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同學的影評分享
2020/8/26 晚
片場內是少有的寂靜,後排隱隱約約傳來幾聲啜泣。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悚然。
全片給人的感覺是:震撼、感動和令人窒息般的壓抑。
走出電影院,腦海裡不斷閃現出「八佰」壯士跳樓護牆時的吶喊、是蘇州河對岸同胞振奮人心的鼓舞、是日本帝國主義的陰險和西方列強的漠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片尾彩蛋上一張張真實、淳樸的面容。
作為疫情以來的第一部大製作,《八佰》給了我太多驚喜。
比電影更動人的是其背後更動人的歷史背景。
#01
對於四行倉庫的記載,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沒有的。人們對四行倉庫的記憶僅僅限制於滿是彈坑的倉庫外牆,看著四行倉庫舊址,沒人真正了解裡面真實發生了什麼。歷史上對四行倉庫的記載,除了列強報紙上的報導,剩下的就只有謝晉元、老兵們的個人回憶錄。但其真實性,無從考證。
淞滬會戰後期,蔣介石下令國軍撤出上海,國民黨部分軍隊被日軍(據說是日本海軍陸戰隊)包圍。其中,堅守在四行倉庫的國軍88師,也就是歷史上的「八佰壯士」。
事實上,八十八師的師長孫元良準備黃永淮帶領第五二四團守衛四行倉庫。豈料黃永淮卻在一線指揮作戰時左眼角被一顆子彈斜穿射入,身負重傷。如此,堅守四行倉庫的重任便落在了謝晉元身上。
此時,蘇州河北岸已經全部淪陷,蘇州河南岸是英法租界,燈火闌珊。蘇州河兩岸的強烈對比,讓和平與戰爭的對比更加鮮明、真實。
歷史上,堅守四行倉庫並不是偶然。當蔣介石發現保衛上海早已是天方夜譚時,下令「飛將軍」孫元良撤兵。
當時九國公約籤字國正好將於當年11月6日召開會議,國民黨政府希望藉此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在抵抗日本侵略戰爭上的堅決態度,以此贏得其他國家的支持。所以說,四行倉庫之戰打的越慘烈,所起到的效果也就越好。為達到某種政治目的,蔣介石決定在距離列強租界一牆之隔的蘇州河北岸演一齣戲,一出以生命為代價的戲。
不難想像,孫元良撤兵為什麼還會在四行倉庫留下一個營?他們為什麼被遺棄?這場做給西方列強的秀時怎麼演出的?當然,激發國民抗戰意識的戰役也不能說是作秀,應該討論的是,「四行倉庫保衛戰」到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在這充滿硝煙的四天,在四行倉庫發生的,無疑是一場惡戰。堅守四行倉庫的八十八是,是當時國軍素質、裝備最精良的德械師。四行倉庫恰恰儲存的就是軍備物資。這給八佰壯士的抗戰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按照謝晉元的記載,八佰壯士的真實人數是四百二十三人。為了給西方列強更強大的震懾力,為了給日軍更大的威懾力,謝晉元對記者謊報了真實人數。為了此次戰役發揮的作用更明顯,國民政府給謝晉元下的命令是「能守多久,就守多久」,沒有補給,沒有援兵。唯一增加的就是參戰的西方列強和日軍的攻擊。
八佰壯士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固守四行倉庫的。
「早已立下遺囑,誓與陣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義,但求死得其所」
阻擊日軍得這四天魔鬼般的日夜,八佰戰士抱著炸藥從樓上跳下守衛倉庫西牆,用身軀支撐堅挺的軍旗。令人動容,更讓蘇州河南岸的百姓動容。百姓的吶喊不能驅走日寇,但能給八佰壯士帶來精神上的力量。
能夠堅守四天,不僅是德械軍裝備優良,物資充裕。在西方列強的眼皮底下,日軍斷不敢肆意妄為。尤其是四行倉庫側有兩個化工罐,如果日軍轟炸,一不小心就會引起爆炸,不僅殃及租界,而且不利於日本與國際的交際。日本斷不會因為一個四行倉庫,與西方列強產生不必要的爭端。由此看來,有且只有四行倉庫是這次「表演」的絕佳場地。
四行倉庫上演的英勇抗戰引起國際社會上的巨大轟動,蘇州河南岸滿是歡呼。
顯然,再令人動容的抗戰也敵不過西方列強維護自身的利益。這場「演出」並沒有感動西方列強。當租界為自保要求中國軍隊撤兵時,蔣介石下令謝晉元撤出倉庫,停止戰鬥,退向租界。抱著必死決心,報家衛國的八佰壯士誓與陣地共存亡,謝晉元多次拒絕這個撤退令。蔣介石再三要求謝晉元立刻撤退,按照租界的意思辦。
世界之大變局下,八佰壯士奉命撤退到租界。
#02
電影《八佰》的鏡頭到此結束,當人們還沉浸在八佰壯士的英勇中時,卻不知八佰壯士悲慘的命運才剛剛開始。
1937年11月1日凌晨,謝晉元帶領餘下的376人分小隊分批通過新垃圾橋,撤入公共租界。英國士兵熱烈的歡迎了謝晉元和他的士兵。英國準將亞歷山大對謝晉元說:「我從來沒見過比這更壯烈的場面。」但隨後租界當局的政客們便兌現了對日本侵略者的承諾,他們解除了謝晉元部的武裝,並將他們全部送到了租界西部義大利防區內的膠州路進行隔離。
