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AI研究院何曉冬:如何讓AI通過NLP技術理解人類?

2020-12-14 雷鋒網

近年來,深度學習的發展給人工智慧帶來了深遠的推動。而人工智慧的下一個重大突破在於理解自然語言。

6月23日,中國計算機學會舉辦主題為「人機對話的產業應用與技術發展」的研討會,京東AI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何曉冬博士發表關於「自然語言理解技術突破」的主題報告。

在這場報告中,何曉冬博士首先簡略回顧了深度學習技術對語音,語言,視覺等方面的驅動,然後著重從兩個方面探討了其在自然語言處理(NLP)方面的前沿研究,一是如何讓AI通過NLP技術理解人類,如理解意圖,解析語義,識別情緒,搜索推薦;二是如何讓AI的結果能被人類理解接受,如文本摘要,內容生成,話題展開,情感對話等。最後,探討了在多模態智能,長文本生成,情感和風格表達,及人機對話這些前沿方向上的最新研究進展。

雷鋒網註:何曉冬博士發表演講

今年3月,何曉冬博士加盟京東,出任京東AI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及深度學習及語音和語言實驗室主任。在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及信息檢索等方面均有重要貢獻。其工作包括DSSM(深度結構語義模型/深度語義匹配模型)和圖像描述機器人Caption Bot等。在加入京東之前,何曉冬博士就職於美國微軟雷德蒙德研究院,擔任首席研究員(Principal Researcher)及深度學習技術中心(DLTC)負責人。何曉冬博士於1996年獲清華大學學士學位,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碩士學位,2003年獲美國密蘇裡大學-哥倫比亞分校博士學位。

以下是何曉冬博士所做報告的具體內容,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整理。

深度學習發展歷程

深度學習的前身,當時叫作「神經網絡」,在80年代就曾經流行。在90年代,大家對神經網絡的期望到達頂峰,但是發現很多問題它解決不了,比如解決一些語音識別問題,神經網絡的效果並不見得比其他基於統計的模型好。

2000年代的時候,深度學習還沒有被廣泛認知。2008年,我和微軟同事鄧立在NIPS辦了個研討會,邀請到Geoff Hinton 等來介紹最新的一些深度學習方面的進展。直到2010年左右,深度神經網絡模型開始在大規模語音識別上產生了大的突破。從那時候開始,大家對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有了新的信心,經過進一步推動,神經網絡在2012年在圖像識別上產生很大的突破,2014、2015年,神經網絡在機器翻譯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之後神經網絡技術在越來越多AI領域產生更大的影響。

以語音識別為例,2000年以前,語音識別發展上不停有進步,使得語音識別的錯誤率有一個很明顯的下降趨勢。

2000年開始,語音識別技術進入了一個瓶頸期,雖然每年還會有一些新的技術發明,但實際上總體來說,從2000到2010年,它在大規模測試集上的錯誤率基本降不下去,技術上來說這十年是基本停滯的。

2010年開始,Geoff Hinton和微軟合作開始用深度學習做語音識別技術研發,2011年發現在一些大規模的語音識別數集上,可以看到20%-30%的錯誤率下降。更多的研究員投入以後,錯誤率以一個很快的速度下降。在重要的電話語音測試集switchboard上,去年微軟的語音識別錯誤率僅為5%左右,等於一個專業的速記員水平。所以可以說,2017年開始,在switchboard 上,機器達到了人的水平。

不光是在語音上,在圖像識別上深度學習也有很大的進步。大概在2009年,李飛飛團隊提出了一個數據集ImageNet,從2010年開始李飛飛和她的團隊成員基本每年都會舉辦一個挑戰賽。在2010年、2011年,最好的系統在這個數據集上做識別的錯誤率大概是在25%左右。2012年,Hinton和他的學生第一次提出了一個深度的卷積神經網絡,雖然不是他們提出來的,但是他們把這個網絡做到一個很大的規模,把一些新的技術也加了進去,使得錯誤率一下子從25%降到16%。

2015年,我之前在微軟的同事孫劍團隊提出一個新的模型,把深度學習推到一個新的高度,把網絡層數做到152層,錯誤率降到3.57%。因為人有時候犯錯誤,人的錯誤率大概在5%左右,但是機器可以做到3.5%,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在這個特定數據集上用計算機做圖像識別的能力已經比一般的人要好

