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的宇宙:用基本粒子揭開宇宙之謎

2021-02-25 星空天文

逆溯星光,探索宇宙的起源與黑暗秘密。

宇宙是用數學語言書寫的

日本東京大學數學物理聯合宇宙研究所(IPMU)創立於2007 年10 月,我便在這所研究機構擔任所長。研究所的名稱看似非常嚴肅,不過在外國多取其英文首字母,簡稱為IPMU。這種叫法或許稍微拉近了它與人們的距離。名稱中的「數學物理聯合」指的是數學和物理兩門學科的結合。這兩門學科攜手組合,恐怕會讓一些在初高中不擅長理科的人「敬而遠之」。

其實,並沒有什麼可怕的。

我們的研究課題,是任何人都曾想要了解的內容。例如,小時候仰望浩瀚夜空時,你可能產生過下面的疑問。

宇宙是如何誕生的?

遠方的星辰是由什麼構成的?

我們人類為何存在於宇宙之中?

宇宙今後將何去何從?

我們的研究就是嘗試解答人類這些單純而樸素的問題。

自然科學尚未發展的時代,這些問題是哲學家思考的對象。人類對此思索了幾千年,但仍存在許多未解之謎。

不過,時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造衛星、巨型天文望遠鏡、地下實驗設施、粒子加速器等相繼問世,近十幾年間科學和技術獲得了飛躍發展,「科學之力」讓我們能夠進一步靠近並觸碰自然深層的秘密。

近十年來,通過各種各樣的實驗,宇宙研究領域不斷湧現出令人震驚的數據。這些數據使得理論研究也得到了發展,並催生了很多獨特的新觀點。

我們對宇宙的認知也隨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把目前宇宙理論領域發生的變化,類比為「地心說」向「日心說」的轉變也不為過。

順便介紹一下,提出日心說的伽利略第一次用天文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要追溯到1609 年。2009 年被確立為「國際天文年」,就是為了紀念此舉400 周年。

伽利略利用自製的望遠鏡,發現木星存在4 顆衛星,這些衛星的運行方式類似於圍繞地球旋轉的月球。於是他認為,如果木星周圍存在旋轉的衛星,那麼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也並不稀奇。隨後,這成為了他摒棄地心說、提出日心說的根據之一。從這層意義上講,400 年前伽利略用望遠鏡觀測天空這一舉動,對於人類而言可以說是歷史性的瞬間。著名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伽利略,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句名言:

「宇宙是用數學語言書寫的。」

也就是說,如果不通過數學,我們就無法理解自然的深層結構和奧秘。

物理學家的宇宙研究與數學「密不可分」,有些讀者可能會感到不可思議。不過,正如伽利略所言,如果不藉助數學家的力量,就無法解開宇宙之謎。因此,我們打破了數學和物理學的界線,創造了一個共同研究的平臺。

從1027到10-35的世界

讀完上述內容,想必大家頭腦中可能還會浮現出另外一個疑問。

為什麼渺小的基本粒子會與浩瀚的宇宙存在聯繫呢?

確實,在直觀感覺上,「宇宙」與「基本粒子」似乎完全不相關,畢竟兩者大小迥異,如有天壤之別。宇宙是世界之極大,而基本粒子是世界之極小。「宇宙研究所」的研究者為什麼會提到基本粒子呢?大家產生這樣的疑問也是理所當然的。

首先,讓我們以身邊的物體作為參照物,來思索一下宇宙到底有多大。同時思考極小的基本粒子和極大的宇宙,可以不必過於拘泥細枝末節,讓我們用「數字的位數」來大體表示一下。

例如,蘋果的直徑約為10 釐米(0.1 米)。人類的身高要增加1位數,在1 ~ 2 米左右。街上的大廈和公寓的高度要再增加1 位數,高度大概為幾十米。東京塔的高度為333 米,東京晴空塔的高度約為634 米。如果換成物理學領域經常使用的表達方式,這兩座塔的高度就分別約為「3×102米」和「6×102米」。日本最高的山峰富士山(海拔約為3776 米)的數字位數則為「103」。

