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走進改革開放中誕生的大學④
這是一所偏居東南的地方大學,卻成為教育部新工科建設的4所牽頭高校之一。
這是一所與汕頭經濟特區同齡的大學,卻因「宿舍改革」引來全國各地高校的取經者。
這是一所誕生於改革開放背景下的大學,探索的是一條獨特的社會資本參與公辦高等教育之路。
這就是汕頭大學。它將「改革創新」寫入基因,致力於深耕高等教育改革「試驗田」,用自己37年的發展歷程詮釋了改革開放與高等教育如何攜手而行。
要走一條別人沒走過的路
汕頭大學綠草如茵的校園裡,立柱、白牆、落地窗的行政樓透著洋氣。而大樓外牆一處不起眼的銘牌——「1981年奠基」讓人意識到,自創設伊始,汕頭大學便「不太一樣」。
1979年,李嘉誠回到闊別40年的家鄉,了解到擁有千萬人口的潮汕地區還沒有一所大學來支撐發展,於是希望出資籌建一所大學。這個想法與廣東省政府設立汕頭大學的計劃不謀而合。
1981年底,汕頭經濟特區在東郊龍湖村一塊1.6平方公裡的荒地上正式成立。同年,汕頭大學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學校由廣東省政府主管,得到香港李嘉誠基金會捐資支持。
在當時的背景下,這種全新的辦學模式,面對的是中國高等教育幾十年封閉辦學的歷史,需要非凡的決心和勇氣。1986年6月,鄧小平在北京會見李嘉誠時,贊同汕大對外更加開放一點。
今天的汕頭大學師生對這段歷史耳熟能詳。或許正是這樣的歷史,讓汕頭大學帶有了拓荒精神和改革創新的基因,註定要走一條國內高校沒有走過的路。
轉眼世紀之交,當許多高校忙於合併、擴張、規模發展之際,汕頭大學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開始了深耕。
如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2002年,汕頭大學開始「學分制」探索。教務處處長蔡映輝告訴記者,不同於其他高校的「學年學分制」,汕頭大學給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可自主選擇課程、選擇導師、選擇畢業年限(3—6年),全部專業開放輔修和雙學位,轉專業不設門檻。
如何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配合學分制改革,汕頭大學採取小班教學和導師制,教授不僅要給本科生上課,還要用專門時間指導學生。
如何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與管理?汕頭大學從2008年開始探索書院制育人模式。最早實行本科4年全程住宿學院模式的至誠書院黨總支書記高見介紹說,書院打破了身份限制,採取跨年級、跨專業混住的方式,相鄰的6至8間宿舍組成一個「小區」,每個小區有自己獨有的名稱、標誌和文化,小區日常管理由學生自己選出的負責人承擔,真正實現學生自主管理與自治;書院黨團建設採取「依託宿舍建小區、依託小區建黨團」的獨特模式,真正實現「支部建在連上」;書院面向綜合素質教育需求,為學生增加了健身房、共享空間、社團活動室等功能區;書院院長、輔導員的進駐,拉近了師生距離。「宿舍不再只是睡覺的地方,學生課餘的學習、生活、成長真正融於一體。」高見說。
汕頭大學也賦予了各學院改革的空間。2002年,醫學院針對基礎課和臨床教學脫節的問題,開始探索「系統整合醫學人才培養模式」。2005年,工學院瞄準傳統工程教育中知識與實踐的真空地帶,開始探索國際通行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中國的落地方案。這二者一個從人體系統出發,一個以產品的「構思、設計、實現、運作」流程為藍本,共同點在於都指向了人才培養中理論與實際、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統一。兩項改革分別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二等獎。
要實現上述改革,根本在教師。汕頭大學先後探索教授委員會制度、陽光財務制度、教師年薪制等,讓教師考核和聘用不再以論文、獲獎「按件計酬」,在學校改革發展中感到被尊重。
「汕大因改革開放而生,改革創新嵌入了汕大的基因,汕大未來的發展也必將取決於改革開放。」汕大黨委書記、校長姜虹說。
改革是為了更好地堅守
「改革,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堅守。」剛剛到任不久、此前曾在5所高校任職的姜虹在看待汕頭大學的改革時,多了一些旁觀者的冷靜。在她看來,汕頭大學最為難得的是,所有改革的動力都來自人才培養這一大學的核心功能。
「在汕頭大學,行政人員的辦公條件是最簡陋的。」如果不說,很難想像校長室對面這間只有白牆和沙發的狹長屋子是貴賓接待室。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幾座新書院樓的「應有盡有」。
晚上8點,正是大多數高校學生在教室自習或在宿舍休息的時間。當記者走進汕頭大學至誠書院,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二樓的健身房內,大二學生王建康正在練習器械,同時負責值班;三層的自助餐飲區,幾個團支部書記正圍坐在桌前,統計今年助學金申請名單;四樓視聽室內,七八個學生在觀看英文電影,英語社團在這裡活動……
一樓的樓梯口旁邊,幾名學生正在為「書院日」排練節目。高見告訴記者:「我們最初的想法是把這裡布置成陳列區,展示書院獲得的各項榮譽,但是想來想去,還是對學生有用最重要,所以就鋪上地板、裝上鏡子和把杆,變成了現在的練功房。」
以學生為中心,在這個小舉動中顯露無遺。經過至誠書院10年探索,汕頭大學從去年開始在全校範圍推行書院制。知行書院黨總支書記杜式敏感慨地說:「來到書院才發現,如果不把辦公桌搬到學生中間來,永遠也不可能了解他們真正在想什麼。」
