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為《文心雕龍》慶祝新生

2021-02-07 龔鵬程大學堂


《文心雕龍》這本書不用介紹,抱著它亂誇「體大思精、空前絕後,是中國文學理論的巔峰」的人不可勝數,各種研究書刊論文也車載鬥量,號稱「龍學」,許多人靠它吃飯。


但其實目前的水平還沒脫離識字階段。比如明朝大批評家鍾惺讀《銓賦篇》「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招字於楚辭」時,對「招字」這兩個字特別欣賞,打了好幾個圈,並加批語道:「招字句亦佳」。實則招字是拓宇之誤。


現代人談《文心》也沒什麼進步。熱愛楚辭的人,特喜歡引用〈辨騷〉「固知楚辭者,體憲於三代,而風雜於戰國,乃雅頌之博徒,而辭賦之英傑矣」。但博徒,是好博戲的浪蕩子,以此來形容楚辭乃雅頌之不肖子孫是無疑的。故「體憲於三代」的憲是錯字,宋朝洪興祖注《楚辭》時就已經改為「慢」了。今人不察,卻仍依誤字來大捧楚辭。


又如近來風格(Style)一詞甚為流行,有人就大讚《文心·誇飾篇》「雖詩書雅言,風格訓世」已有風格一詞,認為「用風格一詞來評文,當以劉勰為始。」其實那是「風俗」二字之誤。



這是文字版本之類問題。其次是想當然地把它當成文學理論、文學批評鉅作。不知《文心雕龍》流傳概況,也不曉得古人對此書有跟我們不同的看法,《文心雕龍》是一部頻臨失傳的書,齊梁以來皆不受重視,明朝中晚期才有人開始研讀。清朝人恢復古代絕學,此書亦因而獲益。

所以《隋書‧經籍志》連它的性質都不清楚,放在「總集類」,以為是像《楚辭》《文選》那樣的書。宋朝《玉海》也一樣。


後來的《菉竹堂書目》《脈望館書目》等也只把它視為子部的雜著。到明朝,大家才漸把它看成是詩文評。


這是對這部書性質的認識。


評價呢?


史書說劉勰寫了書之後,時人不貴。後來也確實沒人道及。


初唐盧照鄰《南陽公集序》才開始對《文心雕龍》有點具體的評價,但評價極差。說它光會批評別人,卻沒批評好:「人慚西氏,空論拾翠之容;質謝南金,徒辯荊蓬之妙。拔十得五,雖曰肩隨;聞一知二,猶為臆說」。


對《文心雕龍》僅有的好評,是宋代黃山谷說的。他寫信給晚輩王立之,說《文心雕龍》這本書你讀過嗎?它「所論雖未極高」,但是「譏彈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也」,認可它對魏晉宋齊文人的批評。但也僅此而已,其他議論,山谷覺得未極高明。


明朝人對《文心雕龍》的貢獻只是基礎文獻整理,如刊刻、音注、校對等,說起理解,那就還粗略得很。


例如最早提倡《文心雕龍》的楊慎,曾用五色筆評點過此書,但解釋「風骨」竟說:「左氏論女色曰:美而豔。美猶骨也;豔猶風也。文章風骨兼全,如女色之美豔兩致矣」。這豈不是胡說嗎?黃叔琳注本說:「升庵批點,但標詞藻,而略其論文大旨「,確實不錯。


清朝以後,重視《文心雕龍》的人當然愈來愈多,但多是駢文家或者從駢文的角度來重視它的。這是因為駢文的勢力越來越盛的風氣使然。


如孫梅的《四六叢話》、阮元《四六叢話序》《昭明文選序》、陳廣寧《四六叢話跋》、沈叔埏《文心雕龍賦》都是這一類。劉開《劉孟塗駢體文》尤其推崇:「宏文雅裁,精理密意,美褒眾有,華耀九光,則劉彥和之《文心雕龍》殆觀止矣」。


