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十三五⑨|道明竹藝村「變形記」:從普通小村落,到「網紅」鄉村...

2020-12-19 紅星新聞

竹林幽幽,青瓦白牆,遠離城市喧囂,於青山綠水間,道明竹藝村就坐落在這樣優美的地方。

四年前,崇州道明鎮龍黃村還是成都西邊眾多川西林盤中一個不被人熟知的小村落。而如今,龍黃村搖身一變成為「道明竹藝村」,不僅被全國所熟知,還走上國際展示當代藝術的最高展會——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編)之鄉」的代表,向世界傳遞著中國村落之美。

道明竹藝村「變形記」背後,是成都十三五期間的鄉村振興的一個切口,是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一個側面,展開的,是一幅「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畫卷。

小村落的困惑:

擁有千年竹編文化,「但是推廣渠道有限」

川西林盤是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區農家院落和周邊喬木、竹林、河流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形成的農村居住環境形態。

成都崇州道明鎮竹藝村,就是無數川西林盤中的一個村落。竹藝村並不是一個行政村,它指的是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鎮龍黃村9、11、13組所在的區域,佔地面積123畝,包括86戶村民。

「道明竹藝村所在的區域,在2016年之前,還和無數傳統村莊一樣,美麗,但是卻較為落後。」道明竹藝村名譽村長任莉介紹說,當初的龍黃村基礎設施差,村裡走的都是泥濘的道路。並且村裡空心化程度較重,青壯年都外出務工,留下的多是老年人、婦女和小孩子。留在村裡的村民除了務農之外,便只能依靠編竹編創造些許收入。「村裡的產業也是傳統模式,竹編合作社把原料送到村民家裡,留在村裡的老年人、婦女就編竹編,編織好後合作社會上門收走,這種產業模式下的竹編手藝人收入很低。」

△村民在自家門口賣竹編

說起編竹編,就不得不提到道明鎮的這一大特色。道明自古就是產竹之鄉,從清朝初年就有平面竹編、瓷胎竹編。道明竹編是道明鎮的特色產品,同時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道明鎮的竹編產業很好,但是推廣渠道有限,一直推不出去。」

道明鎮不僅有竹編,還靠近無根山,附近還有一條旅遊環線「重慶路」,每年三月油菜花開的季節,會吸引無數遊人前往。並且此處林盤保護得很好,沒有過度開發。「道明鎮自然本底好,竹編產業極具特色,綜合這些因素,當地政府和崇州文旅集團就開始規劃設計,想推進道明鎮的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把道明這個『品牌』推廣出去。」任莉說。

「竹裡」,便是崇州黨委政府以及崇州文旅集團付出了諸多努力之後尋得的一個轉機。2016年年底,竹裡項目開始啟動,2017年3月,造型獨特的「竹裡」建築誕生。「竹裡是一個文化交流空間,建設的初衷就是為道明竹編提供一個傳播和交流的平臺,讓竹編工藝煥發新的生命力,借力鄉村旅遊,讓竹編工藝獲得更大的市場。」

不負眾望,竹裡一炮而紅。無數遊客慕名前來道明鎮,欣賞這個在鄉郊田野上盤旋著的「青瓦房」。

「竹裡受到廣泛關注,正好迎上了『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我們便想著以竹裡為基礎,打造整個道明『竹藝村』項目,深度研究川西林盤、挖掘竹子的可能性,讓竹編產業提質升級。」任莉說。

「網紅村」開村

來了新村民、引入新業態,展現出川西林盤新模樣

2017年10月,道明竹藝村項目提上日程。在考慮了川西林盤生態、川西民居特色、當地風土人情等要素的情況下,當地政府和崇州文旅集團因地制宜對龍黃村進行規劃設計。2018年2月,道明竹藝村開村。

竹藝村的建設,帶來最直觀的改變,是村民的生活環境變好了。道路、汙水管網處理系統等基礎設施都建設完善了。村民的就業機會也多了,保潔、保安、客房管家等崗位都為當地村民帶來了更多收入。

同時,村裡的產業也有了提檔升級。任莉介紹說,以前村裡的竹編產品多是簸箕、竹籃、花籃等器具,如今成立了四川道明竹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將竹編運用到了更多場景,比如建築、家居、飾品、包包、戶外裝置等。