那麼,「承載」富士山的地球的直徑有多大呢?地球直徑約為12 000 千米,換算成米的單位之後,數字位數為「107」,相當於富士山高度的1 萬倍。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直徑是富士山高度1 萬倍的1 萬倍(1011米)。這種級別的數字已經讓我們感覺陌生而遙遠了。但是,從宇宙整體來看,這種級別的數字只是滄海一粟,微不足道。

太陽系僅僅是位於銀河系一個角落的天體系統,銀河系的直徑約是地球公轉軌道直徑的10 億倍(1020米)。另外,銀河系與其他星系一起構成了「星系團」,星系團的直徑規模約為銀河系的1000 倍(1023米)。

宇宙中還存在很多這樣的星系團,而將這些星系團全部包裹起來的就是宇宙。我們目前能夠實際觀測到的宇宙大小為1 個星系團的1 萬倍(1027米)。「萬億」(1012)和「京」(1016)這兩個單位已經無法再表達這種規模的數字,因此需要用到「10x」這樣的表達。這正是所謂的「天文數字」。

那麼,基本粒子的大小又如何呢?

物體的大小

顧名思義,「基本粒子」就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位的粒子。我認為可以這樣來理解基本粒子物理學,例如將蘋果、人類、富士山、天體等物質層層分解,分析它們究竟是由什麼基礎單位構成的。至於基本粒子為何能夠構成「物質」,而不是以分散的狀態各自存在,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會在後文中詳細講解。

想必大家都知道所有物質都是「原子」的集合體。例如,「水」這種物質,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水分子H2O,水分子大量聚集進而形成水。

目前我們已經確認存在的原子有118 種(我們把同一類原子統稱為「元素」,它們分別擁有不同的質量)。就物質的多樣性而言,或許可以說元素的數量少得驚人。我們身邊的一切物質如果分解到一定程度,都會歸屬於這些元素之中。

當然,將物質分解到原子的層級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將直徑10 釐米的蘋果分解後,大概會變成1026個原子。無論使用多麼鋒利的水果刀去切原子,都是徒勞的(因為刀刃肯定比原子大)。順便介紹一下,1 個蘋果和1 個原子的直徑大小差異,與銀河系和地球公轉軌道的直徑大小差異幾乎相同。也就是說,如果把銀河比作蘋果,那地球的公轉軌道只相當於1 個原子那麼大。

1 個原子的直徑為10-10米。原子曾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小的物體,即基本粒子。

但是,人類不久後發現原子仍然具有「內部結構」,也就是說原子可以進一步分割。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它的周圍是繞其旋轉的「電子」。剛才提到的「原子的直徑(10-10米)」,也就是電子旋轉軌道的直徑。

另外,電子的軌道與原子核之間的距離絕對不近。我想很多人會類比想像為地球和人造衛星之間的距離,不過原子核的直徑要遠遠小於電子軌道的直徑,僅為10-15米,約是電子軌道直徑的十萬分之一。當然,這些畢竟是微觀世界的尺寸,用我們的肉眼去觀察基本上看不出來什麼區別,但實際上卻相差了5 位數。而富士山的海拔與地球的直徑,也僅僅相差了4 位數。所以,如果從原子核的角度來看,電子是在非常遙遠的地方運動的。

原子核的發現讓「基本粒子」的尺寸一下子小了很多。然而,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原子核內部仍然存在「質子」和「中子」,並且質子和中子也是由若干個更小的粒子構成的。

這種更小的粒子叫作「夸克」。目前夸克被認為是真正的「基本粒子」。其直徑約為10-19米,與曾經被認為是「基本粒子」的原子相差9 位數,與位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也有4 位數之差。

在引力、電磁力以及後面將會講解的強力、弱力這4 種力的統一嘗試中,「弦理論」是被寄予厚望的理論研究。而在「弦理論」中,基本粒子的大小則更小,為10-35米。

世界是一條「銜尾蛇」

在我們目前能夠觀測和理解的範圍內,宇宙的尺寸為1027米,基本粒子的尺寸為10-35米。這兩個「不講理」的數字就構成了我們自然界的「寬度」。或許可以這麼說,處在兩個極端的宇宙研究和基本粒子研究,它們之間存在62 位數的「距離」。

