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上看到一個段子,婆婆問兒子:怎麼是你在做飯?
兒子:她在帶孩子。
婆婆:帶孩子可以做飯啊,我年輕時都是這樣過來的,沒有這麼嬌氣!
看到這樣的視頻,讓人感慨,也讓人心寒。好多婆媳矛盾,其實就是這樣來的。
老人愛自己的兒子無可厚非,但是,兒媳婦也是她父母的心肝寶貝,您不能只管自己的孩子是寶,把別人的孩子當草吧?
現在有太多太多的論調在說,婆婆幫兒媳婦帶孩子是情分,不帶孩子是本分,這話看似沒錯,背後的邏輯卻值得商榷。你帶的只是兒媳婦的孩子,難道不是你兒子的孩子,您的孫子(女)?再說一個家庭如果只講義務不談親情,那還有什麼意義呢?
關於老人帶孫子和不帶孫子的區別,我算是有發言權的,拋棄兩個極端,比如說帶孫子的老人就兒孫繞膝,老來歡聚一堂。不帶孫子的悽悽慘慘。我們就說說身邊那些真實,平常,農村一抓一大把的帶孫子的現象吧。
我奶奶 82歲,婆媳雖然不和睦,但祖宗處得很好的。
我奶奶這個人,說她壞吧,她在外面說話做事,妥妥噹噹,就是對我媽和小嬸兩個兒媳婦都不咋的。
用我奶奶的話說,兒子孫子|(女)再不好,那也是我老李家的根,兒媳婦再好,她就不是我李家的人。
雖然奶奶這話說得很討打,但沒辦法,在奶奶那代人的觀念裡,這個念頭就是這麼根深蒂固,一輩子都不可能改變了。
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我奶奶雖然對我媽很不好,比如吃飯時,故意把好菜都提前分到我爸,還有我們幾個小孩碗裡,這樣我媽就吃不到菜了。再比如,大冬天的讓我媽媽洗被子,一旦我媽表現出不滿或者抗拒,奶奶就向我爸告狀,然後又在村裡散布我媽好吃懶做的新聞。
不過,我奶奶雖然對我媽媽不好,但對我們姐弟3個那真是沒得說。奶奶自己捨不得吃的,讓我們躲在她屋裡吃,奶奶有時幫人幹活,人家拿了一點布給她,她也會給我們姐弟3個,做個袖套或者做個小短褲啥的。
而我媽呢,雖然恨我奶奶對她太刻薄,但看在我們3個小傢伙的份上,跟奶奶處得磕磕碰碰,比不得人家好,但也比那些特別差的兒媳婦好一點。
現在我奶奶老了,其實我媽心裡還是有氣的。但我爸爸求我媽照顧奶奶,我們姐弟3個也是幫我奶奶說好話,甚至我妹還充當了和事佬,幫忙提前買好東西,讓奶奶送給我媽做個人情。
也正是因為我奶奶以前帶了我們姐弟3個,我媽多多少少念奶奶的一點人情。所謂不看僧面看佛面,後來我奶奶生病,也一直是我媽在伺候著。我在想,如果我奶奶沒有帶過我們,估計我們這些孫輩的也不會替她說好話吧。
同學奶奶 不帶孫子孫女,沒有情分的晚年很難熬
我同學奶奶跟我奶奶年齡差不多大,思想也差不多,都是覺得兒媳婦是外人的那種。而且同學奶奶做得特別過分的一點是,她不待見兒媳婦,也不喜歡孫子孫女,更不要說帶孫子孫女了,人家壓根就沒那概念。
在我同學很小的時候,她奶奶是沒有帶過她一天的。用同學奶奶的話說,我看到她就跟看到她媽一樣,看了就煩。有一次,同學奶奶家裡來了親戚,那個親戚帶了一些雞蛋糕。
當時同學可饞了,就眼巴巴地望著她奶奶,希望她奶奶能摳一點給她。結果同學的奶奶倒好,給村裡的小孩子都摳了一點,就是不給同學吃一點(不是沒看見,就是故意的)。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同學的奶奶就那麼不待見同學呢?其實還真沒有那麼多為什麼,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不待見就是不待見。
你要說同學的奶奶是什麼十惡不赦不壞人,肯定也不是。但同學的奶奶老了,確實挺遭罪的。
同學的爸爸,按道理是該照顧伺候他親媽。可是中國男人照顧人的實際能力,你們懂的,只能嘴巴上說說了,行動上肯定是做不到的。
再說同學的媽媽,也許給老人一天三餐飯沒問題,但情感上的關懷,心靈上的溝通,肯定也沒辦法強求。
至於同學和她的弟弟,從小就跟奶奶不怎麼打交道,奶奶沒抱過她,沒親過她,又哪裡來的感情呢?過年過節給奶奶拿個200塊300塊,就已經了不起了。
總之,婆媳之間無大事,婆婆不幫兒媳婦帶孩子,也不是不行。但老人晚年過得好不好,有沒有人關懷,是不是過得其樂融融,真的是誰經歷誰知道。
有人說,子女對母親最好的孝應當是陪伴,陪她一起經歷辛苦甘甜,她渴了,你能遞上一杯水;她累了,你能伸出手,分擔一下;她病了,你能在床榻旁照顧;她老了,你能扶著她走到生命的終點。
同理,婆婆在兒媳婦困難的時候,有需要的時候,及時幫一把,沒人會忘記你的恩情。再說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兒子兒媳婦不領你的情,還有孫子孫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