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劉勰寫就《文心雕龍》的鐘山定林寺,就因明孝陵的建設而消失在「煙雨中」。令人驚喜的是,600年之後,它的遺址被發現了,目前考古工作正在進行之中。昨日,南京中山陵園管理局對外公布了這一發現。而由此發現也引出了更多的疑問:定林寺有上下兩座,到底是劉勰著書處的上定林,還是王安石、陸遊等文人遊憩作文過的下定林?劉勰死後到底歸葬何處?目前國內已有兩個劉勰及《文心雕龍》紀念館,南京為何還要再建一個?
遺址:是上定林還是下定林,搞不清
據南京中山陵園管理處文物處副處長廖錦漢先生介紹,在歷史上,建在鐘山(紫金山)的寺廟有70餘座,有名的有定林寺、開善寺(今靈谷寺)等。定林寺,按其所處地勢,又分為上定林寺和下定林寺,兩地相距不遠。上定林寺因有著名文學家劉勰在此寫就中國第一部文學評論專著《文心雕龍》而名聞天下,也由於高僧僧在此編撰《出三藏記集》等佛教名著而為佛教界所景仰;下定林寺則因在宋代有王安石、陸遊等在此遊憩作文而久負盛名。可惜,宋代以後,定林寺漸漸湮沒,江寧方山定林寺(目前在復建之中)因借用鐘山定林寺的寺額而繁盛一時。到明代,由於朱元璋建孝陵的需要,陵域內除原開善寺易地重建為靈谷寺後,包括定林寺在內的其它各寺均告移走或消失,千古名剎定林寺從此蹤跡難尋。
近年來,國內外對六朝古都建康及六朝文化的研究興起,尋找鐘山定林寺蹤跡也成為一個熱點和不少老考古工作者的心願。廖錦漢說,定林寺遺址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發現的,2003年考古專家在鐘山南麓就此展開了調查,經數月辛勤跋涉,先後發現兩處寺廟遺址,出土200餘件寺廟僧人所用的生活用品等文物,其中有一塊硯臺碎片,上面被毛筆磨出的痕跡十分清晰。專家經過對遺址的反覆調研,初步認定這兩處遺址是消失近千年的定林寺遺址,至於是上定林還是下定林目前還搞不清,尚難以考辯。
歸葬地:是浮來山還是鐘山,搞不清
由於定林寺與劉勰的關係十分密切,關於他的歸葬地之謎又被人提起,歸葬地之謎成了歸葬地之爭。從史料上對劉勰的介紹可以知道,他是東莞莒(今山東莒縣)人。山東莒縣方面稱,劉勰年老出家後回到了家鄉,死後埋葬地是莒縣浮來山的定林寺,至今那裡還有一株千年老銀杏樹。在寺的大佛殿後,有一幢二層樓閣,叫「校經樓」,此為1962年郭沫若所題。而且,據清人李厚愷所述,此寺為劉勰回到老家後所建,全是仿南京鐘山定林寺。劉勰的墓地雖然被毀了,但一位在1942年圓寂的老和尚臨死前曾指認過劉勰的墓址,解放後曾在那裡出土了一些文物。莒縣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朱吉高昨日告訴記者,劉勰葬在浮來山是可信的,當地的地名、傳說,以及這些年的研究都能證明。
雖然山東說法很充分,但由於史書上無記載,很難不遭質疑。在《梁書·劉勰傳》上有劉勰出家後「未期而卒」的說法,如果劉勰葬在浮來山,史書總該有所記載。再者,劉勰所處的時代正是南梁和北魏相對峙的時期,南京那時屬南梁,劉勰正在鐘山定林寺。在這種政治背景下,怎麼能回到莒縣老家?南京一專家認為,劉勰死後是葬在定林寺,而不是山東。還有人說,劉勰年老出家後,回到了他的出生地鎮江(目前鎮江建有文苑,以紀念劉勰)。中國《文心雕龍》學會會長張少康曾寫過《關於劉勰晚年是否北歸東莞的問題——劉勰故鄉莒縣訪問記》的文章,專門就此進行過研究。但目前對劉勰的歸葬地要做出肯定和否定的回答都很難,就像定林寺遺址一樣,就是發現了也無法確定是上定林還是下定林。
陳列館:已有兩個為何再搞一個,搞不清
昨日,記者還了解到,由於定林寺遺址的發現,將在1985年建成、已有王安石陳列館的仿古建築定林山莊內,辦一個「鐘山定林寺與《文心雕龍》陳列館」,目前籌建工作已啟動。據中山陵園管理局一負責人介紹,劉勰的《文心雕龍》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是在南京定林寺完成的。在鐘山這個南朝時期的文化聖地為他搞一個陳列,更能反映歷史的真實性,而且也可以填補歷史空白。同時,該館開設後將與南京博物館的「六朝風採展」、夫子廟的「王謝故居」,還有鐘山南朝六朝祭壇遺址、吳大帝孫權墓等,形成南京獨特的「六朝文化」展示區。對這種說法,有人不同意,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記者,目前在劉勰的祖籍山東莒縣、出生地江蘇鎮江均已建有劉勰及《文心雕龍》的紀念館,且多為陳列性質的,而目前南京方面收集的文物並沒有多少,主要是一些剛出土的東西,再搞一個意義不大,旅遊意義大於歷史意義。
(編輯:李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