不過,最近的研究發現,這兩個看似毫無關係的研究領域其實緊密相連。

它們產生聯繫的背景是「大爆炸宇宙論」。

大爆炸的觀點認為,宇宙最初並非是現在這樣的巨大空間,而是自誕生之後逐漸膨脹,逐漸變為了現在的大小。相關證據也已擺在了我們面前,我會在後面對其進行介紹。

如果宇宙一直在膨脹,那麼追溯宇宙歷史的時候,便會發現宇宙的尺寸是在不斷變小的。大爆炸之後的最初的宇宙應該是小到不能再小的尺寸吧。

你不覺得這正是「基本粒子的世界」嗎?

銜尾蛇

因此,要想知曉宇宙的起源,必須理解基本粒子的相關知識。反過來,對龐大的宇宙的研究也能捕捉到渺小的基本粒子的信息。雖然二者看似處於自然界的兩個極端,但是它們卻存在著不可割裂的關係。

大家知道希臘神話中的「銜尾蛇」吧?它是一條正在吞食自己尾巴的蛇,在古希臘時代銜尾蛇是「整個世界」的象徵。

我在思考宇宙和基本粒子的時候,會經常想起這條蛇。宇宙作為蛇頭正在吞食作為蛇尾的基本粒子。我在不斷追逐觀察浩瀚宇宙盡頭的夢想時,發現那裡存在基本粒子;隨著對最小物質的研究逐漸深入,發現在那裡等待是張著血盆大口的宇宙。

因此,研究宇宙的人談及基本粒子的話題,並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

接下來,讓我帶領大家一起進入極小又極大的世界吧。

以上內容選自村山齊教授《隱匿的宇宙:用基本粒子揭開宇宙之謎》一書的序章。

村山齊(Hitoshi Murayama)是著名的基本粒子物理學家。他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MacAdams冠教授,日本東京大學Kavli數學物理聯合宇宙研究機構所長,以及國際直線對撞機 (International Linear Collider)項目負責人。他的研究內容曾獲日本西宮湯川紀念獎(2002年)。

《隱匿的宇宙:用基本粒子揭開宇宙之謎》一書是村山齊教授關於「宇宙是什麼」的暢銷科普讀物。書中以回答「宇宙由什麼組成」以及「我們為什麼存在」這兩個人類最為原始、樸素的疑問為線索,通過結合最新的基本粒子物理和天體物理研究,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和比喻,從全新的視角講述了「宇宙的本原結構」和「自然的本原法則」,清晰描繪出了當前人類研究體系下的宇宙整體圖景,並講解了宇宙中「暗物質」「暗能量」等神秘組成部分,是了解自然和宇宙黑暗秘密的科普佳作。該書曾獲2011年日本新書大獎第1名,日文版累計銷量破32萬冊。