換言之,《文心雕龍》早期默默無聞,甚至頗受輕藐;而老運轉俏,大部分欣賞者看重的卻是它的文章,非其理論。


五四運動以來,白話當道,古文都棄若敝屣了,何況駢儷?故今之「龍學」,都仿佛把龍的鱗甲皮角剝了,光禿禿地說其「理論」,毫無文採可言。


另一堪笑處,是對文體的漠視。


《梁書‧劉勰傳》早已說過它的性質,是備論古今文體。所以《文心》的前五篇說文章總的原則,接下來二十篇就都是文體論。這是上編。下半部才談具體的寫作問題。作者劉勰自己說上編是綱領、下編是毛目。


可是,民國以後,大家可能是看不懂「綱領」跟「毛目」的意思,都只重毛目而忽綱領,能不談就不談。


像現在幾乎所有中文系都用郭紹虞先生編的《中國歷代文論選》做教材。它選了《文心雕龍》幾十篇,分量是所有文學批評文獻中最多的。可是《文心》上編二十篇文體論,卻一篇都沒有選;各校學生大抵也理所當然地不會去讀。


這個態度,其實早自黃侃已然。


黃先生《文心雕龍札記》北平刊本,就只有〈神思〉以下二十篇。黃氏歿後,武昌本才談到文體。但只談了六種文體,與他論下篇不成比例,心情與做法也不同,所以他自己說:「詮解上篇,唯在探明徵證、榷舉規繩而已。至於下篇以下,選辭簡練而含理閎深,若非反覆疏通,廣為引喻,誠恐精義等於常理、常義屈於短詞。故不避駢枝,為之銷解。」


黃先生之書,今人奉為「龍學」開山,可是其師劉師培在北大講《文心》時並不如此。羅常培先生曾傳其《誄碑篇口義》,就極好!因為古代非常重視碑。梁元帝曾作《內典碑銘集林》三十卷,還收錄碑刻文字成《碑英》一二O卷。可見專門集編碑文,在劉勰那時已開始了。可惜黃先生未承師教,不重視這些文體問題,今人就更不懂文章體例了。


這樣,寫文章固然不能得體,就是談文學理論也是空講,落不到實處。以至於談其理論者多只是依傍西方文論去附會、擬似,或尋章摘句、餖丁訓解。


又或該選的不選,不該選的卻侈談不休。我就看過有選本選了《隱秀篇》,也看到許多名家談中國古典美學時,將「隱秀」當做《文心雕龍》最重要的篇章。但是《隱秀篇》早就失傳了,現在這一篇,是明朝人補了之後黃侃又再補的。劉勰自己重視的許多篇,我們都不在意,卻偏偏拿這一篇佚作來談劉勰美學,不是很有趣嗎?


再說劉勰。我見過一位先生寫了篇〈知音篇的文情難鑑與西方闡釋學異同比較〉,看題目,好嚇人,但他全篇就都把劉勰寫成了劉懿。這樣也能發表,可見刊物的編輯同樣不曉得劉勰是誰。


籍貫呢?史書說:劉勰是東莞莒人,世居京口。現在山東省莒縣浮萊山定林寺內卻建了一處「劉勰故居」,還有文心亭之類配置。乃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於一九七七年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實劉勰他們遷到南方好幾代了,莒只是祖籍,劉勰生於鎮江附近。定林寺則為金陵名剎,劉勰在裡面生長,後來又奉梁武帝之命,在寺中校閱佛經。梁武帝時,山東莒縣歸他管嗎?劉勰能在這裡寫《文心雕龍》嗎?


