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

2020-12-15 澎湃新聞

吳大觀

中國第一航空發動機製造廠

大定航空發動機製造廠對外的稱呼叫做「雲發機器製造公司」,對內則為「中國第一航空發動機製造廠」。

工廠籌建於1939年11月。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建廠的初衷,是為了改變一個令人相當難堪的被動局面:當時中國的航空發動機全部依賴進口,中國還造不出一臺自己的航空發動機。

工廠最初選址昆明附近的安寧,後來因為越南被日軍所佔,昆明又不斷遭到轟炸,遂於1941年元旦正式遷往貴州大定的羊場壩。

工廠的主要負責人和技術骨幹,都是留學歸國的專家,發動機的製造專利權、全部圖紙購自美國萊特航空發動機製造廠,相關生產設備也都花巨資購自美國。

1941年夏天,工廠從西南聯大和西遷貴州的浙江大學招募應屆畢業生20多名充當技術員。吳大觀屬於第二批招募的西南聯大應屆畢業生。

從1942年8月到1944年10月,吳大觀在羊場壩做了兩年多的技術員,完全熟悉了活塞式發動機的工藝流程:

「那裡有從美國運來的各種工具機,學習的條件很好。給我安排的工作在設計科,負責接收從美國來的資料———工藝規程、技術圖紙。有點像我們現在的技術資料室,我一個人主管。這個工作很好,在學校裡只接受了一些書本知識,在這裡可以接觸到大量的在實踐中有用的東西。雖然設計資料不很詳細,但工藝資料是全套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那時搞的都是活塞式發

動機,還沒有噴氣發動機呢!」

當時,大定航空發動機製造廠的設計規模是年產300臺賽克隆G105型1050馬力航空發動機。為實現這個目標,計劃分成三步走:

第一階段,購買美國生產好了的散件,在工廠裡先進行總裝,按美國提供的工藝規程自行裝配、測試;第二階段,購買美國生產的鍛件、毛坯,用進口的美國工具機,自己加工成合格的零件,再裝配成整機;第三階段,完全自己鑄造和加工零件進行總裝。

從1943年開始裝配,經過三年的試製,到1946年為止,大定航空發動機製造廠總共總裝出了32臺發動機,經過試車,被美國方面鑑定為合格。

這32臺航空發動機中,一半完全為第一階段產品,還有一半為不完全的第二階段產品———主要零件為散件,部分配件為工廠加工的來自美國的鑄件、鍛件。

這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航空發動機製造廠,事實上仍然是一個進口散件的組裝廠。

發動機產品的生產一般分為四類:自主創新,測繪仿製,技術轉讓,散件組裝。從散件組裝邁入技術轉讓階段時,首先要解決的是工藝關,其次還必須解決材料關。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的工業基礎還不可能解決材料上的問題,即便如此,大定廠在工藝上的技術和經驗積累,仍然是史無前例的。

航空工業局

1951年4月18日,航空工業局正式設立,辦公地址設在瀋陽。原籌備組的人員一分為二,吳大觀和徐舜壽等解放前參加革命的人去了瀋陽,原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的人員則繼續留在北京參加重工業部發起的「忠誠與老實」的學習運動,辦理脫離國民黨黨籍的手續。

從1951年7月開始,中國聘請的102名蘇聯專家陸續來到航空工業局。蘇聯專家認為解放前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留下來的爛攤子沒有什麼價值,主張重起爐灶,舊的技術人員一律不用。航空工業局不能不尊重蘇聯專家的意見,但又覺得把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這些人遣散了實在可惜,就於9月在瀋陽召開了一個會議,決定在南京、北京、哈爾濱和漢口創辦四所航空工

業專科學校。

兩個月後,1951年的11月,王士倬和沈一龍被派去漢口的311廠,參加漢口航空工業學校的籌創工作。後來,鄭際睿、陳耀華等人去了南京。籌備組的其他成員也大多進了其他的學校。新中國的航空工業專科教育,由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0月30日,中國和蘇聯籤署了《關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組織修理飛機、發動機和組織飛機修理廠方面技術援助的協定》,蘇聯同意向中國派遣專家、顧問,援建6個修理廠及其所需的技術資料、設備、工具、材料和配套件。

這六大廠分別為瀋陽的112廠(飛機製造)、410廠(發動機製造),哈爾濱的120廠(發動機製造)、122廠(飛機製造),南昌的320廠(飛機製造),株洲的331廠(發動機製造)。瀋陽主攻戰鬥機及其發動機,哈爾濱主攻轟炸機及其發動機,南昌和株洲主攻教練機及其發動機。

