就會比較超脫,比較自由,給孩子更多自由生長的空間。有一次齊利博蒂去瑞典朋友家拜訪,家裡6歲的孩子粗魯地說:聊天聲音小點,妨礙我看電視了。家長尷尬地一笑,建議客人到另一間屋裡聊天,別打擾孩子看電視。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瑞典家長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他們希望給孩子充分自由成長的環境,讓他們能自己去發現,而貧富差距相對平均和競爭並不激烈的環境也保證了教育程度的高下並不會帶來太多收入的差距。

芬蘭是另一個例子。二戰後,芬蘭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就完成了徹底的經濟轉型,從一個只有農林業相關產業的貧窮國家轉變成了工業、高端加工業和設計都很領先的發達國家。芬蘭轉型背後一個很大的推手就是加強對孩子的教育投入,而芬蘭的經驗則是大力培養教師。芬蘭給予教師有競爭力的工資和崇高的社會地位,同時通過教師崗位的激烈競爭培養出好的教師。

從實際效果看,瑞典和芬蘭這些北歐國家的孩子雖然學習輕鬆,但是非常有團隊精神,創造力也很強。

在比較平等,但是社會流動性比較強,也就是競爭比較激烈的國家,比如瑞士,家長還是會有比較強的動力去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機會。瑞士在孩子12歲時有一次重要的考試,篩選出20%的孩子走研究路線,未來能上大學。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跨入20%的名單,瑞士家長也會費勁腦汁,花錢請私教,甚至休假來幫助孩子過「獨木橋」。但因為社會比較平等,父母的焦慮感並沒有那麼深。

日本則是一個比較例外的例子。一方面,日本社會的貧富差距小,社會流動性也並不是那麼大;另一方面,東亞重視教育的傳統讓日本的高考競爭激烈。在日本,雖然考試壓力很重,但父母對孩子更放手,很強調孩子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與虎爸虎媽的過分呵護恰恰形成鮮明的對比。對獨立性的強調讓日本的家長更放手讓孩子去做事情,期待孩子能夠負責任,從很小開始就能夠照顧自己、打掃教室、參與勞動,而不是被呵護的狀態。日本的例子也凸顯,經濟學只能部分解釋不同國家教育體制的不同。

虎爸虎媽的出現,是經濟和社會改變的產物,也是社會進化的自然產物。恰恰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讓一些人先時而動。從1980年代開始,隨著平等的社會契約被新保守主義打破,富人認為動用經濟資源為自己的孩子爭取更好的未來變得再正常不過。不平等意味著有些人在下一代的教育上能動用比一般人更多的資源,比如投入多得多的時間和精力,很早就為未來設定明確的目標,並按照這一目標做出的周密規劃。而社會流動性加劇也讓他們更清楚,不投資教育,孩子不僅不可能前進,還可能沉淪。

對虎爸虎媽的評判因此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討論:第一、虎爸虎媽的流行,是否加劇了教育軍備競賽中的零和遊戲?第二、虎爸虎媽的教育軍備競賽是否會進一步加劇社會的圈層化?第三、虎爸虎媽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本身,對於孩子適應未來是否有益?

教育的軍備競賽在中國有愈演愈烈之勢。一方面是優質的學校資源不多,學區房的爆炒,進入好的公立學校和知名的私立學校的競爭,從「幼升小」的階段就開始了。另一方面,學習的壓力日益增大,各種補習班紛至沓來,讓孩子能夠比學校的進度更快去學習課本的知識,花更多時間練習準備考試。前者是供求關係的變化跟不上教育軍備競賽的要求,後者再次凸顯考試的指揮棒作用。兩者都指向了教育的負的外部性,即在優良的教育資源仍然有限的情況下,虎爸虎媽軍備競賽的結果必然製造出人為的瓶頸,每個家庭都深陷不斷升級的軍備競賽,花費越來越多的精力和時間,只為了在社會階梯上向上爬,甚至只是為了確保不沉淪。這當然是極大的浪費。

虎爸虎媽行為的本身也會加劇社會的圈層化,因為隨著軍備競賽的升級,需要投入的資源和時間都是貧窮階層所越來越難以支付的,只要看一看學區房不斷上漲的房價就知道了。未來的危險是階層的固化會因為教育的不平等而加劇,貧困人家的孩子出頭的機會會更少,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機會也會更少。