可能語音和圖像我們看到了很清楚的突破,下一個期待的能否在自然語言上做到更深的突破。因為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智能,很多高等動物也有很強的視覺和聽覺,但是語言是人獨有的智慧。所以我們也希望計算機或者人工智慧有一天能夠跟人一樣,對語言充分理解。

自然語言處理前沿研究

說到自然語言處理,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個單位:

1、AI理解人類。

 像意圖識別、搜索,人通過文字表達各種各樣的意圖和情緒。所以我們說要讓AI理解人類。

語言理解第一步就是槽值提取。

如果你說一句話,計算機需要理解這句話裡面你要的意圖。比如你要去找一個航班,就要把城市和時間標出來。 在2013年我們跟Yoshua Bengio合作,第一次把RNN成功應用於這個問題。

另外一個工作是怎麼分類意圖

人說話很複雜,你說一段話,裡面描述了對餐館的意見,但是我們想從這個段子裡面知道你真正的意見,為什麼會這麼說?這就意味著在這樣一個語段裡面要知道哪些句子更重要,哪些句子不那麼重要。所以我們設計了一個雙層的基於關注度的神經網絡,叫做Hierarchical Attention Net。就是在句子內,在詞這個層面先抽取最重要的那個信息,同時在句子之間抽取更重要的句子,兩者聯合起來,就能達到一個完整的對語段的表達。

這個語段本身講的是他是喜歡這個餐館,我們甚至可以把重要的詞給標出來,或者重要的句子標出來,越深的顏色意味著對語段的意圖理解越重要。所以不但可以解釋整個語段意思是喜歡餐館,同時它也會告訴你為什麼會喜歡餐館。

語義表徵是一個核心的自然語言理解問題。

自然語言可以千變萬化,但是其實有一個語義在裡面。語義理解是一個很難的問題,我們希望設計一個深度神經網絡,可以從原始或者比較初步的自然語言描述提取到抽象的語義特徵。這個語義特徵最後會形成一個語義空間,每一句話的意思都會被映射成這個空間的一個點。不同的句子描述的語義是相似的,但是字面意思不一樣。我們希望這個神經網絡學習以後,讓他知道這兩句話在空間裡面是相近的。

兩句話重合度非常相關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樣,我們也希望這個神經網絡通過學習知道不同的句子雖然可能描述字面很相似,但是意思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這是在語言理解裡面核心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大概在2013年提出一個模型,叫深度解構語義模型(DSSM)。它解決一個本質問題是,有幾個句子,比如像跑車,可能翻譯成賽車或者跑步,跑車和跑步雖然字面上的重合度更高一些,但卻是非常不一樣的兩個概念。所以經過學習我們可以知道,跑車和賽車最後在向量空間裡面向量的重合度要儘可能高;然後跑車和跑步的向量儘可能拉開,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在語義空間裡面更好的分開跑車和跑步的關係。

雷鋒網註:深度結構語義模型(DSSM)

整個訓練比較複雜,我們並不關心向量之間的絕對值,而是向量與向量的相對關係,只有這個相對關係定義了語義。因為語義本身是一個虛擬的概念,你可能看過這個圖像,看過這個物體,但是語義從來都是在人的腦海裡面的一個概念。所以所有的語義都是通過一個相對性的意思來表達,我們知道A和B很相似,所以我們通過一個相對性的訓練目標來訓練這個模型,從而得到這樣一個語義模型。

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知識圖譜。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註:知識圖譜示意圖

點代表了重要的物體和實體,線往往描述事情和事情的關係。像歐巴馬有很多關係,他的出生地是夏威夷,黨派是民主黨,他的妻子和女兒叫什麼名字。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在一個連續空間裡面進行知識計算,誰跟誰很相似,誰跟誰大概會有一些新的關係,以前不知道的可以挖掘出來。在2015年我有一篇文章提出怎麼樣把知識圖譜在一個連續空間裡面表示。比如我們可以用一個剛才說的語義向量來表示每個實體,同時用一個矩陣來表示實體之間的關係。這樣的話,我們在計算實體A和實體B是不是存在一個特定的關係M的時候,只要算一下A的向量×B的向量,看看這個值是不是高,做一個相似度的測量。