最初的計劃,第一階段主要配合空軍,以修理為主,然後在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再轉向製造。事實上,這六大廠,將會在短短的幾年內,快速完成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由修理到仿製,再由仿製到研製的跨越式發展。

這種跨越式的發展,是通過直接引進技術和設備實現的,讓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建立起了一個與當時國防需要相適應的航空工業體系。但由於這個體系並沒有相應厚實的基礎科研、技術積累和人才教育的全面支撐,也為將來進一步的發展埋下了眾多隱患。

第二設計室

第二設計室在410廠成立後,虞光裕和吳大觀這兩個鎮江人再次戰鬥在了一起。此時,虞光裕已經身為410廠的技術科科長,剛剛參加完渦噴5發動機的仿製工程,對噴氣發動機的製造流程和工藝,已經了如指掌。這樣一個有著豐富生產經驗的人與吳大觀搭檔,即便在今天看來,也仍然是一種珠聯璧合的絕配。

不久前,瀋陽已有一座低速風洞,但最大風速只有每小時180公裡。如果自行設計超音速戰鬥機,必須要有空氣動力研究試驗的基本手段———超音速風洞。1957年3月5日,吳大觀和徐舜壽聯名向部、局領導提出書面報告,建議航空科學研究圍繞空氣動力這個重點,在「二五」期間建設一座口徑較大的低速風洞和較大的跨音速風洞,以適應新飛機研製的需要。

當時,中國還不能自行研製超音速風洞,圖紙還是從蘇聯引進的。1958年7月6日,空氣動力研究院在瀋陽飛機廠成立。因為建制沒有被上級正式批准,後來改名為112廠空氣動力研究室。研究院成立後,即開始建設超音速FL 1風洞。1960年2月20日,超音速風洞正式投入使用。這也是我國的第一座超音速風洞。

正因為如此,徐舜壽主持設計製造的中國第一種噴氣式飛機,時速超過了800公裡,其最後的風洞試驗,仍然是在蘇聯完成的。

風洞代表著一個國家在空氣動力學乃至航空航天方面的基礎水平,但風洞體系的建設不僅涉及技術的發展水平,還涉及經濟的發展水平。作為國家重器,風洞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一代風洞技術直接決定了一代飛行器研製水平的高度。

今天,中國已經研製和擁有了世界上第一座可復現飛行條件的高超聲速風洞———JF12,引領著國際先進風洞實驗技術的發展。

這種追趕和超越的背後,除了一代又一代奮鬥者的努力之外,還和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606所

六院籌組期間,東風113終止前夕,中國與蘇聯之間又達成了一個重要的協議:

1961年3月30日,劉亞樓代表中方與蘇方籤訂了《關於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帶有К 13飛彈的米格21Ф型飛機的生產許可權、技術資料和關於生產帶有К 13飛彈的米格21Ф型飛機方面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援助的協定》。

這是在中蘇兩國已經產生重大分歧時,在曇花一現的蜜月窗口期出現的產物。

協議籤訂的同時,中國空軍還將直接購進12架米格21Ф 13型飛機。這款兩倍音速的戰鬥機裝備部隊後,被稱作「62式殲擊機」。這也是中國從蘇聯引進的最後一種米格殲擊機。

62式殲擊機後來被改稱「殲7」,其仿製生產的發動機則被稱作「渦噴7」。

由於米格21的引進,吳大觀等人的任務再次發生重大變化:「在二所成立初期,六院領導指示:為了貫徹做設計工作的準備,要執行『摸著石頭過河』的方針,即摸透米格21飛機、渦噴7發動機。並決定將0307基地的試驗建設的規模定為以試驗渦噴7發動機部件為主。全所的設計人員在此方針的指引下,設計技術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摸透工作進行不到一年,受到當時的『極左』思潮衝擊,又在並不具備設計所需條件的情況下,開始設計殲9飛機需要的大推力加力渦扇發動機———渦扇6發動機,代號『910』。」

從1964年10月開始,根據空軍的要求,601所就以米格21為原準機,提出了裝備兩臺渦噴7的漸改型方案———殲8,以及裝備910發動機的大改型方案———殲9。這兩個方案,後來得到了平行推進和實施。顯然,研製殲9的難度係數比殲8要高上許多。