△乾淨的院落

村裡環境變好了,竹編產業有了發展,也吸引了很多返鄉創業青年回到村裡,用市場化的眼光賦能傳統竹編。90後女生楊隆梅家裡三代從事竹編事業,她一開始並沒有繼承「衣缽」的想法,她先後從事了民航、房地產等行業。她最終回到了竹藝村,拾起了竹編事業,「道明竹編,讓我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楊隆梅說。

和楊隆梅一樣,還有很多年輕人都回到竹藝村創業,這些年輕人進行創新,實現了道明竹編現代化、產業化、工廠化,拓展了竹編應用場景,讓竹編不再拘泥於常規類型,而是創新出了鏤空的竹燈,富有設計感的竹椅、竹凳,多層的竹製擺架,以及形態更美的、瓷胎竹編器具等,讓道明竹編煥發了新生。

村裡的旅遊產業也有了發展,村裡來了新村民,引入了新業態。2018年4月,中國青年詩人、巴金文學院籤約作家馬嘶在道明竹藝村開設了一家「三徑書院」,書院有著濃厚的川西民居特色,鏤空的青磚圍牆,古樸而雅致。馬嘶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過:「川西民居,本來就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傳統美學。」馬嘶表示,過去鄉村曾大量引進西式建築,導致村落變得「不土不洋」,缺乏美感。「川西林盤需要自己的東西,不能把城市化的東西帶回來,要有自己的特色。竹藝村的改造,正是鄉村振興在藝術性和科學性上的一種探索。」

如今,竹藝村內有更多可遊玩的地方,原生態的川西林盤,青瓦白牆的川西民居,綠蔭如海的竹林,清澈不竭的山泉,種滿瓜果蔬菜的菜畦,隨處可見的竹編藝術品……這些無不展現出川西林盤的新模樣,也展現著中國鄉村的新模樣。

產業興、留住人

除了竹藝工坊,還要打造道明品牌

「鄉村振興有兩個重要標準,產業興、留住人。這也是道明竹藝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任莉說。

現在的竹藝村不僅有來去酒館、大樹咖啡,還有傳統生活美學小館、美術展覽館,民宿,研學營地等業態,遊客來到這裡可以體驗各種不同的遊玩方式。「一開始很多商業業態都是崇州文旅集團自營,再到後來就是社會資本介入,到現在,很多都是村民自發的豐富村裡的業態,他們做了一些民宿、餐館等。」

產業發展,帶來的是村民的收入增加。據統計,竹藝村2016年第三產業產值為280.24萬元,2019年為2309.75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6年的1.5885萬元增長到2019年的3.2122萬元。

說到未來的規劃,任莉表示,今年年初成立的四川道明竹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能夠解決目前竹藝村大戶不大,散戶很散的情況,接下來,公司將負責與市場接軌、訂單管理、售後、營銷推廣等業務,將道明竹編產業規範化、體系化發展,把「道明竹編」這一品牌加大力度推廣出去。

此外,由崇州文旅集團打造的無根山竹藝公園也將開園,公園將和竹藝村形成旅遊聯動。無根山竹藝公園規劃面積2.04平方公裡,園內將會有竹科普、竹遊研學、竹趣等項目,還將配套竹康養、竹文創等產業。

△竹編產品

任莉說,未來林盤內還會建設一個竹藝工坊,聚集竹藝人才、創客。「竹藝村是生活配套、旅遊配套為主,竹藝工坊則更偏向於產業配套,主要針對藝術家駐留、高校合作教育基地、設計師工作室、產品研發等項目。」

在採訪中,不管是說到竹藝村過去的發展,或者未來的規劃,任莉一直都在強調「平衡」二字。「川西林盤的開發,要平衡與原住民的關係,平衡建築與建築,建築與公共空間的關係,不能破壞原住民的生活狀態,也不能破壞川西林盤的生態特色,一定要在尊重當地風土人情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設計和開發。」