有這樣一個在連續空間裡面表達的知識圖譜以後,其實可以做很多別的事情。比如可以在連續空間裡面推出來很多東西,我們知道歐巴馬出生地在夏威夷,夏威夷在美國,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來他的國籍是美國。這些都可以通過在知識空間裡面計算得到。根據國籍關係和出生地關係可以算出兩個矩陣之間的距離,如果這兩個矩陣之間的距離足夠小的話,就認為這兩個關係是等價的。

 有了知識圖譜以後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做知識解答,問誰是賈斯汀比伯的姐姐,就可以通過語義解析和搜索匹配得到答案。

2、讓AI以人類理解的方式表達。

就是讓AI產生內容,理解人類。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人工智慧可以寫詩現在已經不是新聞了,人工智慧還會畫畫,還可以做一些文本摘要,甚至可以做一個菜譜。所以我們對人工智慧要求越來越高,希望人工智慧不僅能理解我們說什麼,還能反饋一些內容。

還有怎麼樣用增強學習在自然語言裡面做應用。在增強學習裡面AlphaGo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認為自然語言理解是比AlphaGo下圍棋更難的問題,因為語言的空間是無限大的,圍棋的空間很大,其實語言空間比圍棋還要大。語言的空間是無限的,特別就行動空間而言,而圍棋每一步只能在361個點上選擇任意一點。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像AlphaGo一樣直接去判斷,在語言對話問題裡面,一個H就是機器說了一句話,或者機器選了一句話,因為這個話的表達是千變萬化的,這個H是沒有邊界的。所以不是說我們讓機器選某一個H,而是說把所有的H通過一個神經網絡映射到一個語義空間,在這個語義空間裡面計算什麼時候應該選哪個H,最後這個H才能在一個語言的環境裡面做深度學習。

人類理解跟計算機理解是不一樣的,很多時候計算機的理解邏輯更像做一些匹配,包括關鍵字查找、語義分析。不管怎麼說,在這個數據集上很多最新模型已經超過人的水平了。甚至我們還提出新的如何作遷移學習的模型,即怎麼樣把一個模型從一個領域遷移到另外一個領域,這樣才能迅速達到很高的水平。

還有一個做的比較大的方面,是機器閱讀,我們希望AI讀完一篇文章以後,它能夠回答關於這篇文章的任何問題。計算機要對這些前後關係有一個充分理解,然後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這個方面也有很大的進展,斯坦福做了一個數據集,最近他們出了2.0版;最近很多企業這方面做的也不錯,比如科大迅飛,谷歌,微軟,阿里等。

下一步突破 

1.多模態智能

多模態智能也是一個交叉性的概念,我們知道人在獲得智能的時候,是通過多個來源,並不是只看圖,或者只是聽。

我們知道歐巴馬是誰,知道他的背景,但是並不全面,看到圖片以後才知道原來歐巴馬長這樣。所以視覺對語言知識有很大的補充。聽覺也是一樣,我們聽到歐巴馬的演講,知道他怎麼用詞,對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所有這些各個模態的東西在一起,才能導致我們對整個知識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所以基於深度學習模型,我們希望對不同模態的輸入都可以逐步的把它不變的語義信號和概念提取出來,最後能夠統一到一個多模態的語義空間裡面,在這個語義空間裡,我們可以跨模態的做一些工作,比如圖文關聯的推理,甚至可以做跨圖文處理,甚至一個模態到一個模態的內容生成等等。

2.複雜內容的創作

 這是另外一個最新的工作,即怎麼樣生成一首詩歌。生成詩歌也是內容創作,假設這是我們一個算法科學家給他女兒寫了一首詩,輸入關鍵字之後計算機會理解他大概想表達什麼樣的情緒,同時用文字來表達這個情緒,從而生成一篇詩歌。

這裡面還有一個核心問題沒有解決,即寫作邏輯。所以這個時候就關係到怎樣確立這樣一個模型,使得主題、子主題的結構可以展開,並且能夠在模型上得到體現,最後才能真正寫出一篇前後邏輯嚴謹,有意義的文章出來。

