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源於真實歷史故事改編,以1937年淞滬會戰為背景,講述的是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的一個加強營,在面對不斷潰敗和毫無支援形勢下,抱著必死的決心,憑藉「八百餘人」獨自駐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設下最後一道防線,英勇阻擊日軍的慘烈故事。
《八佰》口碑兩極割裂明顯。問題集中在:算不算現實主義力作?這個問題還可以引申為: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問題。
一些評論認為,在當下愛國主義主旋律的大環境下,《八佰》為了騙取觀眾的眼淚,打著歷史戰爭片的幌子,編造虛構的故事,片中部分段落表述脫離事件原貌,人物形象建構與原型偏離,僅是為了製造賣點而刻意煽情,把自己編造的內容偽造成歷史,欺騙受眾感情,是一部「偽現實主義」的創作。不少評論甚至查詢歷史資料比對電影段落,力求通過對事件、情節的還原,以此來作為評判依據。
筆者認為:該影片從根本上契合現實主義創作的原則,彰顯了現實主義的精神氣質和美學風格,雖然在故事的完整性和表達手法的方面略有不足,存在與史詩偏離的情況,但總體而言仍是不失為一部現實主義創作的佳片。
廣義的現實主義是指的一種創作方法,創作的特點要求刻畫細節的真實,創作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形象以及描寫方式的客觀性,創作的思想核心在於強調現實主義的精神氣質和美學風格的內涵。
(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鮮活而又生動,導演摒棄了單向度、平面化、高大全的人物敘事模式,賦予了每個小人物在特殊環境中個性化的成長經歷。貪生怕死的端午從一個一心想著逃跑的新兵成長為不懼死亡的戰士;老兵油子羊拐表面兇狠倔強,內心柔情;大塊頭老鐵懦弱膽小,最後被隊友感召激發血性,共同組成敢死隊;這些人物平凡而又普通,他們的身上都有著明顯的性格缺陷,正是不完美的他們用血肉抵抗敵人的入侵,感染著觀眾。
「八百」戰士在敵我實力懸殊的情況下,用不怕犧牲的精神英勇抗爭,捍衛民族尊嚴,讓觀眾記住了屬於他們的故事。
歷史不會忘記英雄!
(二)無處不在的細節表述
如果說「偽現實主義」就是為了博取受眾的眼球而刻意的虛構故事,為了煽情而製造煽情。那麼現實主義則是注重在細節之處觀照現實,以具體的情境和細節表述感動人。影片中多次出現演唱京劇劇目《定軍山》呼應了對岸的戰場場景;謝晉元手中的平影戲,趙子龍跳躍的路線正是日本侵華的方向,從滿洲到熱河,華北,上海;戰士們抱著手榴彈依次跳樓報出自己的姓名、籍貫的片段,真切的讓觀眾感受到那些姓名不是臺詞都是鮮活的人物;黑白膠片的攝影機在槍擊中被毀,這意味著所謂的「紀實影像」拼接虛構的,暗示歷史是由後人重新敘述的歷史。
(三)愛國主義情感的表達
撇開影片具體敘事是否與真實事件的情節相對應,《八佰》揭開了一段被塵封的歷史,每一個看過影片的觀眾都沉浸在悲憤的情緒中,現實中的四行倉庫博物館也成為了紅色教育基地被更多的人們所關注。觀眾正如影片蘇州河對岸觀火的人們,既是看戲人也是劇中人,無論是冷靜的戰爭場面的描寫還是壯烈的犧牲場面都在提醒著我們,新時代下不忘那段屈辱的歷史,不忘先烈遺願,為了中華民族偉大而復興而奮進。
(四)美學精神的彰顯
電影通過意象化的形象,含蓄而內斂的表達美學思想。電影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建構了互相觀看的租界兩岸。「這邊是天堂,那邊是地獄」,兩岸觀眾互相情緒的變化成為影片敘事的推動力。《八佰》中的白馬貫徹全場,飛馳的白馬高大而又突出,吸引了兩岸人民的駐足。這裡導演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表達手法,白馬這個意象的每一次出現都有著不同的寓意,無論是小湖北幻想中執長槍騎白馬的英雄還是結尾在廢墟中奔跑的白馬,白馬承載著英雄的形象和寄託,象徵著中華民族永不沒落、前僕後繼的民族精神。
藝術來源於現實並高於現實,歷史題材影視劇作品強調藝術真實和歷史真實的統一,歷史精神和美學精神的統一,在保證歷史大框架不變的情況下,運用藝術的手段重構具體的歷史事件,呈現時代風貌,彰顯歷史人物的人物魅力,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給當下受眾以啟迪,以鼓舞。以此觀之,筆者認為,《八佰》可以稱得上一部現實主義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