為殲8配套的發動機定型後稱作「渦噴7甲」。

為殲9配套的「渦扇6」發動機,是中國第一次設計的大推力飛機發動機。這是一種雙軸內外涵混合加力式渦扇發動機,設計最大推力70.6千牛,加力推力121.5千牛,推重比為6。這在當時來說是一種性能十分先進的大推力發動機。

最後的渦扇---9

早在1964年8月,跟吳大觀有兄弟之誼的徐舜壽就被調到西安,從事大型飛機的設計工作,但不幸於1968年1月6日去世。九年之後,1977年的年底,吳大觀也被調到了西安,在430廠當技術副廠長,投身於渦扇9發動機的研製。這款發動機後來被命名為「秦嶺」,成為「飛豹」——— 殲轟7的標配動力。

這也是吳大觀直接參與仿製的最後一款航空發動機。

渦扇9是中國根據引進的英國「斯貝」軍用航空發動機的專利仿製生產的。1975年12月13日,中英兩國籤訂合同,英國同意中國購買軍用斯貝發動機專利、發動機整機和發動機輔機。

對斯貝的仿製過程,幾乎跟當年引進美國和蘇聯航空發動機的流程完全相同。

意義最重大的地方在於:通過到英國對生產出來的發動機的試驗考核,中國工作組基本摸清了英國高空試車臺等試驗設備和試驗方法,對更好地促進我國航空發動機的科學試驗研究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可以說,沒有這次跟英國人的合作,中國在高空臺的建設上,還會走上一段更漫長的道路。而沒有一流的高空臺,要想研製出一流的大推力、高性能的航空發動機,則無異於痴人說夢。

吳大觀仿製過美國人的發動機,也仿製過蘇聯人的發動機,但在英國人的羅·羅公司,吳大觀說比他從蘇聯人那裡學到的東西還要多:

「我到430廠主要是跟英國專家搞裝配、試車,專門搞質量,製造我不管。發動機製造出來,要搞考核、驗收、持久試車。英國也先後派了六位專家來做考核工作,我們從英國專家那裡學到不少東西,一個新的發動機製造出來以後,怎樣進行長期試車? 有什麼要求? 經過什麼程序? 怎麼保證質量?資料比較多,學到不少西方的持久試車技術。」

「我們就是學,由於沒有新機研製經驗,很多不懂,學到不少東西。我們問了很多問題,他們也認真地教,可是關鍵的技術不告訴我們。但就是這樣子,也比蘇聯過去給我們的東西多得多。」

但再怎麼學,英國人還是嚴密封鎖自己的關鍵技術。吳大觀自己也心知肚明:

「不管怎麼樣,人家賣給我們的是製造權,而不是設計權。不能買蘋果,把蘋果樹都買回去了,這是羅· 羅公司的那位技術董事胡克先生講的。他說:『你們中國人真厲害啊! 買我們的蘋果,還想要連蘋果樹都買走。蘋果樹嘛,那是另一回事。』」

這讓吳大觀再一次深刻地明白:即便花了錢,高新關鍵技術也是難以買來的。

渦扇9發動機的製造成功,使中國在20世紀有了一臺推力適中的加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填補了一項空缺。吳大觀為此在英國整整待了半年。

從英國回來,吳大觀除了意識到建設高空臺的重要性之外,還對預研和標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後來,吳大觀在1989年2月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以渦扇9的技術消化為例,談到了研製與預研的辯證關係: 「由於對斯貝MK202發動機的性能、結構設計技術沒有消化吃透;對海軍提出的過高的性能要求,在發動機上不採取措施;對發動機研製缺乏經驗,對艦改設計工作的難點認識不足,把改進改型設計看得過於簡單,不做艱苦的研究試驗工作,光憑滿腔熱情。上馬以後,就是工廠全力以赴,由於預研工作這個大缺口,研製過程中必然要碰上『暗礁』,這也是必然規律。」

他進而對航空發動機的研製歷史進行了回顧,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大量事實證明,30多年的航空發動機型號研製歷程所走的坎坷曲折的道路,主要是由於對發動機預先研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致使型號研製工作遭到多次衝擊和幹擾。也可以說,30多年的發動機型號研製歷史,是一部忽視預先研究,在型號研製上吃了大苦頭的歷史……」

……吳大觀更深刻地總結說:「引進、仿製、發展是世界各國任何行業通用的方法,但是,這要有個前提,那就是要認清測繪仿製僅是過渡的手段,不能當作目的。唯有通過引進、消化、吸收進行仿製,然後結合自己的預先研究、技術儲備基礎、積累的研製經驗進行改進、改型,才有可能走上開發先進產品的道路。如果沒有自己的科研技術研究基礎,將會永遠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地爬行,而不是什麼捷徑。」