虎爸虎媽的教育理念,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虎爸虎媽對孩子的過度呵護也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虎爸虎媽的孩子已經很少會有機會在街上和不同階層的孩子打交道了,他們就好像生活在一個「無菌」的環境中一樣,學習和社會生活都被安排地井井有條。但除了學習和才藝之外,他們可能與外部的世界接觸有限,也不容易應對未來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父母對學習選擇的包辦,也讓這些孩子可能沒有太多機會對未來做出選擇。「不讓孩子落後在起跑線上」成了多數人信奉的教條,成了人人都追逐的目標。希望孩子能最快的進步,希望他們更早地發現自己的專業,鑽研自己的專業,在自己的領域因為快人一步而比別人都強。問題是,最新的研究發現,在孩子的心智還在塑造的階段,讓孩子能夠涉獵更廣的領域,而不是過早專注於某個領域,有助於他們在成年之後找到明確的發展方向。比別人快一點,有時候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那怎麼做才能停止消耗戰的軍備競賽呢?還是得從供給方入手,對教育加大投入,創建出更多好的教育機構,讓教育資源的分布更平均。比如,在中國,優秀的大學仍然是稀缺資源。歐洲在這一點就做的不錯,大多數西歐國家的大學教學水平都很平均,而且學費也並不貴,甚至一些國家大學免學費,讓許多學生在高中階段不用花費多少時間在「軍備競賽」上。

北歐的瑞典和芬蘭與美國的教育體制就有著顯著的區別。孩子需要積累很多課外活動的履歷才能進入好學校,這種美國大學的擇校標準,在北歐人看來就很難理解,當然這也與兩國有著平均分布的豐厚高等教育資源有關。

恰恰因為入學的競爭並不激烈,北歐雖然也有選拔孩子的考試,卻能更貼近現實。比如芬蘭也有類似大學入學資格考試的會考,但更專注於考察學生的成熟度和處理現實世界問題的能力。比如最近的一次會考考察的題目就涵蓋很多現實問題:如果失業了該怎麼辦?如何看待別人節食的舉動?如何分析體育運動中的種族問題?談一談年輕人的性觀念,等等。

當然,如果從進化論的視角來看,恰恰是中美在教育孩子上的競爭愈演愈烈,而且都基本圍繞同一個範式,他們越成功,就意味著如果大環境做出巨大的改變,比如未來職場、未來工作需求發生巨大變化時,已經精益求精的培養機制就可能面臨重新洗牌。

或許新技術給教育和職場帶來的巨大變化,才能真正讓虎爸虎媽轉變,讓「因材施教」從理想變為現實。

未來的學習,有兩點因素特別值得關注。一是終身學習成為必須;二則是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應用,也會極大地改變學習的方式,讓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兩點因素都特別強調需要為教育更新一套作業系統。

原因很簡單,現有的教育模式產生於工業革命之後,很適應工業社會,目的是為工廠提供合格的標準化工人,為工人配備足夠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幫助他們形成集體的概念,培養聽指揮守紀律的行為守則。向後工業時代的轉型,必然需要對工業時代建成的一系列體制進行改革,教育也不例外。

後工業時代,對適應重複勞動的工人的需求會驟減,而對探索未來未知領域的人才需求會激增。教育因此需要從適應工業時代批量規模化生產的模式,轉型到專注於個性發展,發掘個體的不同,創建讓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特長的環境。

推動這一轉變的第一抓手是老師角色的巨大轉換。

首先,教師需要不再把學習視為一種信息的輸入,而應將其視為一種培養創造性、協作性和應對挑戰的活動。《愛、金錢、孩子》把教育系統大致分成兩種組織模式:縱向組織的與橫向組織。縱向組織像傳統的一對多的教學模式,老師授課,學生記錄;在橫向組織的教育系統中,老師的角色則更像是小組討論的組織者,甚至教室的編排也會因此發生變化,把橫平豎直一排一排的桌椅排列成環形。

未來學生的挑戰,已經不再是知識的積累,在既有知識領域,機器的存儲能力無以倫比。教育賦予人最重要的能力應該是在複雜未知環境中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創造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顯然,橫向組織的教育形式更能激發創造性和協作力。

教師角色的第二大改變,是應該為知識提供背景,儘可能使課程內容與學生的世界建立起相關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套用零售業數位化轉型的觀察,教師需要做的,也是從產品到服務的轉變,從單向地教授知識,變成創造環境讓學生能更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增強參與感。

例如,在語文教學中,有創造性的老師會讓孩子用當下熟悉的社交媒體工具去還原名著裡的場景。在講解莎士比亞名著的時候,一些美國老師就會鼓勵學生重新創造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一些劇目,讓主角用推特(Twitter)互通訊息。這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興趣點,給他們提供「新瓶裝舊酒」的機會。想像一下語文老師鼓勵學生把《茶館》中人物的對白變成微信對話或者朋友圈發文,一定既好玩,又有趣。

