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戰爭與和平」

2021-02-07 秦朔朋友圈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665篇原創首發文章


今年以來,我寫文的頻率開始驟降,倒不是思考變少,而是腦力幾乎全被工作和生活徵用,成為無法脫身的苦力。寫作這個「自治國」在和「主流強國」的對峙中敗下陣來,而這種內心的衝突終於在我寫下這篇「戰爭與和平」之後獲得了短暫的和平。

你瞧,戰爭與和平並不只是長在兩國元首的腦子裡,它幾乎貫穿了我們一生的軌跡。當能力夠不著欲望,現實夠不到期望,一個人的斤兩敵不過公序良俗,當人有一天不想一直做一隻混吃等死的豬,戰爭就開始了。把前面那句話裡的「不」字都去掉時,和平則翩然降臨。

要細想起來,人年輕時內心「開戰」的頻率最高,記仇要記很久,比較要比全套,狠話說得最快,打死都不妥協。那時「戰爭」是漫長的,「和平」是短暫的。

若要總結年輕時的特徵,一是理想,任何事情都想要一個正確答案,二是侷促,世界在眼中還是一個典雅的謎語,三是僥倖,總覺得自己會是特殊的那一個。而現實最擅長的就是為理想主義者、無知者和投機者提供困境。

我小時候身邊很少看到有「佛系青年」出沒的,多的是「憤怒青年」,是「迷茫青年」,是那種緊繃著的、惶恐的、舉棋不定的青年,對於世界而言他們是最新鮮的韭菜,又虛榮,又慌張。因為都是第一次領教學業、感情、職業和生活,每一次被全盤收割,都真真切切地轟炸了原本就貧瘠的內心平原。

三年前我在秦圈寫作,筆下少不了「戰火紛飛」。是選擇北上廣永不停歇的霓虹燈還是家鄉飯桌上永遠為你留著的三菜一湯,是選擇人人都蜂擁前往的風光名利場還是自己真正嚮往的孤獨桃花源,是選擇安心接受悄悄爬到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還是折騰到底活出一個黃金時代?每一代的年輕人都為歷史進程犧牲過,而這大概是這個時代20-30歲這個階段必須要打的幾場硬仗,不打過你就沒法心平氣和地接過命運,活到自洽。

而最後能讓內心歇戰的理由,多半有兩點,一是能力(能不能做),二是價值觀(認不認同)。最後讓我內心換得和平的,是人終究要走自己的路。理由也是兩個,一來我發現人壓根就是一個質數,除了自己和共有的那點人性(「1」)之外,和其他無關;二來我是一個挺講究內心自由舒適度的人,儘量不擰巴、不委屈,是我得以好好生活的前提。

三年以後,以往的大小戰爭都開始塵埃落定,新一輪的戰爭恐怕又要掀起。比如暫時把自己安放妥當的職場媽媽們,又要開始做選擇題:是維持高薪高成長前景卻要鮮少著家的精英女性形象,還是退而求其次接受朝九晚五的普通工作?是多愛自己一點還是甘心折斷翅膀被圈養在家庭?關於女性困境的話題其實一點都不新鮮,但它長久被人們忽略。女性從未登堂入室地進入一個國家的歷史,並被社會圈養在家中,長久地與知識和話語權隔離開來。而如今大不同了,女性的覺醒和反思是這片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的事,它幾乎是到了時間點就能準時開戰的。


但越到後面,「戰爭」就越變得分散、零星起來,「和平」展開了它的黃金時代。因為一個人不斷成熟的過程,就是逐漸接納自己和別人的過程。所以我只聽過「憤青」而沒聽過「憤老」。當年被灌下去多少雞湯,現在終於可以舒舒服服地全部吐出來了。

