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共有12處入選,其中古遺址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9處,其他1處,增補1處。分別為青龍鎮遺址、聖三一基督教堂、聖約翰大學近代建築、上海交通大學早期建築、滬江大學近代建築、上海工部局宰牲場舊址、四行倉庫抗戰舊址、中國共產黨代表團、中國福利會少年宮、上海科學會堂、華亭海塘奉賢段、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宿舍舊址。
青龍鎮遺址位於今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古吳淞江的出海口,文獻記載中是唐宋時期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後因吳淞江變遷,港口功能逐漸喪失,至今遺址僅保留了青龍塔等少量遺蹟依稀可以追溯舊時風貌。
2015年度青龍鎮遺址發掘航拍圖2010至2019年,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對青龍鎮遺址進行了長期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取得了許多新發現,使這座淹沒於地下數百年的港口重鎮逐步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遺址的發掘工作獲評「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先有青龍鎮,後有上海灘」,考古發掘顯示,青龍鎮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對外貿易港口,是千年上海的重要實證;青龍鎮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隆平寺塔基遺址的發現對研究上海乃至江南地區的古塔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青龍鎮遺址出土文物 長沙窯變形蓮瓣紋碗,唐代「青龍鎮遺址從2010年第一次發掘,到今年正好十個年頭,我也從一個小夥子變成中年大叔。青龍鎮對別人來說可能只是一個地名,對考古工作者就是生活中的大部……現在終於成為國保單位,希望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在獲悉青龍鎮遺址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一直參與青龍鎮遺址發掘工作的上海博物館考古隊隊員王建文感慨說。
王建文說,青龍鎮遺址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之前村民造房子、農委種樹、政府修路拆違等都或多或少會對遺址造成一些破壞,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會有一套保護的基本要求,即必須做好「四有」,有保護範圍、有保護標誌、有記錄檔案、有保管機構。
「四有」工作規範,是國家依法對文物保護單位實施保護管理的基本措施和保證。1963年文化部發布的《文物保護單位管理辦法》規定的對文物保護單位應當進行的工作要求中,首先一條便是「為了防止人為的破壞,必須對文物保護單位劃定必要的保護範圍,作出標誌、說明,建立科學的記錄檔案和組織具體負責保護的人員」。1991年國家文物局根據1982年《文物保護法》的規定,發布實施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標誌說明、記錄檔案和保管機構工作規範[試行]》,作為加強文物保護單位基礎工作的重要技術標準,現在仍在普遍適用。
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鎮遺址中心區域在今青浦區白鶴鎮青龍村、塘灣村,地面文物建築有吉雲禪寺塔(青龍塔),遺址的發掘工作獲評「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先有青龍鎮,後有上海灘」,青龍鎮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對外貿易港口,是千年上海的重要實證。青龍鎮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隆平寺塔基遺址的發現對研究上海乃至江南地區的古塔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聖三一基督教堂聖三一基督教堂是上海現存最早的基督教堂,是上海開埠後英國聖公會建造的第一座新教教堂,也是當時遠東最高級別的教堂,因其紅磚砌築的外牆而被稱為「紅禮拜堂」。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其鐘樓曾經長期是上海的制高點和最醒目的地標,是上海當時最美的建築之一。聖三一基督教堂的修繕工程於2017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護傑出項目獎。
聖約翰大學近代建築聖約翰大學由美國聖公會創建於1879年,是最早採用中華古典復興式建築嘗試的教會大學,其現代的力學結構與中式的外貌結合完美,是當時上海乃至全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也是最早使用英語作為教學用語的學校之一,享有「東方哈佛」、「外交人才的養成所」等盛名,培育出了一大批聲名顯赫的校友,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傳奇。
上海交通大學早期建築上海交通大學是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1896 年由清政府創立的南洋公學,是近代最早由中國人創辦的兩所大學之一,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所跨越三個世紀、保留髮源地與辦學地不變的高校,培育出了諸多的社會精英。這些歷史建築每一棟都代表了當時建築流行的趨勢,如同一個展現中國近現代建築風格百年變化的建築博物館。
滬江大學近代建築滬江大學原名上海浸會大學,由美國南浸禮會於1906 年創辦,也是第一所由國人出任校長的教會大學,培養了許多人才英傑。現存有30 餘幢歷史建築,是目前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校園歷史建築群。這些建築多為清水紅磚砌築、兩坡紅瓦屋面,風格統一,以晚期羅馬風和哥德式建築風格為主,或處於綠樹濃蔭之中,或與現代建築相暉映,成為上海理工大學一道靚麗的景觀。
上海工部局宰牲場舊址上海工部局宰牲場建築外觀為裝飾藝術派風格,曾是當時遠東現代化程度最高、規模最大、技術最完善的宰牲場,被稱為「混凝土工業的機器」。與其同規模的作品在全世界範圍內也只有三座,但另外兩座位於英國和美國的建築早已無存。現為「1933老場坊」創意園區,被授予第四批「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景點單位。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四行倉庫建於1931 年至1935年,是當時蘇州河北岸規模較大、結構堅固的貨物倉庫。四行倉庫見證了謝晉元率領「八百壯士」堅守四天四夜,成就中外著名的「四行保衛戰」,彰顯了上海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特殊價值,戰鬥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戰士氣,國際上亦開始認識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民族精神。舊址是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建於二十世紀20 年代,是一幢一底三層的歐陸式花園住宅,是上海地區目前唯一一處保存完好並對外開放的周恩來紀念地。抗戰之後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這裡設立辦事機構,他們在這裡為促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中國福利會少年宮中國福利會少年宮曾是上海最豪華的花園住宅之一,外觀為新古典主義風格,以「大理石大廈」之名聞名於世。是宋慶齡先生親自選址、創辦的綜合性、群眾性的少年兒童校外教育機構,是中國第一所少年宮,首創了一系列在上海乃至全國頗有影響的少兒陣地活動,很多國內外很多領導人和名人也在此留下了歷史印跡。
上海科學會堂上海科學會堂是上海現存規模最大的單體法國文藝復興式建築,是上海市科協所在地,是全國首個地方性科技工作者活動場所,舉辦和承辦了諸多具有全國乃至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活動和會議,是國內邀請諾貝爾獎獲得者舉辦學術演講活動最多的地方性科技工作者活動場所。
華亭海塘奉賢段華亭海塘奉賢段現存均為石塘,通體塘身由青石和花崗石條石壘砌而成,自柘林鎮「小普陀」東側向東至奉海村,長約3.9 公裡,人稱「上海小長城」,在防禦海患、抗擊倭寇,保衛家園上擔負著重要的使命,是柘林鎮境內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華亭海塘奉賢段是清代江南海塘最有代表性的區段,體現了清代大型水工技術的發展,充分展示出了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宿舍舊址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宿舍舊址本次增補進1961年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中。中共「一大」宿舍舊址是一幢一客堂兩廂房、立面帶陽臺的舊式石庫門住宅,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期間,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劉仁靜、包惠僧、周佛海等9 位中共一大代表租住在此。他們在這裡規劃、起草黨綱和工作計劃,在這裡締造了中國共產黨。
上海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