在技術顛覆的時代,教師的角色非但不會被取代,反而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人工智慧並不具備人與人的親和力,老師作為學生的領路人,無從替代。整個社會因此需要去思考,未來要培養什麼樣的教師,如何給予教師更多的尊重與更多的激勵。

技術同樣將在這一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線學習的興起和人工智慧所帶來的個性化算法都讓「定製化」學習變成可能,也讓新時代的教育創新者探索更多可能。

第一種可能性是按照每個人學習的進度制定教學計劃,甚至打破原有按年齡的分班制,讓進度相同的學生在一起上課。另一種可能性則是利用算法梳理出基礎課程中所有的知識點,幫助學生按照適合自己的路徑掌握知識點,查缺補漏。

不過,個性化學習在現階段的推廣仍然有一個問題亟待釐清。個性化學習到底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掌握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所有知識點,從而更有效率地「刷題」,讓他們能更好去應對無法改變的「一考定終身」?還是真正在整個教育體系內引入個性化學習,利用技術幫助每個學生更好去體驗學習的過程,發掘他的好奇心,找到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點?讓每個人都有個性化發展的機會?

如果是前者,那麼個性化學習將會成為軍備競賽中的一種全新武器。如果是後者,則需要對整個教育體系做全面的調整,涉及的不僅是班級的組成,還包括學生能力的評價,以及如何幫助更多學生獲得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學生的考核體制是下一個需要作出巨大調整的領域。《平均的終結》一書中就提出,工業時代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泰勒主義,即用標準化的流程和標準化的測試來衡量結果。向個性化學習轉型,首先就需要打破平均,打破希望用平均來衡量差異巨大的每個人。

對於中國而言,教育作為一個體制的轉型,也需要順應中國經濟大轉型的需求。

中國經濟正面臨從追趕型的經濟體向引領創新的經濟體的改變。追趕型的經濟體,因為有前人成功的例子,勝出的關鍵,或者說能在很短時間內實施趕超的關鍵,是紀律、效率和勤奮。引領創新的經濟體則不同,恰恰因為不再有前人成功的案例,環境無法為任何選擇給出明確的反饋,新一代人需要有探索精神,需要對失敗有所包容,並學會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也需要有能力應對複雜環境,解決複雜問題。這些都需要下一代人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性,以及在此之上的創造性。

技術加速推動變革的未來,會充滿不確定性和未知的複雜議題,虎爸虎媽模式所製造出來的孩子,恰恰因為對達成既定目標的不斷優化,反而有同質性和缺乏多元的短板。就好像四十年前「散養」的教育環境無法重來,虎爸虎媽的方式日臻完善之時,應該是下一輪改變的開始。

(作者為《經濟學人·商論》執行總編輯)