要說舒展的原因,大概因為所有積累的世面都能把我們從狹隘處拎出來,往開闊處引。

當你看到曾經風頭一時的奶茶妹妹也會在社交網絡說自己傻逼,就會發現女性獲得幸福的竅門並不是獲得一個豪門裡的男人。

當你看到這個時代太多的創業英雄都有過被人掃地出門或冷嘲熱諷的經歷,就會知道人生真的海海,又何必在意一時沉浮。

當你知道我們腦子裡這個蒸蒸日上的中國,仍有10億人沒坐過飛機,6億人沒碰過網絡,4億人沒用上衛生廁所時,就會明白以往的自己不過是活在一片薄薄的橫截面上。

高曉松在49歲這一年有過一段自述,他說50歲以前總想著要奮鬥,努力披荊斬棘,尋找一條前進的道路,總要到力所能及的地方去看看。到後來發現,自己可能也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目標。前進是沒有坐標系的偽命題,最多是依賴社會評價體系的前進。真的到遠方了嗎?越過山丘了嗎?那並不是年少時候想像的樣子。

因為上市而財務自由的小米聯合創始人說,在上市之前他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比如捐款、買車、買房子……當你忽然間到了那天,一下子傻了,忽然發現之前的想法都不重要。很多成功的人都分享過類似的想法,那時候覺得他們站著說話不腰疼,突然有一天你體會到了,你發現也許人家說得挺對的。

這真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和平」緣何而來?當你反覆被這些立和破,相信到不相信,不相信到相信,熱情和冷水澆灌之後,對自己的和解突然變得容易了。你突然發現,只要是凡人,不僅對世界的操控極其有限,對自己的認知也是極其淺薄。

享譽世界的已故建築大師貝聿銘有一句特別有名的話,「我和我的建築都像竹子,再大的風雨,也只是彎彎腰而已。」聽起來鏗鏘有力,特別優雅,但你要是知道貝聿銘在設計羅浮宮時「有整整一年半的時間像在地獄,不敢走在巴黎街頭」,就會覺得,人一切的「和平」都是「戰爭」千錘百鍊而來。漫長人生裡,煙花璀璨的時刻是不多的,其餘時間裡,人難免要掙扎。

麥家在小說《人生海海》裡寫過這麼一段話,「我戰勝了幾十年沒戰勝的自己,仿佛經歷了一場激烈的鏖戰。敵人都死光了,一個不剩,我感到既光榮又孤獨,孤獨是我的花園,我開始在花園裡散步,享受孤獨留給我的安寧。」

這大概就是人之所以成為那樣一個人的過程吧。人並不是現成的自己,是逐漸成為自己的過程。在我們漫長的一生中,我們不斷用戰爭去驅散和平,又用和平來終結戰爭。所有的強大和柔軟,都能在這些連綿不斷的內心戰爭與和平中找到緣由。因為一生的「戰爭與和平」,人才成為了那個自己。

「戰爭」促成了選擇,促成了蛻變,促進了自己的改朝換代,而「和平」則是,終於有一套邏輯可以對付之前生命中瀰漫的硝煙,是那個試圖收尾的美麗句號。

作者近期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投稿、內容合作、招聘簡歷:friends@chinamoments.org

