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文化載體,其經典著作濃縮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體現。體育專業學生是高校學生中的一個特殊且重要的群體,與其他專業大學生相比,體育專業學生體現出「四強二弱」特點:競爭意識強、自我表現欲強、抗挫折能力強、集體榮譽感強,文化基礎較弱、學習主動性較弱,這些特殊性給做好日常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增加了不少難度。遵循體育專業學生的這一特點,寧德師範學院以2014級體育教育本科生為試點,以點帶面在體育學院組織開展「四道四進」國學育人系列活動。通過經典誦讀、國學書畫、茶話國學、國學演繹,推動國學經典進教室、進寢室、進網絡、進頭腦,以達到弘揚國學經典、提升人文精神,發揮文化育人、健全體育人格的目的。
武獅社團表演《雄獅震四方》 寧德師範學院供圖
國學「四道」傳承文明。一是誦經典:以班級為單位,利用晚自習時間開展課前15分鐘齊誦國學經典導讀活動。成立國學社團,引導學生課後自學。結合學校每年5月份「讀書月」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加開展經典誦讀、徵文等活動。二是抄經典:積極組織開展國學書法、手抄報、漫畫、宣傳畫等書畫競賽活動,同時要求學生每天抄一句、每周抄一節、每月抄一篇國學經典詩詞句,以達到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效果。三是話經典:結合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重要傳統節日,組織開展茶話國學經典文化座談、演講、討論、分享會等。結合體育專業特色舉辦體育學院國學知識競賽,激發學生學習國學知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四是演經典:結合體育專業特色,將國學經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藉助五四文藝匯演、畢業晚會等平臺,將國學經典、優秀傳統文化搬上舞臺,編排成文體節目向全校師生展示,深入演繹國學經典。如,《驚鴻舞》《太極拳》《著我漢家衣裳--漢服服裝秀》,以及舞獅舞旗《歡騰》等傳承國學傳統文化的節目。通過開展國學「四道」系列活動,進一步濃厚了體育學院的學習氛圍,提升了體育專業學生的國學底蘊,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端午節了解並體驗傳統節日文化寧德師範學院供圖
國學「四進」體育人生。一是國學進教室:不定期邀請校內外資深專家學者進校為師生開設國學相關講座講壇,面對面為學生解讀經典名篇、名畫、名曲、經典影視等作品,如《21世紀是傳統文化的世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連結中華傳統文化》《找回中華文化》。組織學生參加學校開設的「校長論壇」「博雅講堂」「教授講壇」,豐富文化知識,提升人文素養。體育學院各班級還堅持開展「青春國學薈」主題班會活動。自2016年9月起,體育學院將國學課程正式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按照24個學時在新生中開設專門課程,安排專人授課,形成國學文化學習教育新常態。二是國學進寢室:發揮環境育人功能,以國學文化為主題美化教室和寢室。以寢室為單位開展傳承國學文化系列活動,改善宿舍人際關係,提升文明宿舍創建內涵。三是國學進網絡:通過網絡平臺,加強信息服務和國學經典推送,搭好師生連心橋。通過班級QQ群、微信群引導和督促學生學習,同時有選擇的推送國學經典優秀文章、詩、詞、句,讓學生在服務中獲得教育和啟示。同時,藉助學校微信公眾號、易班網等新媒體平臺積極向全校師生推送,引導學生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是國學進頭腦:通過國學講座、道德講壇等開放式學術講座和讀經頌典等活動,「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為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等觀念深入人心,加深了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與接受。組織學生以自願報名形式前往各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基地學習培訓,如:福州連江小滄學賢書院、武夷山朱子學堂等;開展傳統文化暑期社會踐活動,學同至用,服務農村留守無童。通過一系列文化活動,使學生養成學習國學經典良好習慣,從點滴入手,內入於心、外化於行,大大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精神、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
講座《21世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紀》寧德師範學院供圖
國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把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精神,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重要內容。通過堅持每天早晨6:30集中運動場開展經典誦讀和與專業相關的操練活動,使許多學生克服了懶散習慣,學習主動性明顯得到提升,杜絕了體育專業生夜歸晚睡遲起的不良習性,學生遲到、曠課現象明顯減少,有效促進良好學風、校風的形成,體育專業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專業技能競賽獲獎人次和考研升學人次逐年攀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服務意識增強,在全國青運會第一屆青年運動會擊劍比賽、第十六屆省運會、第十屆老年人體育健身大會志願服務工作中,獲國家體育總局自行車擊劍運動管理中心的高度肯定和省、市體育局的表彰,成為了體育學院「一院一品」特色文化,促進高品味校園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俞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