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幽幽,青瓦白牆,遠離城市喧囂,於青山綠水間,道明竹藝村就坐落在這樣優美的地方。
四年前,崇州道明鎮龍黃村還是成都西邊眾多川西林盤中一個不被人熟知的小村落。而如今,龍黃村搖身一變成為「道明竹藝村」,不僅被全國所熟知,還走上國際展示當代藝術的最高展會——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編)之鄉」的代表,向世界傳遞著中國村落之美。
道明竹藝村「變形記」背後,是成都十三五期間的鄉村振興的一個切口,是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一個側面,展開的,是一幅「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畫卷。
小村落的困惑:
擁有千年竹編文化,「但是推廣渠道有限」
川西林盤是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區農家院落和周邊喬木、竹林、河流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形成的農村居住環境形態。
成都崇州道明鎮竹藝村,就是無數川西林盤中的一個村落。竹藝村並不是一個行政村,它指的是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鎮龍黃村9、11、13組所在的區域,佔地面積123畝,包括86戶村民。
「道明竹藝村所在的區域,在2016年之前,還和無數傳統村莊一樣,美麗,但是卻較為落後。」道明竹藝村名譽村長任莉介紹說,當初的龍黃村基礎設施差,村裡走的都是泥濘的道路。並且村裡空心化程度較重,青壯年都外出務工,留下的多是老年人、婦女和小孩子。留在村裡的村民除了務農之外,便只能依靠編竹編創造些許收入。「村裡的產業也是傳統模式,竹編合作社把原料送到村民家裡,留在村裡的老年人、婦女就編竹編,編織好後合作社會上門收走,這種產業模式下的竹編手藝人收入很低。」
△村民在自家門口賣竹編
說起編竹編,就不得不提到道明鎮的這一大特色。道明自古就是產竹之鄉,從清朝初年就有平面竹編、瓷胎竹編。道明竹編是道明鎮的特色產品,同時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道明鎮的竹編產業很好,但是推廣渠道有限,一直推不出去。」
道明鎮不僅有竹編,還靠近無根山,附近還有一條旅遊環線「重慶路」,每年三月油菜花開的季節,會吸引無數遊人前往。並且此處林盤保護得很好,沒有過度開發。「道明鎮自然本底好,竹編產業極具特色,綜合這些因素,當地政府和崇州文旅集團就開始規劃設計,想推進道明鎮的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把道明這個『品牌』推廣出去。」任莉說。
「竹裡」,便是崇州黨委政府以及崇州文旅集團付出了諸多努力之後尋得的一個轉機。2016年年底,竹裡項目開始啟動,2017年3月,造型獨特的「竹裡」建築誕生。「竹裡是一個文化交流空間,建設的初衷就是為道明竹編提供一個傳播和交流的平臺,讓竹編工藝煥發新的生命力,借力鄉村旅遊,讓竹編工藝獲得更大的市場。」
不負眾望,竹裡一炮而紅。無數遊客慕名前來道明鎮,欣賞這個在鄉郊田野上盤旋著的「青瓦房」。
「竹裡受到廣泛關注,正好迎上了『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我們便想著以竹裡為基礎,打造整個道明『竹藝村』項目,深度研究川西林盤、挖掘竹子的可能性,讓竹編產業提質升級。」任莉說。
「網紅村」開村
來了新村民、引入新業態,展現出川西林盤新模樣
2017年10月,道明竹藝村項目提上日程。在考慮了川西林盤生態、川西民居特色、當地風土人情等要素的情況下,當地政府和崇州文旅集團因地制宜對龍黃村進行規劃設計。2018年2月,道明竹藝村開村。
竹藝村的建設,帶來最直觀的改變,是村民的生活環境變好了。道路、汙水管網處理系統等基礎設施都建設完善了。村民的就業機會也多了,保潔、保安、客房管家等崗位都為當地村民帶來了更多收入。
同時,村裡的產業也有了提檔升級。任莉介紹說,以前村裡的竹編產品多是簸箕、竹籃、花籃等器具,如今成立了四川道明竹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將竹編運用到了更多場景,比如建築、家居、飾品、包包、戶外裝置等。
△乾淨的院落