同時,任莉也談到,對於鄉村的開發,要保留、挖掘每個村的特色。「鄉村振興,要百村百態,竹編、陶窯、年畫等,都可以成為每個村獨特的符號。」任莉補充說,「這些獨特的符號,都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文化。通過對川西林盤、對村落的設計和開發,可以讓這些文化重新回到世界的舞臺,讓一代又一代的人記住鄉村文化,同時也看到中國鄉村的新面貌。」

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 攝影 呂國應

編輯 劉宇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道明竹藝村變形記:昔日普通小村落 今日「網紅」新模樣
    中國青年詩人、巴金文學院籤約作家馬嘶在道明竹藝村開設了一家「三徑書院」。  竹林幽幽,青瓦白牆,遠離城市喧囂,於青山綠水間,道明竹藝村就坐落在這樣優美的地方。  四年前,崇州道明鎮龍黃村還是成都西邊眾多川西林盤中一個不被人熟知的小村落。
  • 崇州道明·竹藝村:一座建築帶火一個「網紅村」
    5月中旬一個上午,兩輛大巴車駛入距離成都主城區50餘公裡的崇州道明·竹藝村,來自都江堰的一批觀光團來到這裡進行參觀。   2月10日竹藝村正式「開村」後,不少人慕名而來,近一個月客人更是絡繹不絕,竹藝村名譽村長張永超幾乎每天都有幾輪接待任務。竹藝村並不是一個行政村,它指的是崇州市道明鎮龍黃村9、11、13組所在的區域,佔地面積123畝,包括86戶村民。
  • 道明竹藝村,成都周邊喝茶新去處,建築網紅,取名講究
    道明竹藝村的這座標誌性建築,可能很多愛旅遊的朋友都不陌生了。我們也是被這入選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奇特建築所吸引來的。來之前,除了這個8字建築,確實對竹藝村也沒什麼了解。從成都出發,大概1小時10分鐘的車程,就到了這座網紅建築「竹裡」。
  • 「州州伴你行」第48期丨崇州·道明竹藝村入選 「2020四川最受網民喜愛的網紅打卡地」
    注意啦~崇州·道明竹藝村入選「2020四川最受網民喜愛的網紅打卡地」趕快來為它紮起!崇州·道明竹藝村11月26日,由四川省委網信辦、省文旅廳主辦的「2020四川最受網民喜愛的網紅打卡地」大型網絡評選經過網友投票階段,最後以得票多少排定並發布「2020四川最受網民喜愛的網紅打卡地TOP100」榜單。
  • 這些「網紅村」比旅遊景點還火爆!這些地方到底美在哪裡呢?
    近兩年,「網紅」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不少村民成為「網紅」後帶動了村裡的經濟發展,幫助大家認識鄉村,一舉兩得。很多村莊也看準了「網紅」這一經濟效應,結合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進行「對標」發展,成為了引人注目的「網紅村」。這些地方裡既有古樸鄉村風,又有新鮮文藝範兒。
  • 成都最適合發呆的十大美麗村落 你到過幾個?
    在杜甫的心間,成都的鄉村卻是遠離市廛嘈雜的靜謐之地。這個夏天,成都市鄉村旅遊產業協會推出了成都最適合發呆的美麗村落,邀你去休閒避暑,打望發呆。村落一郫都唐昌街道戰旗村郫都區、彭州市、都江堰市三地交界處的柏條河畔,有一處戰旗村,抬頭便可看見巍峨壯觀的雪山。
  • 林盤古鎮、休閒鄉村、非遺文化、網紅打卡…… 20條成都旅遊線路...
    記者從成都市文廣旅局、農業農村局獲悉,為讓大家乘興而來,盡興而歸,成都策劃推出20條國慶中秋旅遊線路,涵蓋林盤古鎮、休閒鄉村、美景美食、少兒遊樂、公園綠道、非遺文化、網紅打卡等精彩內容。南岸美村體驗特色:鄉土建築研習、酒廠品酒、竹藝課體驗、蜀繡欣賞、道明竹編、茶藝觀賞、高空觀景沿線旅遊資源
  • 用設計力量打造最美鄉村的10個案例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整潔漂亮的鄉村往往能帶來更多的關注度以及流量,吸引更多的遊客,甚至可以放大當地產業的文旅宣傳。 在中國也有不少這樣子的案例,在鄉村改造成功的同時,也改變了當地人民的生活。 1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 道明竹藝村
  • 陝西佛坪縣:「網紅村」的「紅火」事
    「金銀谷鄉村旅遊」七個大字赫然醒目,矗立在佛坪縣西岔河鎮銀廠溝村委會門前的小廣場上。借精準扶貧東風,發展旅遊的夢想在銀廠溝村落地開花。發展旅遊產業,帶來了新希望;觸網直播賣貨,增加了新出路。生態旅遊直播、助農帶貨直播……「直播電商+精準扶貧」讓這個秦嶺小山村的農產品「線上+線下」雙雙走紅。
  • 特別報導|崇州,從西蜀盛景到現代生活風格·歸園田居
    *唐宋詩歌中對崇州的吟詠美不勝收,如今的崇州不僅在努力還原一個個唐宋生活場景,更深化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搭建企業生產場景。千年古城進入智慧之城新時代。供圖/崇州市委宣傳部自崇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成都人口中叫得出名字的網紅鄉村打卡點,崇州就佔了好幾個。