相關焦點

  • 中日戰爭老兵、戰爭倖存者聚首湘陰共倡和平
    中新社嶽陽3月28日電 (記者 索有為)3月28日,清明節前夕,在「長沙會戰」戰場湘陰,當年參加抗日戰爭的老戰士、侵華日軍士兵及家屬、「營田慘案」倖存者坐到了一起,共同反省戰爭、祭祀死難者、祈願和平。  97歲高齡的日本籍八路軍戰士小林寬澄和三名湘陰籍抗戰老兵,一起出席由花城出版社主辦的「只求靈魂安息、悲劇不再重演」懇談會。
  • 臺灣要戰爭還是和平? 吳斯懷:戰爭沒有贏家
    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與蔡英文兩人就卑躬屈膝、把臺灣推向戰爭邊緣隔空交火。國民黨「立委」吳斯懷也持續在臉書發文挺馬,強調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吳斯懷也感慨,「每次誠摯的建議終遭忌嗎?」    吳斯懷認為,與其討論大陸會不會「武統」臺灣?美國會不會援臺?臺灣能支撐幾天?這些都問錯問題了,應該先問「臺灣要戰爭還是和平?」
  • 舊影感悟:《戰爭與和平》
    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是鴻篇巨製,1969年俄羅斯版的電影也是,它曾贏得196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昨天花了一整晚看電影。這電影看過許多次,都是看到一部分之後屢屢中斷。《娜塔莎》課文雖短,卻需要整個情節的支撐才顯示價值,電影是快捷方式,何況,俄羅斯版本尊重小說原著,拍出了俄羅斯味道。
  • 《永別了,武器》:經歷過戰爭的海明威,以女性角度呼喊出的和平
    但是,戰爭,毀滅了肉體,毀滅了精神。所以,海明威要借凱薩琳那救護傷病的心,呼喊出和平。01、悲劇的人物和愛情:亨利和凱薩琳的愛情並不是個例,而是一種普遍現象亨利和凱薩琳在戰場上相遇,以為戰爭選擇在一起,也因為戰爭而分開。
  • 愛因斯坦真實照片,他一生熱愛和平,對中國幫助很大
    愛因斯坦真實照片,他一生熱愛和平,對中國幫助很大,愛因斯坦是一位傑出的思想界、政治家、科學家,圖片為愛因斯坦年輕時候的照片,年輕時候的愛因斯坦真的是英俊瀟灑。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愛因斯坦出生在戰爭的策源地,但是愛因斯坦卻是一名愛好和平的人士。納粹曾經讓愛因斯坦在一份協議上面籤字,從而證明納粹是正義的,愛因斯坦說違背良心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並且因此得罪了納粹。愛因斯坦不僅拒絕在納粹的協議上面籤字,而且愛因斯坦公開發表反戰生命,這使得希特勒懸賞重金要捉拿愛因斯坦。
  • 「終止戰爭·世界和平」制定國際法宣言文在首爾發布
    &nbsp&nbsp&nbsp&nbsp央廣網北京3月15日消息(記者 於聞)由韓國HWPL和平組織舉辦的「終止戰爭·世界和平」制定國際法宣言文發布會3月14日在首爾coex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 世界何時才能鑄劍為犁——桌遊中的戰爭與和平
    ——《孔子家語·致思》戰爭,對出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如此陌生,陌生到反戰標誌已然成為潮流圖案,對戰爭應有的恐懼與害怕,也只在沉重的戰爭題材電影或紀錄片中才會被喚醒。至於遊戲,則更多地是站在另一個極端,無所不用其極地讓玩家體驗到戰爭中暢爽殺敵的快感,很少引發人們去思考——戰爭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 迪多納託登臺國家大劇院:歌聲中表現戰爭與和平
    歌聲中表現「戰爭與和平」喬伊斯·迪多納託攜黃金蘋果古樂團登臺國家大劇院北京晨報訊(首席記者 李澄)「女王」歸來,「戰爭與和平」盡在歌聲中……曾經以「女王」為主題在國家大劇院演唱全套巴洛克歌劇中女王唱段的美國女中音歌唱家喬伊斯
  • 國內21家「抗戰館」成立「戰爭與和平記憶聯盟」
    新華社南京12月12日電(記者邱冰清、蔣芳)記者12日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悉,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包括該館在內的國內21家抗戰類紀念館成立「戰爭與和平記憶聯盟」。
  • 東京「紫金草」合唱團用歌聲反省戰爭呼喚和平
    他覺得,這種花是不畏暴行、愛好和平的象徵,便將種子帶回日本培育,起名「紫金草」,並和後代一起致力於讓這種「和平之花」開遍日本。被這段史實感染的日本詞作家大門高子女士創作長達1小時的組曲《紫金草的故事》,並組建「紫金草合唱團」,10多年來巡演上千場,用歌聲唱響和平,反省戰爭。
  • 猶太天才數學家:一生成就讓世界側目,卻因宣揚和平被數學界除名