杜式敏告訴記者,目前學校的8所書院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幾位掌門人之間比著下功夫。她所在的知行書院以「知行合一,止於至善」為院訓,希望學生「以知導行,以行促知,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最終成長為博學勤思、認知清晰、勇於探索、躬行實踐的優秀人才」。上個暑假,她帶領學生完成了「八六海戰口述歷史研究」,通過對老兵進行訪談,讓學生了解歷史、思考未來。
「書院承擔了專業學習之外的道德品質、素質能力的培養,使宿舍成為立德樹人的新陣地。」高見說,「但是,書院並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生的專業發展上,那是專業學院要做的事情。」
作為汕頭大學「精細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另一端,專業學院也不甘示弱。在工學院和醫學院的改革試點基礎上,從2011年開始,「以學生學習結果為導向的一體化教學改革」在全校推行。
在蔡映輝看來,過去,大多數學院按知識體系設計教學,很少考慮學生能學到什麼、社會需要他們學什麼。改革的特別之處在於,它關注學生畢業5年後成長為什麼樣的人,以此為目標反推出教學計劃。
為了改革順利進行,人手本來就緊張的教務處給自己加碼——開展二級教學單位狀態評估。評估內容大到導師制的落實情況,小到有沒有一定比例的課程來培養學生社會能力,結果與學院的績效掛鈎。
除了制度保障,一些細節也印證著「精細化」。在汕頭大學圖書館一層,互助學習中心創辦至今已有14年。成績好、有經驗的高年級學生受聘於此,為學習困難的學生答疑解惑、為新生提供選課指導和大學適應性課程,通過同輩交流,使雙方學業都有進益。
面向世界,也要紮根中國
俗話說,「有海的地方就有潮人」。
潮汕文化中闖世界的傳統、特區人對外開放的使命和李嘉誠基金會遍布全球的資源,共同造就了汕頭大學「國際化」的定位。
汕大學生入校即參加英語分級考試、相當比例的全英文授課課程,使雅思考試成績在廣東省內高校排名第二、口語成績排名第一。
汕大教師隊伍中,外籍教師佔15.1%,有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的教師佔將近一半。
汕大與17個國家和地區的69所高校建立密切交流合作關係,2018屆有62.56%的學生獲得出境交流學習機會。
……
人們常說,「汕大離世界很近」。事實上,汕大秉承的理念是:讓學生「既能到世界各個角落參與競爭,又能找到回家的路」。
在至誠書院,記者看到,5名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男生正在討論一所小學開展經典誦讀的公益課程。他們告訴記者,公益課程是所有專業的必修課。這項措施始於2010年,如今已有47門,服務時數超過31萬個小時。
由於種種原因,粵東地區的發展相對滯後。通過公益課程和服務性學習活動,汕大師生走出校園,走進鄉土社會,服務百姓、了解國情。例如,在汕頭大學醫學院有一項延續多年的活動——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寧養醫療服務。「一學期的課程結束後,若病人還在世,學生往往會選擇繼續陪伴。」醫學院教授楊棉華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收穫的是醫者仁心,是濟世情懷。」
汕頭大學醫學院的學生可以考美國的醫師執照、到世界頂尖大學留學,最終不少人回到了家鄉。汕大醫學院5所附屬醫院為粵東地區提供50%以上的醫療服務,醫療扶貧行動服務群眾60餘萬人次。
汕頭大學與這座同齡城市的情感聯繫,就刻在這些帶有溫度的行動裡。
「作為粵東地區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對接地方需求、服務國家戰略是汕大義不容辭的責任。」姜虹說。
今年年初,汕大管軼團隊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汕大與地方政府、產業共建的研發機構、實驗室、研究中心等近40個。目前,學校正與汕頭市籌劃省實驗室建設,從粵東地區產業特點出發,選擇先進化學製造為重點建設方向,帶動促進汕頭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化。
汕頭大學的最新一步,是牽手以創新著稱的以色列理工學院,創建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一牆之隔的兩所學校,探索課程和師資共享。而汕大校園向外看,中以(汕頭)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牌子格外醒目。這一規劃面積70平方公裡的合作平臺,力求將汕頭的工業對接來自以色列及其他國家的科技、產業、人才。
不久前,汕頭大學成為廣東省首家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實驗示範校,與南方科技大學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並聘請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王泉擔任執行校長。一連串的動作,意味著新的起點——汕大將著力加大在人才培養模式、人事制度、科研體制機制、學術評價體系、資源募集調配機制等關鍵領域環節改革力度,重點突破,為廣東高等教育探索形成符合教育規律、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姜虹表示:「學校將進一步擴大辦學格局,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深經濟走廊建設,堅持國際化、精細化辦學特色,繼續深入踐行高等教育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試驗區,建設綜合性、研究性、開放性高水平大學,在廣東『四個走在前列』中作出應有貢獻。」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1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