  • 邯山區小堤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在邯山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區文廣旅局積極推薦申報和溝通協調,邯山區河沙鎮鎮小堤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邯鄲僅四村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是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兩部委為貫徹落實《「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國務院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而推出的一項重要舉措,入選的鄉村將在項目資金、品牌創建、人才培養、宣傳推廣等方面優先享受國家有關支持政策。
  • 宜賓這個網紅打卡地你去過嗎?李莊鎮高橋村
    宜賓 這個村火了! 去年被評為 「國家森林鄉村」 今年,又成功入選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最美竹景區」
  • 15個鄉村建築藝術化改造案例
    一油坊坪村油坊坪村地處秦嶺北麓,村落地處山區,每年盛夏時節,在此聚集了大量周邊市縣前來避暑的人群,常日卻鮮有問津。新建亭廊,為村民嘮嗑的舊習提供更為舒適的空間。另外,保留部分原場地的記憶,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可能性。
  • 2020成都50個網紅打卡地出爐啦!
    2020首屆公園城市網紅打卡點 50強新鮮出爐啦! 日前,由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主辦的「愛成都·迎大運」2020年首屆公園城市網紅打卡點評選結束。
  • 2020成都50個網紅打卡地出爐
    2020首屆公園城市網紅打卡點50強新鮮出爐啦!日前,由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主辦的「愛成都·迎大運」2020年首屆公園城市網紅打卡點評選結束。地址:猛追灣望平街05、蒲江縣明月村明月村,這個位於唐宋茶馬古驛蒲江縣甘溪鎮,以陶文化為主題的人文生態度假村落,憑藉其獨特性和包容性被評為「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
  • 「四川最美古村落」南部縣升鍾鎮張家嘴村:深山「紅軍村」逆襲成...
    張家嘴村川北特色民居群張家嘴村位於南部縣升鍾鎮東南部,有著厚重的紅色文化,是川北工農紅軍的誕生地,被譽為「隱秘山中的紅軍村」。近年來,該縣深入挖掘該村特色文化資源,通過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帶動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 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變化| 農民變身帶貨主播 「村播」賦能鄉村...
    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和「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的成就,柯城傳媒集團開設《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變化》專欄,講述我們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充分展現柯城兒女不懈奮鬥的精神風貌,進一步激勵全區幹部群眾砥礪奮進、頑強拼搏,繼續為奮戰「四個區」 而努力奮鬥。
  • 從「空心村」到「網紅村」福建龍潭「文藝」逆襲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雨後龍潭村美景國際在線報導(記者張豔、李璽、向菲):在距離福建屏南縣1個多小時的大山深處,隱藏著一座具有500多年歷史的小村莊夏興勇還記得他剛到龍潭時看到的蕭條景象,村裡120多棟明清建築大多年久失修,只剩斷壁殘垣。「當時龍潭是一個省級的「貧困村」,有17戶57個貧困人口。」擔負著帶領龍潭村脫貧致富的「重擔」,夏興勇和其他村幹部們苦思冥想,精準扶貧中的「因地制宜」幾個字啟發了他們。龍潭村是一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村落,那些明清老宅子雖然破舊,但別有一番風味。辦法最終想到了眼跟前兒的這些老宅子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