本內容系經濟觀察報獨家原創,經濟觀察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推薦

誰在撤離陸家嘴


關注經濟觀察網官方微信,獲取更多資訊

相關焦點

  • 「虎爸虎媽」與「人牆父母」,這2種父母的教育方式惹爭議
    2015年,中國出了一部電視劇,叫做《虎媽貓爸》,由趙薇和佟大為領銜主演。趙薇飾演的「虎媽」畢勝男是個十分嚴格強勢的母親,對孩子要求極高;而佟大為飾演的「貓爸」羅素則處處順著女兒,對孩子呵護有加。這部劇播出後,網上關於「虎媽」式的育兒方式產生激烈的討論。
  • 告別虎爸虎媽?華裔教育方式有了新選擇
    告別虎爸虎媽?轉向西方模式?華裔教育方式有了新選擇(僑界關注)據美國《紐約時報》近日報導,「虎媽」式教育方式伴隨著亞裔的代際發展而漸顯頹勢。一方面是曾經受益於「虎媽」式教育方式的優秀亞裔二代在反思傳統教育;一方面是脫離「虎媽」式教育方式的亞裔三代卻可能面臨不再「優秀」的尷尬。
  • 美國虎爸虎媽vs放養式家長:那些我們常常迴避的教育問題
    這次他們請來了三位「放養式」家長的代表與三位虎爸虎媽討論那些教育中最常「避而不談」的問題:· 孩子能自己做主嗎?· 孩子是否擁有絕對的隱私?· 家長能打孩子或者看孩子手機嗎?·當家長還是當朋友?· 家長會不會擔心自己「雞娃」出錯?
  • 評《虎媽貓爸》:引發親子教育反思熱潮
    該劇收官當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辦的專家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虎媽貓爸》在獲得與會專家點讚同時,也引發社會各界的共鳴與熱議,掀起一波接一波的親子教育反思熱潮。有觀眾評價,《虎媽貓爸》所表達的內容及引起的教育反思,遠超國內同類電視劇,特別是將教育現實原汁原味搬到電視劇中,讓觀眾與劇中家長和孩子共同思考、一起成長。
  • 《虎媽貓爸》引觀眾熱議 教育專家:眼光要長遠
    原標題:《虎媽貓爸》引觀眾熱議 教育專家:眼光要長遠   在中國,孩子的教育永遠是家庭中的重中之重——這不,正在東方衛視黃金檔熱播的《虎媽貓爸》戲裡,新科金像獎影后趙薇變身「虎媽」和「貓爸」佟大為鬧得不可開交;戲外,她更是自曝為女兒報了鋼琴、珠心算一大堆興趣班。
  • 「虎媽貓爸」與「貓媽虎爸」,哪種家庭孩子更有出息:差距明顯
    「虎媽貓爸」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孩子在家中總要怕一個人,這樣才能管住孩子,要不孩子就真的無法無天了。「虎媽貓爸」家庭指的是,在平時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媽媽通常比較嚴厲些,爸爸相對柔和一點。一次孩子犯錯了,寶爸和兒子一起被罰跪,事後閨蜜認為很正常。不過,在我看來有些過了,再怎麼說奶爸也是兒子的父親,應該和媽媽一起教育孩子,而不是一起被罰跪。這樣下去兒子很容易變成「媽寶男」,長此以往男孩子會越來越娘,懲罰可以用別的方法,妻子在孩子面前要和老公一起教育孩子,而不是讓他下跪,否則這男孩長大以後天天跪媳婦去了。
  • 蔡美兒的虎媽教育備受爭議,「虎」背後的教育實質,值得我們學習
    說起"虎媽教育",人們肯定不陌生,2015年就播過一部由趙薇和佟大為主演的《虎媽虎爸》。如何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人,一直是教育永恆的話題,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為了讓孩子變得優秀,父母做出了不同的行為。有些父母為了孩子的未來,犧牲掉孩子的玩樂時間,讓孩子從小開始便接觸許多事物。
  • 還在用虎媽虎爸的教育方法嗎?看完這些知識,你可能會改變主意
    這種虎媽虎爸式的教育其實由來已久,美籍華人蔡美兒出版了《虎媽的戰歌》一書在美國產生了很大的震動, 很多美國人看完這本書之後就開始思考自己教育存在哪些問題。而且,很多中外讀者也開始學習這種虎媽式的教育方法,以期望自己的小孩子可以像蔡美兒的孩子那麼優秀。凡事都有兩面性,虎媽虎爸式的嚴格教育對孩子既有利也有弊。
  • 熱播劇《虎媽貓爸》
    天津北方網訊:近日,在天津衛視播出的親子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網友們對劇中採用不同教育方式的角色討論熱烈。編輯在《虎媽貓爸》百度貼吧中看到支持「虎媽」的粉絲佔到大多數,與「虎媽」教育理念相對的「白天鵝教育專家唐琳」和寵溺孩子的「貓爸」支持者寥寥無幾。
  • 電視劇《虎媽貓爸》什麼時候上映?劇情是什麼?
    電視劇《虎媽貓爸》什麼時候上映?劇情是什麼?時間:2015-04-21 10:28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電視劇《虎媽貓爸》什麼時候上映?劇情是什麼?- 《虎媽貓爸》是一部由新麗傳媒出品,姚曉峰執導,趙薇、佟大為、董潔、潘虹、韓童生、郭凱敏、崔新琴、紀姿含、韓青 、 李佳、王森等主演的都市家庭喜劇。那麼,電視劇《虎媽貓爸》什麼時候上映?哪個臺可以看?