痛定思痛,預研對航空發動機可持續研製的基礎性作用,被吳大觀上升到了一個戰略高度。

巧合的是,也許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預研的重要性,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中國的航空事業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振興和崛起的歷史階段。

本文摘自《沖天》,作者:董鵬晨,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吳大觀:航空人尊崇敬仰的楷模
    專題: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  作為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見證並親身參與了新中國航空發動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乃至成為世界上僅有的五個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國家之一的整個過程。
  • 追夢九天———記我國航空發動機科研事業的開拓者、奠基人吳大觀...
    翻開中國航空工業的史冊,你也許找不到他們的名字,但共和國不會忘記,有這樣一群追夢人,為了給我們的飛機裝上自己研製的航空發動機,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知難而進,披荊斬棘。為我國航空動力事業奉獻一生的吳大觀,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讓我們追尋他的奮鬥足跡,去感受中國航空動力事業發展的艱辛而光榮的歷程。
  • 吳大觀:用一生熔鑄「中國心」
    來源:光明日報吳大觀 新華社發【最美奮鬥者】他被稱為「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他的奮鬥歷程和新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許多個「第一」聯繫在一起他用拳拳愛黨愛國的不渝之心,鑄就了護衛祖國藍天的「中國心」。在大學期間,吳大觀剛開始學的是機械。那時,日本侵略者的飛機在祖國的天空肆意橫行。看著這一切,吳大觀立志航空報國,向學校提出轉入航空系。1942年,他從西南聯合大學航空系畢業,毅然選擇到貴州大定航空發動機廠工作。在這裡,吳大觀用兩年時間潛心研究,掌握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航空發動機工藝技術。
  • 吳大觀的四部曲
    縱觀吳大觀的一生,他愛黨愛國,致力於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他一輩子執著於發動機的研發,創造了新中國航空工業的多項「第一」;他熱愛人民,樂於奉獻,唱響奉獻之歌;他淡泊明志,志存高遠,人格高尚,充滿人性的光輝。他的一生,奏響了一位共產黨人的赤子之歌、愛國之歌、奉獻之歌。記者在採訪中,拍到這樣一組照片。
  • 電影《吳大觀》觀後感
    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我再次觀看了電影《吳大觀》。作為一名從民品戰線轉入軍工戰線的中國航發西航青年,「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同志是我和所有航空人學習的楷模。吳大觀的一生都圍繞著中國的航空發動機發展,他把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全部獻給了祖國的航空事業。是什麼讓吳大觀當年放棄「機械專業」改學「航空專業」?是怎樣的品質促使老人幾十年如一日毫不猶豫地繳出巨額黨費和巨額捐贈?是怎樣的信念讓老人謝絕美國公司的高薪挽留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又是怎樣的精神令老人堅持學習,「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理念永記心間?
  • 給戰機一顆中國心 吳大觀:對黨的忠誠堅如磐石
    「航空發動機被譽為工業之花,反映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綜合實力。直到今天,能獨立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僅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中航工業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技術專家介紹。  面對新中國工業基礎薄弱,科研經費捉襟見肘,外國技術封鎖嚴密的重重壓力,吳大觀與眾多航空發動機事業拓荒者,為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殫精竭慮只爭朝夕。
  • 吳大觀:為國鑄「心」
    從此,我國有了自己造的航空發動機。摘取這顆「明珠」的先驅叫吳大觀。在他93歲的生命軌跡裡,有68年與航空發動機相伴——組建新中國第一個航空發動機設計室,研製第一款噴氣式發動機,創建第一個航空發動機試驗基地,被譽為「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
  • 中國商飛組織收看吳大觀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
    《中國民用航空》航採網訊 為深入開展向吳大觀同志學習的活動,2009年8月25日,中央企業學習實踐活動領導小組和國務院國資委黨委以視頻會議形式,聯合舉辦吳大觀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
  • 吳大觀:政協委員的光輝典範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吳大觀同志的事跡感動了中國。吳大觀同志是我國航空發動機科研事業的開拓者、奠基人之一。他為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貢獻了畢生的心血和才華,他一生的奮鬥就是要為國產飛機安上「中國心」。他曾擔任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是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2009年3月18日,吳大觀同志走完了他93歲的風雨人生。
  • 習近平:弘揚吳大觀崇高精神 展示共產黨人先進性