劉勰一生都跟定林寺有關。從少年到成人,做僧祐的助手,「定林寺經藏,勰所定也」。後來被推薦到梁武帝身邊,做梁武帝弟弟、兒子的秘書等等。最後梁武帝又派他回到寺裡,出家了。

    

這樣平淡無奇的經歷,卻被龍學家們讀出兩大意義。一是《文心雕龍》深受佛教影響。二是他做過東宮通事舍人,服伺過昭明太子蕭統。所以大家都很努力地要去說他們關係如何如何密切,甚至劉勰參與了《文選》的編輯。

    

第一項就是個大烏龍。研究者不懂佛教,卻充滿了想像,老想把《文心》跟佛教扯上關係。



像范文瀾說《文心雕龍》之所以叫「文心」即與佛教有關,引慧遠法師的《阿毗曇心序》為證。又說《文心雕龍》書結構完密,上半模仿了佛教的「界品」,下半又模仿了「問論」。因此結論是:劉勰此書「蓋採取釋書法式而為之」。

    

其實界品是《具舍論》的九品之一,講諸法的體性。乃小乘說一切有部經典,陳天嘉四年(563)才譯出,劉勰怎麼去模仿它?而其中的界,指的是「諸法無自性」的性,跟文體的分類毫不相干。範先生看到「界」字,以為是指一個區域,所以覺得好像跟文體的區分有些類似,實則全是誤會。

    

後來周振甫、王元化等一大堆人說《文心》的結構和思維是受了佛教因明學之影響,也根本不曉得因明學在我國完全不重要,經論幾乎不譯,南北朝期間僅譯《方便心論》《回諍論》《如實論》三部而已,當時僧徒皆不習此業。且後兩種譯於劉勰寫書之後四五十年;第一種譯於平城,北魏文成帝或孝文帝時,僅一卷,也不可能影響到劉勰。


其他議論蠭出的先生很多,而每況愈下。近年還有人抓住劉勰「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這句話寫了一大本書,說劉勰歸心佛教,以般若學為最高境界。不曉得這只是專指僧肇《般若無知論》在那一堆談空說有的人裡面最為突出罷了。

這都是因為對《文心雕龍》的宗旨無所把握,故或說它屬於佛、或說它屬於道(這個道,倒不一定指道教,而是說他與老莊及玄學的關係)。攝相失焦,遂看出了無數幻影。

  

對《文心雕龍》與《文選》關係的認識,也與此有關。


從黃侃以來,大家都說兩書宗旨相同。實情恰好相反。《文選》雜出眾手,其中昭明太子最得力的助手,也姓劉,但不是劉勰,而是劉孝綽。劉勰則在當東宮舍人時已入暮年,太子才十六、七歲,兩人關係不可能太密切。而且兩人文學觀南轅北轍,昭明太子不論經史,獨重翰藻,劉勰卻是要宗經、徵聖的。

    

宗經徵聖就是《文心雕龍》的宗旨。劉勰夢想繼承孔子,但不能像經生那般也去註解經典,乃改而論文,想藉此發揚聖人思想。故其文論是與經學緊密結合的,所有的文體都推源於五經,五經也是最高的典範。對各文體,他都依古文經學的講法去做闡釋。結構嚴密,則是說經之書的慣例,惹得不懂經學的現代學者大驚小怪。


今人又沒常識,一說六朝,就從魏晉玄學上去扯,說《文心雕龍.原道》即是道家之道。殊不知那時是世族社會,而世族均須以經學禮法傳家。故《隋書‧經籍志》所錄,經部高達七二九〇卷。其中禮學最盛,春秋學次之。史部更從《春秋》獨立出來,有書一六五五八卷,均遠遠高於道家。劉勰本人更是反道教的,還專門寫過《滅惑論》。


凡讀書,最需掌握宗旨;把握不住,便成遊談。龍學成為遊談很久了,佛呀、道呀、文術呀、理論呀,雖也說得很熱鬧,但真正的研究恐怕才剛開始。我的《文心雕龍講記》,便是新生之號角。



龔鵬程


龔鵬程,1956年生於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等,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並在北京、上海、杭州、臺北、巴黎、日本、澳門等地舉辦過書法展。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