如有興趣,可長按識別下面的二維碼,或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購買。

相關焦點

  • 六年級上《宇宙生命之謎》:宇宙生命之謎,培養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六年級上《宇宙生命之謎》:宇宙生命之謎,培養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一、學習目標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了解課文圍繞「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這一問題講了哪些科學知識。通過了解宇宙生命之謎,培養學生主動查閱相關資料,從小養成熱愛科學、熱愛地球、保護環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 宇宙重元素來源之謎解開 從元素周期表到宇宙"鍊金術"
    宇宙重元素來源之謎解開 從元素周期表到宇宙"鍊金術" 原標題: 無論東方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說」,還是西方的水火土氣「四素說」,其本質都是在試圖用幾種有限的基本物質去解釋世界的構成。這樣的「自然哲學理論」很自然地讓人產生了這樣一種常識——既然基本物質構成是單一的,那麼能不能通過增減這些基本物質的配比,將廉價的賤金屬變為貴重的金銀等貴金屬呢?這種常識,造成了曾經在歐洲大行其道的鍊金術。
  • 什麼是「上帝粒子」,為何揭開它,就能解開宇宙終極奧秘
    也是因為弱力非常之「弱」,才會讓這種轉變慢慢發生,太陽有了長達100多億年的壽命,不至於「嗖一下」就燒完了。所以說,宇宙當中缺少任何一種力,這個世界都不會存在。在我們宇宙當中,這些質子和中子組成了宇宙當中絕大部分的質量,原子的質量幾乎都集中在原子核當中。如果不算上暗物質的話,我們宇宙的質量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 構成我們宇宙的基本粒子是什麼?看完你肯定會明白
    當然這是湯姆遜本人的主觀臆測,1914年,盧瑟福用陰極射線轟擊氫,結果使氫原子的電子被打掉,變成了帶正電的陽離子,它實際上就是氫的原子核。盧瑟福推測,它就是人們從前所發現的與陰極射線相對的陽極射線,它的電荷量為一個單位,質量也為一個單位,盧瑟福將之命名為質子。1932年,查德威克在用α粒子轟擊核的實驗中發現了中子。
  • 人類掌握它,能否揭開宇宙暗物質之謎?
    作者:文/星球科普為什麼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新的亞原子粒子?我相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我們的宇宙中仍然有許多無法通過科學解釋的謎團,而這些新的亞原子粒子或許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找到答案。不僅如此,科學家們也可以在這些新粒子當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從而發展成一些有用的新技術。
  • 量子物理學家發現一種全新守恆定律,或可解開宇宙萬物演化之謎
    它就是人類探索研究了幾千年的宇宙萬物演化之謎。達爾文的進化論,經不住時間洪流的衝洗,早已變得體無完膚;宇宙大爆炸之說,在如日中天的量子物理學面前,更是顯得捉襟見肘。那麼,宇宙萬物如此井然有序地發展著,如此生生不息地演化著,又是誰導演的這一切呢?是自然而然的選擇進化?是自然而然的大爆炸而生成的宇宙萬物?認真思考的話,你會認同這些觀點嗎?
  • 5大宇宙之謎,最後一個是一大難題
    暗物質是一種不反射任何光的物質,宇宙的27%由它構成。但是,沒有任何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暗物質的存在,不過,科學家能夠通過它對普通物質的引力作用來推測出它的存在。許多天文學家認為暗物質由有著弱相互作用的大質量粒子組成,這種粒子的重量多達單個質子的一百倍。但它與我們所設計的儀器用來探測的物質——暗物質之間並不存在相互作用。
  • 幻覺宇宙:驚人的全息宇宙理論|粒子|全息圖|心靈感應_網易訂閱
    本文原載於《大科技.科學之謎》2006年 第01期  這篇科普文章,也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深入理解「空性」的新思維。  也許世界萬物——從雪花到星星、從藍鯨到伽馬射線,甚至組成萬物的原子——全都是假象,是從超越時間和空間之外投射到我們世界的假象。
  • 走進《宇宙生命之謎》,了解不知的未來
    茫茫宇宙中,除了地球以外,還有不可計數的星球,在這些星球上有沒有生命存在呢?今天我們就來通過《宇宙生命之謎》寫一篇科學說明文來了解一下我們不知道的宇宙吧。宇宙是物質世界,不依賴於人的意志而存在,並處於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在時間上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在空間上沒有邊界,沒有盡頭。宇宙是多樣又統一的;多樣在於物質狀態表現狀態的多樣性,統一在於其物質性。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
  • 三大未解之謎:靈魂之謎,地球之謎,浩瀚宇宙之謎,如何解釋?