租界當局為什麼出爾反爾呢?因為松井石根反悔了。松井石根原以為四行倉庫的兵力至少有一個旅,因此他答應了讓中國守軍撤離。但他後來從報紙上獲悉,造成日軍陣亡200多人的四行倉庫守軍不足八百人時,他覺得很沒面子。他當即要求英方:當謝晉元部撤退到英租界後必須全部繳械,並限制行動自由。否則,這支部隊退到哪裡,日本皇軍將追擊到哪裡。
面對威脅,租界當局最終屈服了。而謝晉元和他的八十八師五四二團第一營的全體官兵還蒙在鼓裡。
對八百壯士的命運,有這樣的記載:
「謝晉元撤入租界被軟禁後,多次拒絕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及汪精衛偽政權的勸降,遭到了偽政權上層的嫉恨,他們暗中收買刺客,準備刺殺謝晉元。1941年4月24日晨5時許,孤軍營官兵循例在操埸集合,列隊早操。二連下士郝鼎誠、四連下士張文清、尤耀亮,上等兵張國順乘謝晉元不備,用短刀向他頭腰兩處猛剌,謝晉元當場倒地,不治身亡。團附上官志標中校見狀趨前援救,也受重傷。兇手當場被附近官兵捕獲,移解上海公共租界當局法辦。謝晉元被刺殺身亡;消息傳出,上海市民悲慟不已,逾10萬人參加其葬禮。而三天內湧進孤軍軍營瞻仰其遺體的共達25萬人次。蔣介石也發出通電,追贈謝晉元少將軍銜。
五二四團一營營長楊瑞符在守衛四行倉庫的戰鬥中被子彈貫穿左胸,身負重傷,和其他傷員一起被送入後方治療。1939年5月,楊瑞符攜妻兒及負傷的內弟來到大後方,在重慶合川銅梁洞二仙觀養傷。在此期間將孤軍奮戰四行的詳細經過寫成《孤軍奮鬥四日記》,發表在1939年6月12日-17日合川《大聲報》副刊上。1940年,日軍飛機不斷轟炸重慶及周達八縣。為躲避日機轟炸,當時的合川電報局決定由合川城內遷移到城外銅梁山中的二仙觀內,於是強行要求楊瑞符將軍搬出,楊倍感悽涼,傷病復發。送重慶搶救無效,於2月3日下午七時半病故於歌樂山重慶寬仁醫院,終年38歲。蔣介石電唁家屬並贈一千元,追贈少將軍銜。
一連連長上官志標在楊瑞符負傷後代理營長,之後晉升為四行孤軍團副。謝晉元被刺殺後,上官志標被推舉繼任團長職位。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後日軍佔領公共租界,上官志標和其餘士兵全部被俘。在此期間,日軍強迫他們挖壕溝,作苦工。因為孤軍反抗,日軍把他們押去南京,關在珠江路老虎橋監獄之俘虜收容所裡。日軍將孤軍官長和士兵分開,將士兵50人押去光華門外,60人押去孝陵衛,100人押去杭州。另押解裕溪口和南洋群島各50人,紐幾內亞36人。其餘仍關在城內原處,將官兵雜在一起,強迫他們做苦工。1942年11月6日,光華門外孤軍趁著和孝陵衛之孤軍對調時,大部分逃走,其中包括時任團長上官志標。他們先到小茅山藏幾天,上官志標帶領一部分人留在當地參加遊擊隊,剩下的繞道浙江、江西、湖南、貴州,回到陪都重慶。
抗日戰爭結束後,上官志標回到重慶,擔任第一綏靖區政治部上校科長。1947年8月,第88師參謀長張柏亭徵召上官志標前往臺灣省臺南縣出任政府軍事科長。1967年9月27日,上官志標逝世,享年55歲。
抗戰勝利後,從全國各地回到上海之倖存者有一百多人,在紐幾內亞作苦工之36名官兵由澳洲政府派軍艦送回上海。約100名該營戰士回到上海在四行倉庫搭棚為謝晉元守靈。國共內戰爆發後,他們大多不願再戰而復員。」
#03
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在抗戰的背景下,我們能看到的是人民在世界大變局下的渺小和無奈。
人人都說生命最珍貴,但是在大格局下有多少個八百壯士才能保衛真正的人權?四行倉庫保衛戰不僅對當時的軍民起到了極大的振奮,而且至今仍能夠激起我們的愛國情懷。
管虎為這部影片籌備八年,耗資五點八億一比一還原四行倉庫及蘇州河,實拍三年。這是繼《南京!南京!》一作品後,管虎導演做出的,也是中國電影做出的一大突破。但是,對於電影本身的爭議從未中斷。
最早的爭議來自於管虎的一次營銷失誤。一月,管虎在微博曬出與孫元良之子秦漢的合照引起網友不滿。本來讓人注意的點是「四行倉庫」一次,但是你不去拜訪謝晉元的子孫,反而去跪舔一個臭名昭著的「飛將軍」的子孫,這行為實在令人迷惑不解。
電影本身的爭議來自於題材的選擇。拍戰爭片,難免被討論與史實的區別。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為了達到電影想呈現的效果,難免不了的要稍作戲劇化的改編,而這種改變很難做到與觀眾之間的平衡。《八佰》一上映,就出現了及其嚴重的兩極化口碑。
有一個最大的爭議來自於《八佰》客觀上打破了中國人對公民黨的固有印象。忽然,國民黨成為了正面形象,報家衛國、奮力抗戰。在中國大陸,這樣的題材少之又少。有網友戲謔:如果臺灣拍攝《八佰》,國民黨會是什麼樣的形象?
#04
拋去這些所謂的爭議,電影本身所表達的東西是客觀存在的。電影中並沒有刻意去美化國民黨的形象,反而謝晉元的出場頻率少之又少。
電影著重刻畫了一個一個小人物,去挖掘這些小人物身上的變化,更加真實、直接、深刻地讓觀眾去感同身受。
這正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章:歷史的書籤《死守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後來都怎麼樣了?》、良心用者《關於「四行倉庫」,你想知道的基本都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