相關焦點

  • 黃維樑讀龔鵬程《文心雕龍講記》:仿佛上了一堂小型中國文史哲通識課
    龔鵬程文史哲無所不窺,號稱「龍學」的《文心雕龍》(以下多簡稱為《文心》)研究自會涉及。
  • 龔鵬程|《文心雕龍》作者劉勰對佛教的貢獻
    研究《文心雕龍》的人,對佛教不了解,可是卻充滿了想像,老想讓《文心》跟佛教扯上關係。像范文瀾在《序志篇》的註解裡說,《文心雕龍》之所以叫「文心」,必與佛教有關。他引了慧遠法師的《阿毗曇心序》:「《阿毗曇心》者,三藏之要頌,詠歌之微言。管統眾經,領其宗會,故作者以『心』為名焉」云云。
  • NO.168|《文心雕龍》名句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成書於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全書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採道家,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緻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鑑賞的美學規律。
  • 《文心雕龍》:影響了唐宋詩詞格律
    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確立了中國文學的審美本質,影響了諸多文人學者,更被魯迅將其與亞里斯多德的詩學相提並論。南北朝南京有國家文學館誕生在南京或者與南京相關的傳世名著頗多,當然也包括《文心雕龍》。「大概在公元438年,也就是宋齊梁陳第一個朝代宋,就在我們南京城成立了國家的文學館。」
  • 《文心雕龍》與樂府詩學
    《文心雕龍》專列《樂府》篇,是為「樂府詩學」開山之作(吳相洲《樂府學概論》)。王小盾先生《〈文心雕龍·樂府〉三論》,論述「樂府」三種內涵:一、「聲依永,律和聲」,是音樂與文學的結合;二、是介於詩、賦之間的一種韻文文體;三、承載禮儀典制功能。而在《樂府》篇外,《文心雕龍》又有《雜文》篇,列舉了「曲、操、弄、引,或吟、諷、謠、詠」等樂府體裁,可以看作對《樂府》篇的補充。
  • 國學大師楊明照:「學好《文心雕龍》,不如把豬養肥」
    作為著名的文獻學家、國學大師,楊明照先生在《文心雕龍》的研究上面絕對是國內首屈一指的,他的研究成果也成為國內《文心雕龍》研究領域劃時代的成果。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大師,卻被迫寫下一篇違心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將研究《文心雕龍》與養豬做出比較,並最後得出一個學好《文心雕龍》,不如把豬養肥的結論,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 淺析《文心雕龍.神思》文學價值
    《文心雕龍》是我國第一部系統闡述文學理論的專著。體例周詳,論旨精深,清人章學誠稱它「體大而慮周」,可以說是中肯的評語。魏、晉以來,我國文論始專門名家,到了南北朝,日漸形成繁盛局面。劉勰這部論著要算這一時期集大成的代表作。《文心雕龍》全書五十篇,分上下兩篇。
  • 《文心雕龍》經典名句44則,,句句都是經典,受用不盡!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xié)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採道家,認為道是文學的本源,聖人是文人學習的楷模,「經書」是文章的典範。把作家創作個性的形成歸結為「才」、「氣」、「學」、「習」四個方面。
  • 《文心雕龍》海外英譯及其接受研究
    釐清《文心雕龍》的海外英譯譜系,以及藉助世界最大的聯機書目資料庫WorldCat,對五位《文心雕龍》的重要傳譯者進行考察,對他們的譯介與研究實踐以及效度問題作具體分析,可以為中國傳統文論「走出去」的路徑提供學理性反思與探索。
  • 《文心雕龍》起名,文辭精美,感情真摯!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雖然有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性,但是這部富有卓識的專著,也是我們歷史上關於文學理論批評的寶貴遺產,因此,從中為孩子起名,很有美學意義也很有韻味。
  • 《文心雕龍》是什麼意思,原來其中包含典故
    還有一小部分典籍的名稱理解起來就有些費解了,比如《文心雕龍》。很多人都搞不懂,文心和雕龍有什麼關心?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詞組合成書名,到底應該如何翻譯這個書名呢?其實《文心雕龍》這個書名中包含了典故,理解了典故也就理解了書名的意思。先說一下「文心」二字,劉勰說過,「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這句話很好理解,文心就是寫文章時付出的心血勞力。
  • 《文心雕龍》經典名句10則,唯美舒心,受用不盡