  • 《虎媽貓爸》: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
    《虎媽貓爸》海報,圖源網絡5月底,長達45集的電視劇《虎媽貓爸》終於迎來大結局,也收穫了橫掃網絡的白熱化討論,無疑是今年最重要的一部現象劇。儘管《虎媽貓爸》引發的是兒童教育問題的大討論,但嚴格來說,正如劇的英文名所表明的,Tiger Mom,這是一部《虎媽傳》。它講述的是「虎媽」畢勝男在職場、家庭、情場等不同情境中如何不屈不撓、不依不饒直至完全主宰自己的命運,並且成功地將家裡家外關係理順,帶領全家走上「和諧」之路的故事。其中「小三」唐琳是個海歸教育學家,而她打動畢勝男丈夫的重要法寶是她「先進的」教育理念。
  • 電視劇《虎媽貓爸》:愛是一種自我完善
    電視劇《虎媽貓爸》海報。資料圖片   最近幾年,以「80後」教育子女為題材的電視劇漸漸多了起來,《虎媽貓爸》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它摒棄了同類題材作品類型化的套路,用大量富有生活情趣的細節,在看似簡單、極端的二元對立衝突中寫出了人的豐富性和複雜性,整部作品充滿活力。   《虎媽貓爸》講述的是「80後」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
  • 《虎媽貓爸》趙薇「強勢高壓」 佟大為「以柔克剛」
    今晚19:35,《虎媽貓爸》將登陸遼寧衛視,趙薇、佟大為、董潔、潘虹、韓童生等眾多明星聯袂出演,陣容堪稱頂配。此前,佟大為與趙薇這對「大銀幕CP」在電影《赤壁》、《親愛的》中默契搭檔,《虎媽貓爸》是兩人攜手回歸螢屏的第三次合作。
  • 《虎媽貓爸》1至20集觀後感
    貓爸一早就去老婆的公司準備去接虎媽。把正在拼命上班的虎媽接走後。一家人就一起來到了鄉下女兒奶奶的老友家。女兒茜茜來到這裡,表現的特別不好,公主脾氣特別大,可是不管她再怎麼樣她的奶奶還是慣著她。虎媽確實看清了這件事,準備回去以後好好教育下。 從鄉下回來以後,虎媽想讓女兒茜茜上一個重點的小學。就去找關係讓貓爸找之前的老同事,可是貓爸把事情搞砸了。
  • 4歲女孩將隨父徒步挑戰川藏線 虎爸虎媽回應質疑
    談起自己的「虎爸式教育」,潘土豐說:「我並不認為自己很嚴苛,今後她會遇到更多挑戰。而且事實證明,她現在越來越獨立、懂事。」虎爸教育剛結束山東徒步4歲女孩每天走十多公裡14日下午,成都耿家巷,一家青年旅舍內。雯雯獨自坐在大廳的沙發上,兩眼盯著投影儀,上面正播放著動畫片。
  • 坎坷20年,虎爸虎媽的新春分享會,聊一聊那些大家感興趣的話題
    趁著春節回中國看望父母的時機 虎爸&虎媽 安排了上海 北京兩場分享會 讓我們從圖中更直觀的了解中英私校的教育體系:
  • 趙薇佟大為虎媽貓爸全集介紹 虎媽貓爸分集劇情:1-45集
    原標題:趙薇佟大為虎媽貓爸全集介紹 虎媽貓爸分集劇情:1~45集 羅素上前抓住保安的雙腿用力往地 面拉扯,保安連人帶褲子被羅素拉回到地面,羅素扯爛了保安的褲子,保安驚慌失措大聲喊叫,畢勝男捂住了保安的嘴吧,羅素奪到保安手中的手機刪除了偷拍錄 像。
  • 《虎媽貓爸》結局不了了之 小三搶戲育兒
    原標題:《虎媽貓爸》結局不了了之 小三搶戲育兒  毫無疑問,《虎媽貓爸》是當下最為火熱的電視劇,這部從育兒開始的電視劇迅速徵服了老中青三代,成為家談巷議的話題,有人甚至將其與當年《渴望》上映時的盛況相比較。
  • 《虎媽貓爸》結局劇情介紹:唐琳是羅丹老公的小三
    2015年5月24日訊,《虎媽貓爸》大結局就快上演了,你希望大結局是怎樣呢?網絡上,《虎媽貓爸》已經有各種版本的結局,是否為最終結局仍不得而知。在這裡介紹一下劇情吧,《虎媽貓爸》會是大團圓結局,虎媽和貓爸離婚風波之後,重新和好,一家三口過上幸福日子。
  • 李婭:從《虎媽貓爸》看家庭和諧的重要性
    原標題:李婭:從《虎媽貓爸》看家庭和諧的重要性  最近,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孩子的教育問題,家庭的夫妻和諧問題成了觀眾熱議的話題。尤其是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吐槽的隊伍是越發強大了。   在《虎媽貓爸》裡,有虎媽與教育專家的對壘,有狼爸與貓爸的對峙,有農村學校校長與高大上優雅老太太的明爭暗鬥,還有夾雜了太多現實所迫和內心蠢蠢欲動的男女情感糾葛。這些真實反映生活的故事情節,讓觀眾「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中,故事的主線,就是如何才能教育出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孩子是上天賜給父母的禮物,是天使,本該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