3.情感智能

 舉一個簡單例子,如何生成有情感的對話。假如一位女士買了一件T恤,如果她發到朋友圈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個女士。甚至計算機可能用一句話描述:穿著藍色T恤的女士。但實際上這位女士發在朋友圈的圖片,可能只是為了炫耀她新買的新衣服。所以這時候我希望計算機知道她的情感需求,看起來這個圖片美麗的像一個天使,而不是著重於她表象的衣服和行為。所以我們希望計算機能夠做的更好,能夠理解用戶的情感,知道用戶的訴求,這樣才能夠說對用戶有更深的理解。我們希望人工智慧逐步開始對情感有更深的理解,不光是能夠識別情感,而且能夠配合情感進行相應表達。

4.多輪人機對話

智能技術終歸回到一個問題,AI是什麼?圖靈在50年代的時候提出圖靈測試,如果計算機和人進行大量的交談,長時間以後,人不能判斷跟他交談的是人還是計算機,他認為計算機通過測試是有智能的。換句話說,圖靈認為語言和對話代表高級的智能,如果對話上能夠通過圖靈測試,意味著這個計算機真的有智能。

從那以後,一代一代的科學家做了很多研究,在過去50年已經發表了很多對話系統,從聲學識別、語音識別到語義理解。

最近在京東研究院我們做了一個情感對話服務機器人,客服裡面最重要的一個事情就是情緒,所以需要對情緒有精準的把握。客服需要對用戶有同理心,同時客服要有足夠細膩的說話技巧,同時還要符合某種社會價值觀。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打電話,他開始問他的快遞為什麼還沒有到?這個時候我們希望AI模型可以精準的體會到這個顧客是生氣的。然後機器人會進行一些安撫,表示抱歉,讓他的情緒能夠緩和。然後再問他具體的內容:「到底什麼時候發生的?」他說:「昨天」。這個時候智慧機器人就會查具體這個東西不是已經到了,最後告訴他,「系統已經顯示東西到了」。這時候顧客的情緒從生氣變成焦急,機器人就很迅速捕捉到他這種情緒變化,告訴他說,「不用著急,我們有保險,請您放心。」

再往下一步,顯示說「您的鄰居幫您籤收了,並不是弄丟了,所以可以完全放心。」這個時候顧客的情緒又發生變化,他可能覺得如釋重負,覺得這個事情解決了,他會說:「放心了,謝謝。」這個時候機器人也檢測到愉快的情緒,祝這個客戶愉快,然後把這個問題解決掉。

現在有情感支持的對話機器人已經在京東上線了,已在線上服務了將近100多萬的諮詢。

總結:

整個自然語言突破,我個人認為並不是要證明AI技術比人強,計算機下棋下的比人強,證明計算機前進的程度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我們的終極目標是AI幫助人類連接這個世界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理世界,這個世界往往需要大量的視覺信號在裡面。同時,我們也生活在一個數字世界裡,我們有各種的帳號,還有各種號碼。此外,我們還需要跟其他的人打交道,我們有微信,看微博,看各種各樣的頭條,或者看各種各樣的信息,去線上買東西,給客服打電話,所以跟人類打交道也是需要突破的一點。所以我們希望AI幫助每一個用戶和每個消費者更好的跟自己的三個世界的人能夠連接起來。

語言理解作為一個核心技術,就是能夠溝通人和世界的交流,像圖靈說的,只有通過對話測試才能證明機器有智能,所以語言理解和人機對話一直是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一個核心目標。我們希望機器能夠更進一步的進化到高級智能和通用智能,能夠自動學習和自我創新,然後迅速的在一些特定領域比人做的更好。

相關文章:

自然語言處理的下一個十年將在哪裡?CCF-GAIR 2018將給你答案 | CCF-GAIR 2018

自然語言處理頂會 NAACL 2018 最佳論文、時間檢驗論文揭曉

如何解決自然語言處理中90%的問題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京東AI研究院獲QuAC機器閱讀理解競賽冠軍,模型能力業界領先
    機器之心發布機器之心編輯部近日,在史丹福大學、華盛頓大學、Allen AI 和 UMass 聯合發起的機器閱讀理解(QuAC[1] (Choi et al., 2018))比賽上,京東 AI 研究院語音語言實驗室提出的 EL-QA 模型(Single
  • 京東何曉冬、梅濤入選IEEEFellow強大AI能力落地助推行業發展
    2018年11月22日,京東AI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何曉冬博士和副院長梅濤博士正式入選IEEEFellow(IEEE會士/院士),該榮譽將於2019年1月1日正式生效。這是京東歷史上首次有在職科學家晉級IEEEFellow,也是兩位京東人同時獲得這一殊榮,代表著京東在研發領域出色的人才布局和人工智慧研發領域強大的實力。
  • 吳恩達的Drive.ai,在教自動駕駛汽車如何與人類交流
    現在,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都是由充當司機角色的人類來解決。當自動駕駛成為高頻詞,機器即將替代人類駕駛的時候,搭載著自動駕駛技術的車輛,就要解決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了。自動駕駛汽車如何與人類交流,尤其是與車內的乘客和周邊的人如何交流,這是一個問題。Drive.ai的產品和設計主管Bijit Halder認為,這是一個如何取代人類駕駛員的問題。
  • 2019,不可錯過的NLP「高光時刻」
    https://arxiv.org/abs/1906.08237https://medium.com/dair-ai/xlnet-outperforms-bert-on-several-nlp-tasks-9ec867bb563b來自DeepMind的工作報告了一項廣泛的實證調查的結果,該調查旨在評估應用於各種任務中的語言理解模型。
  • 何曉冬、陳博興、夏睿主講,張嶽、萬小軍主持,這場NLP知識盛宴不可...
    本次「CCF-NLP走進華中師範大學」活動邀請到三位NLP領域的資深權威學者,分別是: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夏睿京東集團副總裁-何曉冬阿里巴巴達摩院資深算法專家-陳博興三位嘉賓將圍繞《文本中的情緒與原因聯合抽取
  • 以ai為基礎的其他知識和技能有可能被ai取代嗎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不僅會改變人們的工作,更加將取代從事重複勞動的人,比如收銀員、售貨員等職業。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讓各大公司在招聘時要求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提高招聘效率,一旦ai在日常工作中運用該技術,那麼我們的工作會面臨被取代的危險。
  • 京東副總裁何曉冬:京東在線客服機器人可解決60%以上
    在開幕主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的頂級專家學者、AI 從業者齊聚一堂,就當前人工智慧領域的熱點話題和技術應用展開了討論。整個開幕論壇還全程線上直播。京東集團副總裁何曉冬表示,智能人機對話與交互技術可以賦能雲客服。客服場景中,在進線諮詢、分流調度、接待服務、諮詢後跟進到最後售後的客戶服務完整流程中,諮詢大腦運用AI技術對人工效率的提升非常明顯。
  • ai什麼時候能夠超越我們人類智力水平?
    當今,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智能製造、自動駕駛等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那麼,ai到底什麼時候能夠超越我們人類智力水平?不難看出,ai工程師要完成工作的條件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素質,或者說ai工程師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技能和能力:技術能力、業務能力以及溝通能力。後兩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兩種技能。一、技術能力人工智慧的技術核心即算法工程師。工業界的人工智慧的算法工程師承擔著定義算法體系、算法設計、算法制定的責任。
  • 計算機如何理解我們的語言?NLP is fun!
    如果計算機想要更好的理解人類的語言,擁有更好的人機互動體驗,都離不開 NLP。那麼,計算機到底是如何理解人類語言的?接下來讓我們跟著作者 Adam Geitgey ,和他一起體會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裡那些有意思的事情。計算機非常擅長處理像電子表格、資料庫這樣的結構化數據。但是,人與人之間是用語言來交流的,而不是用表格。