    吳大觀是我國航空發動機科研事業的開拓者、奠基人之一,2009年3月逝世,享年93歲。    習近平說,吳大觀同志入黨60年來,把自己的人生與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為祖國的航空發動機事業殫精竭慮,作出了傑出貢獻。他一生嚴格自律,清正廉潔,克己奉公,奮發進取,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愛黨與愛國、理想與現實、做事與做人的統一,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性。
  • 吳大觀志願服務隊 航空工業的靚麗名片
    7月8日,高考如火,為疏導緩解正值修路的寶雞市清姜路交通壓力,助力考生暢通出行,航空工業寶成團委組織8名「吳大觀青年志願服務隊」成員,身著航空工業工裝、頭戴航空工業吳大觀志願服務的小紅帽,頂著高溫在十字路口開展交通志願執勤工作,確保考生安全出行從容應考,受到了廣大考生、家長及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 中國航發攜手北航舉辦2018航空發動機文化節
    中國航空報訊:9月13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動力·青春」2018年航空發動機文化節啟動儀式暨第六屆吳大觀英才班開班典禮在京舉行。中國航發部分高管、相關部門領導,北航有關領導出席活動。本次航空發動機文化節由中國航發和北航共同主辦,包含了中國航發2019屆校園招聘、「航空發動機暢想」徵集評選、「航空發動機文化進校園」線上答題、「航發杯」航空發動機設計挑戰賽、國家試點學院能動大講堂等特色活動。吳大觀英才班是以「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命名的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項目。
  • 我校學生參加吳大觀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
    8月31日上午,根據中共陝西省教工委安排,學生處組織我校師生代表在西安國際會議中心、曲江賓館參加了由中共陝西省委、陝西省人民政府承辦的吳大觀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吳大觀同志是我國航空發動機科研事業開拓者、奠基人之一,被稱為「航空發動機之父」。胡錦濤總書記高度評價吳大觀同志是愛黨愛國、無私奉獻、報國有成的典範。
  • 追夢九天--記我國航空發動機奠基人吳大觀(上)
    新華社發  翻開中國航空工業的史冊,你也許找不到他們的名字,但共和國不會忘記,有這樣一群追夢人,為了給我們的飛機裝上自己研製的航空發動機,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知難而進,披荊斬棘。為我國航空動力事業奉獻一生的吳大觀,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讓我們追尋他的奮鬥足跡,去感受中國航空動力事業發展的艱辛而光榮的歷程。
  • 傳記電影《吳大觀》首映 再現航空英雄感人事跡
    傳記電影《吳大觀》首映 再現航空英雄感人事跡   電影網訊(圖/楊楠 文/張瑋) 6月23日,電影《吳大觀》在京舉行了首映禮,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丕民
  • 一生獻給"中國心":記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上)
    「太行」發動機總計師張恩和說,這是幾代人的努力的成果。  吳大觀常說,要堅持自主創新,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1982 年6月實現設計定型的渦噴7甲發動機,是我國第一型改型設計並成功裝備部隊的發動機,它採用的氣冷空心葉片,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國際尖端技術,被稱為航空發動機「王冠上的明珠」。
  • 張池:在航空發動機歷程中吳大觀創造了9個第一
    專題: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  人民網北京7月5日電(記者邢正) 5日上午,中航工業集團領導和吳大觀同志親屬、同事做客人民網,就吳大觀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
  • 網民積極評價吳大觀事跡網上點擊量已突破2000萬
    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記者李永升中央各大媒體推出「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的先進事跡報導以來,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光明網、中廣網等中央新聞網站同時跟進,在網站頭條推出策劃和專題,發揮網絡互動優勢,綜合運用文字、圖片、音視頻、論壇、博客等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吳大觀同志立志報效祖國、矢志航空事業的感人事跡和優秀品格
  • 李榮融在吳大觀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上的講話
    吳大觀同志是中央在全國第二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推出的重大先進典型,是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黨中央對學習宣傳吳大觀同志先進事跡高度重視。今年6月2日,胡錦濤總書記作了重要批示,高度評價吳大觀同志是愛黨愛國、無私奉獻、報國有成的典範,要求認真總結、宣傳他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
  • ———黨員專家吳大觀事跡引發網民熱議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 (記者王希) 報國有成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的先進事跡經媒體報導後,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引發了強烈反響。5日上午,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領導、吳大觀親友、同事做客人民網,接受視頻訪談並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共同追憶了吳大觀愛國愛崗、無私奉獻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