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成書於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全書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採道家,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緻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鑑賞的美學規律。《文心雕龍》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全書包括四個重要方面,由劉勰在江蘇省鎮江市南山寫下。上部,從《原道》至《辨騷》的5篇,核心是《原道》、《徵聖》、《宗經》3篇。從《明》到《書記》的20篇。下部,從《神思》到《物色》的20篇。《時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以上四個方面共49篇,加上最後敘述作者寫作此書的動機、態度、原則,共50篇。
劉勰(約465年—約520年),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生於京口(今鎮江),祖籍山東莒縣東莞鎮大沈莊(大沈劉莊)。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今山東省莒縣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劉勰雖任多種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如星辰之行。——《文心雕龍·宗經》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文心雕龍·知音》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文心雕龍·神思》義典則弘,文約為美。——《文心雕龍·銘箴》繁採寡情,味之必厭。——《文心雕龍·情採》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文心雕龍·物色》鑑懸日月,辭富山海。百齡影徂,千載心在。——《文心雕龍·徵聖》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藥倦。——《文心雕龍·養氣》練於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文心雕龍·風骨》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龍·原道》將贍才力,務在博見。——《文心雕龍·事類》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文心雕龍·熔裁》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文心雕龍·神思》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文心雕龍·知音》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龍·明詩》妙極生知,睿哲惟宰。精理為文,秀氣成採。——《文心雕龍·徵聖》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文心雕龍·神思》情往似贈,興來如答。——《文心雕龍·物色》意少一字則義闕,句長一言則辭妨。——《文心雕龍·書記》誇而有節,飾而不誣。——《文心雕龍·誇飾》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文心雕龍·物色》善刪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辭殊而義顯。——《文心雕龍·熔裁》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侯,則披文而見時。——《文心雕龍·辨騷》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文心雕龍·徵聖》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文心雕龍·養氣》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文心雕龍·風骨》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知音》性靈熔匠,文章奧府。淵哉鑠乎,群言之祖。——《文心雕龍·宗經》夫情動而言形,理髮而文見。——《文心雕龍·體性》論如析薪,貴能破理。——《文心雕龍·論說》改章難於造篇,易字艱於代句。——《文心雕龍·附會》權衡損益,斟酌濃淡。芟繁剪穢,弛於負擔。——《文心雕龍·熔裁》善附者異旨如肝膽,拙會者同音如胡越。——《文心雕龍·附會》理鬱者苦貧,辭弱者傷亂。——《文心雕龍·神思》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義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文心雕龍·神思》心既託聲於言,言亦寄形於字。——《文心雕龍·練字》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文心雕龍·隱秀》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文心雕龍·章句》搜句忌於顛倒,裁章貴於順序。——《文心雕龍·章句》談歡則字與笑並,論戚則聲共泣偕。——《文心雕龍·誇飾》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龍·情採》三極彝訓,道深稽古。致化惟一,分教斯五。——《文心雕龍·宗經》箴者,針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文心雕龍·銘箴》斟酌乎質文之間,而隱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文心雕龍·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