    生於戰亂的格羅滕迪克十分的渴望和平,他討厭戰爭。戰爭中他只能躲躲藏藏的生活,並且要去經歷那些教育中的黑幕,之後戰爭結束,格羅滕迪克和母親漢卡生活在蒙彼利埃,生活貧困,甚至要依靠著格羅滕迪克的助學金生活。
  • 埃及青年:戰爭的殘酷讓人們更加意識到和平的珍貴
    他在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了解埃及與中國在二戰期間的浴血奮戰歷史,人們更加意識到和平的珍貴。劉正曦大學本科畢業於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中文系,2019年9月進入中國傳媒大學攻讀研究生,主攻方向是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的口語傳播專業。
  • 【大事年表】一組圖表梳理完選修3「戰爭與和平」全部知識點
    A:和平來之不易,各國間要加強友好往來,促進共同發展;各國應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能縱容侵略。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Q2:如何認識戰爭與和平?A:「戰爭」與「和平」是歷史和現實的重要話題,它關係到世界上所有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關係到人類命運和文明的興衰榮枯,但「戰爭」與「和平」不是簡單的對立。戰爭與和平是表徵人類社會安全狀態的兩大社會現象。
  • 廣島「和平祈念館」將銘記日本國的戰爭責任
    人民網7月10日訊:據日本媒體報導,建設之中的(國立)廣島原子彈死難者追悼和平祈念館的展覽說明中將明確寫上日本國的戰爭責任。據說該展覽說明文將以原村山富市首相在二戰結束50年後的1995年發表的談話為基礎,在談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計劃寫上「由於國策被歪曲,(國家)走上了一條戰爭之路。」等字句。另外,在展覽說明中還將觸及日本的殖民地統治。
  • 《戈拉》:在泰戈爾的詩語裡,走進印度的「戰爭與和平」
    《戈拉》的作者是印度著名的文學家泰戈爾,泰戈爾以他的浪漫主義詩歌揚名於世,他一生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其中《吉檀迦利》、《飛鳥集》、《新月集》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吉檀迦利》更是他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然而,在他六十餘年的創作活動中,對當時印度現實生活反映得最深刻和廣泛的 作品還是他的小說。
  • 國際和平日,讓我們一起走進那些「要愛,不要戰爭」的博物館
    諾貝爾和平中心佔據了奧斯陸海邊的最佳地段諾貝爾和平中心,奧斯陸2005年開館的諾貝爾和平中心是以面向世界和平、提高人們對戰爭和解決紛爭的關心程度,同時向諾貝爾和平獎致敬為目的創建的。諾貝爾系列獎項中唯一一個固定於奧斯陸頒發的獎項就是和平獎。
  • 進口小哥哥迪瑪希新歌《戰爭與和平》上線酷狗為愛獻聲
    一直以來在忙碌的同時,迪瑪希沒有停下學習和創作的步伐,在今年重磅推出最新專輯,其中專輯主打歌《戰爭與和平》一經發布便引起巨大轟動,猶如上演了一部音樂史詩般震撼人心。歌曲名字《戰爭與和平》出自俄羅斯文豪列夫·託爾斯泰的巨著,書中描繪了俄國18世紀初的戰爭歷史,宣揚追求和平和人道主義精神,反對戰爭的宏大主旨。
  • 國內21家「抗戰館」成立「戰爭與和平記憶聯盟」_新華報業網
    新華社南京12月12日電(記者邱冰清、蔣芳)記者12日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悉,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包括該館在內的國內21家抗戰類紀念館成立「戰爭與和平記憶聯盟」。
  • 為什麼要讀《戰爭與和平》Why should you read War and Peace
    給大家推薦一本名著《戰爭與和平》,這本書的主題思想是人道主義與博愛精神。《戰爭與和平》它歌頌和平,同時又描寫戰爭,反映人民保衛自己祖國土地不受敵人凌辱的英勇精神。《戰爭與和平》,它是一部恢弘的巨著,也是一部嘔心瀝血的作品,它並不是一本枕邊書, 因為如果你打算睡了,它會衝擊你的心靈,不是嗎?Only partly.不過,這也只是對一部分人來說。
  • 民進黨正堵住和平之門 開啟戰爭之鎖?
    民進黨正堵住和平之門 開啟戰爭之鎖?如此實在令人不得不擔心,當兩岸和平之門被堵住時,兩岸戰爭之鎖將被開啟。  民進黨將以三道門檻來阻擋任何具有政治性質的兩岸協議,甚至漫無標準而可任意視之為政治語言如「九二共識」等文字列入協議時,亦可能遭受這些門檻所擋。這樣只會排除兩岸化解政治分歧的可能性,固化雙方矛盾的根源,加上兩岸綜合實力的落差逐日擴大,此一問題對臺灣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