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說到教育孩子,可能很多媽媽們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孩子只在媽媽身邊鬧騰,這種差距感一般在職場媽媽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當奶奶和媽媽共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照顧孩子時,孩子會在二者擇一個特別信任的人去展示自己的本性,而這個人大多數都是媽媽,這也是為什麼媽媽在家孩子顯得格外鬧騰,各種撒嬌耍賴不說還又瘋又鬧地樂此不疲。
當媽媽不在家時他們和奶奶相處得十分融洽,甚至還有奶奶忍不住炫耀「孩子跟我一起可乖了」,在炫耀的同時還夾帶著很多抱怨聲音,比如孩子跟你在一起鬧騰都是「你慣的」,這也側方位地表明奶奶把娃娃照顧的好,這樣的對比性也的確傷害到了一些職場媽媽。
實際上孩子隨意撒潑並不只是被慣壞了,他們的本性也只有在最信任的人面前綻放,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奶奶還是媽媽,孩子其他人帶著時非常乖、一到你面前就變得撒嬌耍賴,這說明孩子把你當成了最親近的人。經常聽到很多人說「我家孩子可煩了,打不走、也罵不走」,實際上這並不是炫耀,而是孩子對最親近人的一種依賴,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想挽著媽媽的手走路,被她一下推開後說了一句天這麼熱不要挽著手後,直到現在我和我媽走路都是離開一米遠的距離,兩人的關係也是很疏離的感覺,所以我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每天都要抱一下他,還經常喊著孩子的小名告訴他「我愛你」,儘管寶寶小的時候可能聽不懂、但這種愛的傳遞無形地灌溉著孩子的內心,至少每一次和同學一起聊天的時候,就經常聽他說我媽媽怎麼怎麼樣,這樣隨時把媽媽掛在嘴邊的孩子即是對媽媽的依賴,也是依存在骨子裡的信任。
所以說,孩子對某個人的依賴、包括信任不是無限期的,這個期限是隨著大人的給予而改變著,想要留住孩子的這份「特殊感情」,家長們一定要學會合理支配自己的情緒,用有價值的說服力去循循教導孩子,打破所謂的「慈母多敗兒」說法。
那麼,面對孩子跟別人在一起可乖了、跟自己隨意撒潑的「特殊情感」,家長們該如何循循教導合理支配自己的情緒呢?
1、孩子哭,不要皇帝不急太監急、靜下心來抱抱他
一說孩子哭了,很多父母都被孩子的無事哭三場給激怒,甚至批評孩子是上輩子的仇人,這輩子才專門來尋仇的,實際上這個世間根本就沒有什麼上輩子和下輩子,拿這個說事的家長都是在給自己焦躁的情緒討個說法,關於孩子哭鬧時的合理支配情緒需要從自我調節開始。
當我們明白「孩子只有在最信任的人面前才展示真實的自己」時,相信很多人的內心都有一股暖流在升溫,合理支配自己的情緒就在於靜心給足孩子安全感,也就是說孩子哭時不要皇帝不急太監急、靜下心來抱抱他,讓擁抱給足孩子安全感減少哭鬧的頻率,剔除他們心中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不要我」的缺愛想法。
2、孩子鬧,告訴TA「我理解你,但你要告訴我為什麼哭」
有些孩子在媽媽面前可能不是光哭那麼簡單,他們還夾帶著摔東西、踢東西的動作憤怒,當孩子鬧得特別嚴重時,想要從容淡然地跟孩子好好說話的確比較困難,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抱著商量的態度告訴TA「我理解你,但你要告訴我為什麼哭」,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是命令孩子「別哭別鬧了」孩子反而會哭鬧得更厲害,這就是一直質疑的「媽媽不愛我」得到了確定一樣。
3、孩子追,和孩子來個有安全感的約定作為支撐
關於孩子的成長,我們要抱著「不要讓孩子害怕自己」的理念去育兒,一旦孩子規規矩矩了就無法跟父母交心,有的時候被孩子追、依賴著也是一種幸福,要知道從小不戀家對父母感情比較冷漠的孩子,他們長大後也和父母之間保持著較遠的距離。
在鬧騰的一些孩子裡黏人的依賴可能升級至腳跟腳,當你取個快遞、上個班、甚至上個廁所時,他們搖搖晃晃的小身影會在身後一邊哭一邊追,這個時候合理的情緒支配就在於「和孩子來個有安全感的約定作為支撐」,告訴他「爸爸媽媽永遠都愛你,如果你不相信我們來個約定,媽媽答應你什麼時候回家、到時間若沒有回來任由你處罰,好不好」。
一個有安全感的約定即是對孩子的承諾,也是避免孩子過度依賴父母的預防點,很多家長習慣用實物去嘉獎去作為約定的支撐,比如「你乖乖聽話,媽媽回來給你買什麼什麼」,這樣的承諾並非實質性的安全感很容易從依賴發展成索取,所以一個有安全的約定才是孩子獨立意識的標杆。
---------------------
我是蘭媽,專注於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一起學習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