    哲學對於2000多年前的思想而言,那絕對是一種解釋自然之道的「科學」,但到了現代社會,它已經被真正的科學所替代,那麼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身體之謎,地球內核之謎,浩瀚宇宙之謎,如何解釋?人的身體之謎關於生命的謎團實在是太多了,比如從小分子有機物到胺基酸,再從胺基酸到蛋白質,再到核酸以及單細胞生命的形成,每一步都是一個飛躍!
  • 宇宙「超級加速器」現身
    在全球各地,一個個大型加速器日夜不停地運轉著,試圖揭開更多的科學秘密。  不過,宇宙似乎總是能輕而易舉地將人類「秒殺」。7月3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宣布,中日合作實驗團隊利用我國西藏羊八井ASgamma實驗陣列,於近日發現了迄今為止最高能量的宇宙伽馬射線,比此前國際上正式發表的最高能量高5倍。相關論文已被《物理評論快報》推選為高亮點論文,並將於7月下旬在線發表。
  • 宇宙的「超對稱粒子」在哪裡?
    粒子物理學的支配理論解釋了關於亞原子世界的一切……除了它沒有解釋的部分。不幸的是,對於所謂的標準模型,並沒有很多奉承的形容詞。這一基礎物理理論是在幾十年的時間裡一點一點地建立起來,它最恰當的描述是笨拙、大雜燴和馬吉夫——就像用幾根繩子和口香糖拼湊而成。儘管如此,它仍然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模型,能夠準確地預測各種各樣的相互租用和過程。
  • 宇宙揭秘:需要多少基本參數和理論才能解釋宇宙的一切?
    這些信息,連同很久以前存在於我們宇宙中的初始條件,幾乎給我們提供了我們所需要的一切,來理解宇宙是如何變成今天的樣子的。描述所有相互作用的強度和所有粒子的物理性質的基本常數。我們需要這些信息來定量地理解宇宙,並回答「多少」的問題。需要26個基本常數才能給出我們已知的宇宙,即使有了它們,它們仍然不能給我們所有的東西。
  • 揭秘宇宙的對稱性之謎 宇宙盡頭在哪?
    我們知道電子是一個基本粒子,但質子不是,質子是由3個夸克構成的。其中,電子的電荷為一1,而每個夸克攜帶的電荷則為+2/3或-1/3。每三個夸克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具有+1電荷的質子,或零電荷的中子。所以說在最為簡單的氫原子裡出現了嚴重不平衡的現象:它的質子是複雜的,而電子是簡單的,這說明氫原子也不是對稱的。 原子中的非對稱性還體現在質量的分布上。
  • 世界上7大未解之謎,物理學家都無法解釋,我們對宇宙一無所知
    世界上7大未解之謎,物理學家都無法解釋,我們對宇宙一無所知一、生命是如何從非生命的物質進化而來生命是如何產生的?也有學家認為熱力學第二定律應該可以為之提供線索,熵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因此這種增加可能會是時間的方向。熵現在是處於上升狀態,但是它在最早之前是很低的,那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計算機模擬表明時間的不對稱可能來自物理學的基本定律,但還存在很大爭議。
  • 宇宙最初的能量從何而來?
    其實這類問題往上延伸就是:宇宙是如何誕生的?這是一個終極之謎,但我們可以根據現有科學知識對這個終極之謎進行解讀。 能量的本質是什麼?
  • 六年級第10課《宇宙生命之謎》知識點匯總筆記,幫助學生預習複習
    《宇宙生命之謎》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作者介紹了科學家探索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艱難歷程,得出了結論到目前為止,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從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對科學家追求真知、不斷探索的精神的敬佩,同時激發了學生愛科學、學科學、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 基本粒子有多小?
    如果用高能粒子轟擊質子和中子內的粒子,即夸克和膠子,它們並不會顯示出任何內在結構,就像電子一樣。對於每一個標準模型的粒子,我們都已經確定它們是否有著複合的本性,或者是與點狀不同的物理「大小」,它必須是小於10⁻¹⁹米左右。
  • 掌握宇宙生死的粒子,被稱為「上帝粒子」,比原子小卻能毀掉一切
    宏觀世界的物質都是由微觀世界的粒子排列組成,而宏觀世界的因素又會影響基本粒子的存在形式。例如水在超過100攝氏度的條件下一般都能達到沸點,液態水通過物理反應逐漸變成了氣態水,在這個過程中水分子的排列就發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的宏觀表現就是物質形態的改變。
  • 宇宙三大謎:反物質失蹤、黑色太空及DNA代碼
    一,反物質失蹤之謎138億年前的一瞬,「砰」的一聲,宇宙從「奇點」爆炸,物質粒子與反物質粒子同時誕生又逐對湮滅。正是由於超級微不足道的不守恆,才有了宇宙間所有的悲歡離合。奧伯斯佯謬:假如宇宙是穩定而且無限的,而且有無數的發光星體,那麼無論望向天空的哪一個位置,都應該看到一顆星體,夜空就應該是完全明亮的。---18世紀,德國天文學家海因裡希·奧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