    《文心雕龍》為其著作,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文心雕龍》經典名句10則,唯美舒心,受用不盡。 1. 比者,附也;興者,起也。——《文心雕龍·比興》 比,是比附事理;興,是用來引起情感的修辭手法。 2.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 《文心雕龍》十句經典名言,領悟人生智慧!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xié)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 文學理論專著 。《文心雕龍》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每部各25篇。1、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出自劉勰《文心雕龍·知音》。【譯文】演奏了上千個曲子以後才懂得音樂,觀察了上千把劍以後才能識別寶劍。比喻要評論別人的作品必須有廣博的知識和文學修養,只有自己讀得多了,才有能力評論。2、詩有恆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通圓。出自劉勰《文心雕龍·明詩》。
  • 《文心雕龍》結構關係和基本文學思想再思考
    劉勰稱《文心雕龍》前25篇為「上篇」,後25篇為「下篇」,可能《文心雕龍》原來結構就是如此,《隋書·經籍志》載「《文心雕龍》十卷」,卷數或許是後人所分。因為劉勰用「綱領」指他集中加以概括的《文心雕龍》樞紐部分的主要觀點,以及文體論部分的主要寫作程式,都是他從這些作品中歸納出來的一些要點,不是指《文心雕龍》前面25篇作品本身,而「毛目」則是指《文心雕龍》後半部25篇作品,甚至具體指向這些作品的篇目。
  • 楊焄|唐寫本《文心雕龍》殘卷的披露、傳播和疑雲
    范文瀾早年撰著《文心雕龍講疏》(新懋印書局1925年)時還不知道有這份殘卷,隨後將此書刪訂增補為《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在《例言》裡就明確交代參考過「鈴木虎雄先生校勘記,及友人趙君萬裡校唐人殘寫本」。
  • 古代文學,文賦,文心雕龍,詩品
    劉勰《文心雕龍》對文學理論的主要貢獻是什麼?鍾嶸《詩品》的內容和影響如何?陸機是西晉頗負盛名的文人,是「太康文學」的代表人物。在陸機的時代,文學大都注重形式,強調對創作技巧的追求。陸機《文賦》便是一部總結創作經驗的文學論著。陸機在《序》中闡明了他作《文賦》的動機。
  • 《文心雕龍》為什麼會享有體大思精之譽?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生導師盧永璘曾經講過《〈文心雕龍)研究》,他指出: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的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自成體系的文學批評著作,由南北朝期劉勰所撰。
  • 《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死後千年謎未解
    上定林寺因有著名文學家劉勰在此寫就中國第一部文學評論專著《文心雕龍》而名聞天下,也由於高僧僧在此編撰《出三藏記集》等佛教名著而為佛教界所景仰;下定林寺則因在宋代有王安石、陸遊等在此遊憩作文而久負盛名。可惜,宋代以後,定林寺漸漸湮沒,江寧方山定林寺(目前在復建之中)因借用鐘山定林寺的寺額而繁盛一時。
  • 《文心雕龍》中的10則經典名句,精闢有哲理,受益終身!
    《文心雕龍》成書於公元501~502年,為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所著,是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共10卷,包括四個重要方面。1、情動而言形,理髮而文見。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感情生動,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言辭,將道理表達出來,就會體現在文章中。2、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聯繫了一千支樂曲,才能夠通曉聲樂,觀察了上千把劍之後,才能知曉如何識別兵器。
  • 《文心雕龍》裡最經典的十句話,感情真摯,文辭精美
    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酌,斟酌,明辨。積累學問就像儲存寶物,明辨事理就是增長才幹。2.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操,彈奏。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遷,改變。情感隨著不同的景物而變化,文辭因為感情而產生。此言文學創作與景物、感情的關係。4.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