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詩聖杜甫寓居成都時,曾寫下了很多優秀詩篇,其中不乏對歷史古蹟的吟詠興嘆之辭。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首詩寫的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諸葛亮,現在被鐫刻在成都市武侯祠內的石碑上。我們通過杜甫的詩歌知道了武侯祠的所在地,但武侯祠畢竟只是一個後來修建的祠堂,裡面只有諸葛亮的塑像,而找尋不到他的墳墓。「武侯」即諸葛亮死後到底葬在哪裡?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公元234年,諸葛亮開始了第六次北伐,但正如杜甫所說,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第六次北伐剛拉開帷幕,他老人家就因為體力不支而在五丈原溘然長逝了。據說,諸葛亮去世後,皇帝下令四門出喪,這樣就可以讓別人找不到他的墓冢,也就不會有人盜墓。關於他的所葬地,一直以來有3種不同的看法,而且這3種說法各有道理,如今已成千古之謎。一是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裡的說法:「諸葛亮死後,葬於定軍山(今陝西省勉縣),因山而葬,不起墳墓,無人知曉所在。」這種說法認為諸葛亮死後葬在定軍山,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何作為蜀漢丞相的他死後不是回成都安葬呢?
因此,這種說法是否準確是值得懷疑的,但有學者極力維護這種說法。解釋說由於諸葛亮的死亡發生的太突然,沒有人會預料到,而且當時蜀軍正遭受魏軍的追擊,所以回成都的道路被阻斷了,無法將其遺體運送回蜀地。即便有專家如此解釋,但諸葛亮葬於「定軍山」的說法還是一直被懷疑。後來的《襄陽記》提出了另外一種說法:諸葛亮死後葬在沔陽。據《襄陽記》記載,諸葛亮逝世後,成都的老百姓追思他的功績,集體要求在沔陽(今湖北省仙桃市)的諸葛亮墓旁立廟,後來經過劉禪同意果然建起了廟宇。據此可推知,諸葛亮的墓地就在諸葛亮廟旁,即就在沔陽。
葬於沔陽的說法也無確考,所以反對者不絕如縷,於是又產生了第三種說法。這種說法所據史料為《梁州記》,《梁州記》裡說:諸葛亮死後,蜀漢皇帝劉禪下令命四名士兵抬著諸葛亮的棺材一直往南走,在這一過程中,所有人都不能回頭,等捆棺木的繩子斷了的時候,就磕頭下拜,就地安葬。可誰知四名士兵不停地走了三天三夜,繩子還沒斷,於是四人商量就地掩埋,回去復命。這四個人回去對劉禪說已經按他的吩咐安葬了丞相,但他們沒想到劉禪竟然會親自派人去調查,還揭穿了他們的謊言。
於是,劉禪一怒之下就把這四個士兵滿門抄斬了,從此,也再沒有人知道諸葛亮的葬身之處。一代名相,受後人敬仰,卻無人得知他的葬身之處,這說起來似乎有點滑稽。但反過來想想,一個人死後軀體葬在哪裡重要嗎?無論是誰,都會去世,經過千百年之後,軀體也都會化成灰土,永垂不朽的只有他的功績!最後再借用詩聖的一首詩來作為結束語,緬懷諸葛亮:「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