村裡環境變好了,竹編產業有了發展,也吸引了很多返鄉創業青年回到村裡,用市場化的眼光賦能傳統竹編。90後女生楊隆梅家裡三代從事竹編事業,她一開始並沒有繼承「衣缽」的想法,她先後從事了民航、房地產等行業。她最終回到了竹藝村,拾起了竹編事業,「道明竹編,讓我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楊隆梅說。
和楊隆梅一樣,還有很多年輕人都回到竹藝村創業,這些年輕人進行創新,實現了道明竹編現代化、產業化、工廠化,拓展了竹編應用場景,讓竹編不再拘泥於常規類型,而是創新出了鏤空的竹燈,富有設計感的竹椅、竹凳,多層的竹製擺架,以及形態更美的、瓷胎竹編器具等,讓道明竹編煥發了新生。
村裡的旅遊產業也有了發展,村裡來了新村民,引入了新業態。2018年4月,中國青年詩人、巴金文學院籤約作家馬嘶在道明竹藝村開設了一家「三徑書院」,書院有著濃厚的川西民居特色,鏤空的青磚圍牆,古樸而雅致。馬嘶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過:「川西民居,本來就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傳統美學。」馬嘶表示,過去鄉村曾大量引進西式建築,導致村落變得「不土不洋」,缺乏美感。「川西林盤需要自己的東西,不能把城市化的東西帶回來,要有自己的特色。竹藝村的改造,正是鄉村振興在藝術性和科學性上的一種探索。」
如今,竹藝村內有更多可遊玩的地方,原生態的川西林盤,青瓦白牆的川西民居,綠蔭如海的竹林,清澈不竭的山泉,種滿瓜果蔬菜的菜畦,隨處可見的竹編藝術品……這些無不展現出川西林盤的新模樣,也展現著中國鄉村的新模樣。
產業興、留住人
除了竹藝工坊,還要打造道明品牌
「鄉村振興有兩個重要標準,產業興、留住人。這也是道明竹藝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任莉說。
現在的竹藝村不僅有來去酒館、大樹咖啡,還有傳統生活美學小館、美術展覽館,民宿,研學營地等業態,遊客來到這裡可以體驗各種不同的遊玩方式。「一開始很多商業業態都是崇州文旅集團自營,再到後來就是社會資本介入,到現在,很多都是村民自發的豐富村裡的業態,他們做了一些民宿、餐館等。」
產業發展,帶來的是村民的收入增加。據統計,竹藝村2016年第三產業產值為280.24萬元,2019年為2309.75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6年的1.5885萬元增長到2019年的3.2122萬元。
說到未來的規劃,任莉表示,今年年初成立的四川道明竹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能夠解決目前竹藝村大戶不大,散戶很散的情況,接下來,公司將負責與市場接軌、訂單管理、售後、營銷推廣等業務,將道明竹編產業規範化、體系化發展,把「道明竹編」這一品牌加大力度推廣出去。
此外,由崇州文旅集團打造的無根山竹藝公園也將開園,公園將和竹藝村形成旅遊聯動。無根山竹藝公園規劃面積2.04平方公裡,園內將會有竹科普、竹遊研學、竹趣等項目,還將配套竹康養、竹文創等產業。
△竹編產品
任莉說,未來林盤內還會建設一個竹藝工坊,聚集竹藝人才、創客。「竹藝村是生活配套、旅遊配套為主,竹藝工坊則更偏向於產業配套,主要針對藝術家駐留、高校合作教育基地、設計師工作室、產品研發等項目。」
在採訪中,不管是說到竹藝村過去的發展,或者未來的規劃,任莉一直都在強調「平衡」二字。「川西林盤的開發,要平衡與原住民的關係,平衡建築與建築,建築與公共空間的關係,不能破壞原住民的生活狀態,也不能破壞川西林盤的生態特色,一定要在尊重當地風土人情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設計和開發。」
同時,任莉也談到,對於鄉村的開發,要保留、挖掘每個村的特色。「鄉村振興,要百村百態,竹編、陶窯、年畫等,都可以成為每個村獨特的符號。」任莉補充說,「這些獨特的符號,都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文化。通過對川西林盤、對村落的設計和開發,可以讓這些文化重新回到世界的舞臺,讓一代又一代的人記住鄉村文化,同時也看到中國鄉村的新面貌。」
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 攝影 呂國應
編輯 劉宇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