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座建築帶火一個「網紅村」
「竹裡」的由來
竹藝村最開始「火」起來是因為一個造型特殊、顏值超高的建築——竹裡。曾任蜀州(今崇州)通判的大詩人陸遊寫有《太平時》,「竹裡」取自這首詞的頭兩個字。
太平時
陸遊
竹裡房櫳一徑深。靜愔愔。亂紅飛盡綠成陰。有鳴禽。
臨罷蘭亭無一事,自修琴。銅爐嫋嫋海南沉。洗塵襟。
成都鄉村振興
●2017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1400億元 ●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收入327.7億元,同比增長25.6%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298元,同比增長9.1% ●11個農村電子商務示範鎮建設加快推進
●100個城市社區生鮮農產品電商配送示範點建設全面完成 ●聚焦新產業新業態,全市新籤約引進農業項目164個
●續建和新開工農業項目389個、完成投資282.17億元 (註:以上均為2017年數據)
雨後的崇州清晨,頗有「空山新雨後」的意境。5月中旬一個上午,兩輛大巴車駛入距離成都主城區50餘公裡的崇州道明·竹藝村,來自都江堰的一批觀光團來到這裡進行參觀。
2月10日竹藝村正式「開村」後,不少人慕名而來,近一個月客人更是絡繹不絕,竹藝村名譽村長張永超幾乎每天都有幾輪接待任務。竹藝村並不是一個行政村,它指的是崇州市道明鎮龍黃村9、11、13組所在的區域,佔地面積123畝,包括86戶村民。從去年9月開始打造,到如今成為一個「網紅村」,這裡成了成都市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一個典範。
「竹裡」本月參加
威尼斯雙年展
竹藝村最開始「火」起來是因為一個造型特殊、顏值超高的建築——竹裡。從空中俯瞰,這個建築外形類似「∞」符號。它位於崇州市道明鎮龍黃村9組。張永超告訴成都晚報記者,這座建築由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袁烽設計,四川中瑞錦業文化旅遊有限公司打造。據她介紹,「竹裡」一詞源自曾任蜀州(今崇州)通判的大詩人陸遊詞作《太平時》,「『竹裡』這個名字就是取自這首詞的頭兩個字。」
去年3月「竹裡」正式修建完成後,這個與天然竹木結合建造、融合當地傳統竹編工藝的建築成了崇州鄉村的一個新景點。同時,它憑藉獨特的設計吸引了國際關注。去年9月,「竹裡」受邀參加北美最大建築盛會之一的芝加哥建築雙年展;去年12月,「竹裡」榮登艾特獎2017全球獲獎榜單——最佳文化空間設計獎。「本月下旬,『竹裡』將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張永超介紹,在這個國際上展示當代藝術的最高展會中,「竹裡」將作為鄉村振興的一個範例,以代表中國「建設未來鄉村」實踐的一個作品亮相。
「竹裡」有一定名氣後,引來很多遊客,但周邊沒有任何配套設施,這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不能讓遊客來了只去這一個地方吧,要把周邊打造出來。」崇州市道明鎮龍黃村黨支部書記倪伏裕說,道明鎮考慮以「竹裡」為核心,作為「藥引子」讓藝術介入鄉村建設,圍繞竹編文化對周邊進行整體打造。四川中瑞錦業文化旅遊有限公司在完成「竹裡」項目後,去年9月開始接手整個竹藝村的開發與打造。
竹編產業化
讓村民增加收入
坐在三徑書院裡,看一本名作、品一杯清茶,抬頭就能望見無根山;到來去酒館吃一頓地道的「私房菜」,旁邊就是種著新鮮蔬菜的田地;走進竹編博物館,了解道明竹編的前世今生,還可親自體驗竹編製作……現在的竹藝村除了「竹裡」,還集合了竹編博物館、餐飲、書院等多元業態,來去酒館、三徑書院、遵生小院都在今年春節前投入運營。
