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什麼高低貴賤的職業,只有人心深處的冷暖。
最近突然想寫一下《金陵十三釵》的故事,不管從最開始看嚴歌苓的小說,還是後來張藝謀的電影,這個故事就一直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雖然很多人總是在吐槽電影拍攝中存在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張藝謀高超的處理,讓這部電影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甚至有著極強的感染力。就是那平日裡人人唾棄「婊子」的風塵女子,最後卻成為了拯救別人性命的存在,也許她們的命運本就已經悽迷,但她們內心深處的善良卻從未丟棄。
01《金陵十三釵》的劇情
電影的故事從酥酥糯糯的南京方言開始講述。1937年南京淪陷,滿目瘡痍,之後的故事我們也知道,日軍在南京城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當時還有一座天主教堂未被佔領,一群躲在教堂裡的金陵女大學生、14個躲避戰火的秦淮河上的風塵女子以及2個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國軍傷兵,還有一個美國人約翰。故事也是在他們中間展開。
因為日軍已經發現女學生的緣故,所以後來日軍打算強徵女學生去慶功會為日軍表演節目,當然誰也都知道,這就是一條不歸路。女學生們不甘被日軍凌辱,準備集體自殺,卻以玉墨為首的12個妓女們救下,12個平日裡被視為下賤的風塵女子和那個小卻責任心強的小男孩,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面前,激發了國家責任心,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裡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雖然故事並沒有交代她們的結局,但誰都知道,她們的下場一定十分悽慘。
02《金陵十三釵》的故事原型
1937年,昔日繁華的金陵,因為戰爭的影響,此時已是一片殘破,日軍更是對當時在城內的人進行了屠殺。雖然上面我們所說的故事已經找不到了準確的原型,但也有一位美國人庇護了當時的許多南京難民。
那一年,年僅26歲的大學畢業生魏特琳,受基督教會派遣來中國助教。幾經輾轉,她被邀請到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出任教育系主任。但誰也想不到,這裡很快就變成了一片戰火,雖然美國那邊一直在催促他回到美國,但內心深處的責任使他選擇留在了這裡。
婦女在浩劫裡,被迫蒙受了殘酷的凌辱。任何一名日本兵,都可以肆意凌辱中國女性而不受任何懲罰。上至七十多歲的老嫗,下到十來歲的小女孩無一倖免,大多數人都是事後被當場殺死。從現存的一些照片裡面,我們仍然能夠感受那個時代的悽慘景象。就像魏特琳在日記中寫的那樣:「今天,世上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在這座城市裡找到!」魏特琳就儘可能地想要保護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女子大學也就成了當時的難民所。但是日本人也早已盯上了她。
1937年的平安夜,她被叫到辦公室,以廢除難民所作威脅,要求從1萬名難民中挑出100人,做日軍的慰安婦。在魏特琳極力力爭下,日方終於同意,基於女方自願的原則進行挑選,過了很長時間,他們終於湊齊21人,悻悻然離開了金陵女大。這件事,也是嚴歌苓寫下《金陵十三釵》的靈感來源。在後面的日子裡,她一直盡力保護那些需要的人。
但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她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不得不在1940年5月14日,離開了為之奮鬥二十年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回到美國接受治療。1941年5月14日,正好她離開中國一周年的日子,她關閉了家中所有門窗,打開煤氣閥,告別了這個世界。朋友們在她枕邊發現的唯一遺物,是一張沾滿淚水的金陵女院避難孤兒的照片。而她在去世之前,曾經說到:「如果有來生,我還願意為中國服務」。也許正是這種精神感動了嚴歌苓,為她的故事有了很好的靈感來源。既然一位外國人都可以這樣忠貞的保護中國人,那當時的國人一定也會有自己的責任擔當。
在舊社會的價值觀中,女性本就是被歧視的對象,更不用說從事風塵之事的這些妓女們。如果可以的話,我可以保證,沒有一個人願意做這樣的職業,但是在那個時代之中,最重要的是活下去,她們有的是被自己的父母賣到這,有的是被別人拐過來,也許這些女學生們感受過的家庭溫暖正是他們所奢求的。也正是他們看不起的這些「姐姐們」,最後卻拯救了她們的生命,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但又那麼真實。
影片最後這些妓女們以歌舞展現了一番妖嬈風採,但告別妖嬈開始改成樸素的學生裝扮時,她們卻是驚喜,甚至想到自己的母親也會為自己高興,為自己這個墮落之身做一些改變,她們感到十分滿足。也許她們也想有這些女大學生們一樣正常的生活,找個自己所愛之人,結婚生子,但奈何時代所限,她們只能成為人們口中的風塵女子,被萬人嫌棄。
國難面前,這些女子們被迫擔當責任,當然每一個中國人在那個年代都必須有所承擔,但世事無常,命運所戲,這世道之中,又有多少人真正關心過她們的內心世界,她們也是需要溫暖的人。在受盡人情冷暖之後,良知猶在,氣節仍在,這也許中華民族歷史堅韌不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