  • CVPR 2020 | 京東AI研究院對視覺與語言的思考:從自洽,交互到共生
    這裡每一種文化最初的進化都是自洽的,即獨立地演化形成一套完備的視覺理解或語言建模體系;演化至今,我們當前所迎來的則是兩種文化間的交互,自此視覺理解和語言建模不再是簡單串聯的兩個模塊,而是通過互相的信息傳遞成為共同促進的一個整體;對於視覺與語言的未來,則一定是聚焦於兩者更為本質和緊密的共生,它所渴望的,將是掙脫開數據標註的桎梏,在海量的弱監督甚至於無監督數據上找尋兩者間最為本質的聯繫,並以之為起源,如
  • 「千腦智力理論」或顛覆AI:理解人類新大腦皮層
    新智元報導 來源:psychologytoday 編輯:三石 【新智元導讀】計算機科學家、神經生物學家Jeff Hawkins提出新型框架來理解人類新大腦皮層如何運作
  • 華為首次投資國內AI公司,多模態深度語義理解技術成競逐焦點?
    該公司最突出的技術是「多模態深度語義理解引擎(iDeepwise.ai)與人機互動技術」,該引擎技術可同時理解文本、視覺圖像等多模態非結構化數據背後的深度語義,其中以「長文本的機器閱讀理解技術、自由跨域的多輪人機對話技術、對多種模態信息的語義理解技術」三大技術,搶佔了市場的先發優勢。
  • 傳統工廠將是 AI 的下一個戰場,吳恩達的新公司 landing.ai 已與富士康達成合作
    他已經花了多年時間幫助谷歌、百度等大型科技公司在日常工作中使用 AI 技術,他堅信,計算機在從事這類工作時,表現會比人類更好。對他來說,將 AI 技術真正應用於物理世界去創造價值,或許才是最有意義的。「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技術可以通過一種更系統性的方法來進行應用。」吳恩達說道。 吳恩達這次並未透露 landing.ai 會通過何種具體技術解決方案來幫助富士康,或者其他傳統製造業廠商來改進他們的生產線。
  • 酷炫AI的背後,是悲催的人類「馴獸師「
    玩轉自動化的誘惑很大有一些公司僱傭了假裝是「假裝是人類的機器人」的人類(註:這不是一個病句)。在過去的兩年裡,各個公司推出了可以做任何事的管家(Magic、Facebook的M、GoButler);購物助理(Operator、Mezi);和電子郵件助理(X.ai,Clara),這些是比較突出的例子。
  • 專訪5位技術人,探秘AI酷職業背後的故事
    Ghosh在獲得學士學位後就加入了野村證券(日本企業)擔任數據科學家,但在一年後辭職,他解釋離職原因道:「我堅信自己肯定會在某些地方影響某些人,但現階段的工作讓我看不清未來的自己會如何發展,所以我選擇辭職」。
  • 2019已經過去一大半了,努力一把成為NLP專家!
    Fastai:https://course.fast.ai/videos/?lesson它會教你在fastai,語言模型是如何實現的。v=rBCqOTEfxvghttps://ai.googleblog.com/2017/08/transformer-novel-neural-network.htmlhttps://arxiv.org/pdf/1901.02860.pdfhttps://ai.googleblog.com/2019/01/transformer-xl-unleashing-potential-of.html
  • NLP簡報(Issue#8)
    包括:Staging: https://covid-staging.deepset.ai/Prod: https://covid.deepset.ai/API: https://covid-backend.deepset.ai/docs🤖Telegram Bot: Add it to your account via @corona_scholar_bot3、Tools and Datasets
  • 吳恩達全新Coursera課程「全民AI」重磅上線!
    通過對人工智慧的解讀,吳恩達希望能夠用最簡單的方式,讓每個普通人都能了解 AI,這就是他開辦新課程——AI for Everyone 的初衷。這門在線課程不會包含任何複雜繁重的技術內容,專門針對沒有 AI 經驗的學習者,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技術,或技術可能影響其業務的方式。
  • 看 Drive.ai 如何完成人機溝通這個大...
    看 Drive.ai 如何完成人機溝通這個大課題。喇叭作響、手臂揮舞、信號燈閃、眼神交匯,這樣的交通奏鳴曲每天都在全世界各個路口上演。對於堵在通勤中無法移動的人來說,這樣的奏鳴曲堪比「黑色星期五」,但在維持交通秩序上,它還是非常有用的。在集中注意力和保持冷靜方面,人類確實沒有機器強大,但在溝通上,我們才是真正的大師。
  • 入駐九數,180ai 成攜手京東開創程序化精準營銷新模式
    2018年4月17日 , 國內頂尖 Martech 公司 180.ai宣布成為中國領先的商業分析及數字平臺京東九數首批代理商合作夥伴。180將通過ISV項目攜手京東,研發營銷活動分析的漏鬥模型,利用京東海量、全面的電商數據,結合180多年創意、技術的積澱和經驗,多維度、多視角分析廣告投放活動的效果和受眾,助力品牌營銷決策。京東九數擁有自己的人群定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