張永超介紹,在竹藝村打造過程中,當地村民通過土地、房屋入股或出租方式參與其中。「竹藝村現在這些充滿文藝範兒的地方,都是在村民老房子基礎上改造出來的。」她告訴記者,三徑書院以前是一個村民的老房子,現在變成了一個文化開放空間,當地村民可以隨時來看看書、喝喝茶,「以前的豬圈改造成了客房,雜物間變成了工作間。三徑書院創始人、詩人馬嘶時常會來這裡居住,尋找靈感搞創作。」馬嘶的一些文人朋友,也成了竹藝村的駐村作家和「新村民」,他們空暇時會來到這裡,在山水之間尋找創作靈感。上月底,三徑書院舉辦了四川80/90後詩人首次峰會。
道明竹編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竹藝村自然將竹編文化深度融合在項目打造中。村裡的竹編博物館正在試運營,這裡不僅有對竹編文化的溯源,還有各種竹編工藝品的展示。之後計劃為遊客提供竹編製作體驗,由當地村民來當老師。目前,竹藝村已經計劃對外「接單」,在村裡設點對竹編產品進行代加工,「以前竹編產品就在村口賣賣而已,現在可以依靠企業拉到大單子,業務量也得到了提升。」倪伏裕告訴記者。「以前村民都是售賣一些粗加工竹編產品,做工不精緻,也不成規模和體系。比如說,一個竹籃子手工費就9毛錢的樣子,一個人一天時間差不多能編三四十個,收入也就幾十塊錢。現在我們講求深加工、精加工,通過提高竹編產品的附加值增加當地村民收入,振興竹編產業。」張永超說,下一步計劃在村民製作的竹編產品中加入一些流行設計元素,賦予原本簡單的竹編產品更多藝術感,以此來提高產品的價值。
記者了解到,張永超就職於四川中瑞錦業文化旅遊有限公司。她從今年年初被任命為竹藝村名譽村長以來忙得不亦樂乎,幾乎沒有空閒的時間,周末也有許多工作要做。「我爸媽前段時間經常問我,你怎麼天天都那麼忙?電話怎麼永遠也接不完?他們不理解有什麼事情可以讓我天天都處於停不下來的狀態。」張永超說,為了讓父母了解自己的工作,她乾脆帶著他們來了一趟竹藝村。在看到女兒的工作環境後,張永超的父母放下心來,「他們來這裡看到這麼漂亮的環境,直接對我說『你忙吧』,再也不追問什麼了。」她的工作成果,自然也得到了父母的認可。
村民期待
竹藝村二期開發
60多歲的李桂仙,在龍黃村13組已經生活了30餘年。她告訴記者,以前的龍黃村都是泥巴路,家裡做飯需要自己燒柴火。「現在村裡的路已經修成了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門口。家裡還安裝了天然氣、通了自來水。」李桂仙說,這在半年前「想都不敢想」!
倪伏裕告訴記者,在竹藝村打造之初摸底調查時,不少村民並不理解。那時,李桂仙當起了「領頭羊」,率先同意村裡的改造計劃。其他村民看到李桂仙家打造後初見成效,紛紛加入改造的隊伍中來。看到眼前全新的家園,李桂仙十分滿意。她平時幹完農活就到三徑書院轉轉,在自家門口便有「度假」的感覺。
除了環境改善,竹藝村的打造還讓當地村民實現了增收。除了房屋租金、竹編產品加工外,竹藝村新打造的經營場所的工作人員,許多都是當地村民。張永超說,竹裡、來去酒館這些地方招聘,首先會考慮當地村民就業。「在村的村民主要集中在50-60歲,以前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種田賣菜,現在有房屋租金、務工、竹編產品等多種收入來源,大概人均每年增加2000元以上。」倪伏裕說,現在村民們再也不「閒」了,全新的竹藝村帶給當地村民新的生機。
記者了解到,現在的竹藝村還只是完成了一期打造,未來將加入民宿等業態。聽說村子將開發二期,李桂仙充滿期待,「竹藝村打造後自身形象變好了,村民住得也舒服。現在一期已經很漂亮了,以後我們這兒肯定會越來越巴適!」
成都晚報記者 羅斯 攝影報導
(責編:羅娟、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