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你慣的,孩子跟我一起可乖了」,隨意撒潑只是被慣壞了嗎?

2020-10-25 蘭媽談育兒


文/蘭媽談育兒

說到教育孩子,可能很多媽媽們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孩子只在媽媽身邊鬧騰,這種差距感一般在職場媽媽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當奶奶和媽媽共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照顧孩子時,孩子會在二者擇一個特別信任的人去展示自己的本性,而這個人大多數都是媽媽,這也是為什麼媽媽在家孩子顯得格外鬧騰,各種撒嬌耍賴不說還又瘋又鬧地樂此不疲。

當媽媽不在家時他們和奶奶相處得十分融洽,甚至還有奶奶忍不住炫耀「孩子跟我一起可乖了」,在炫耀的同時還夾帶著很多抱怨聲音,比如孩子跟你在一起鬧騰都是「你慣的」,這也側方位地表明奶奶把娃娃照顧的好,這樣的對比性也的確傷害到了一些職場媽媽。

實際上孩子隨意撒潑並不只是被慣壞了,他們的本性也只有在最信任的人面前綻放,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奶奶還是媽媽,孩子其他人帶著時非常乖、一到你面前就變得撒嬌耍賴,這說明孩子把你當成了最親近的人。經常聽到很多人說「我家孩子可煩了,打不走、也罵不走」,實際上這並不是炫耀,而是孩子對最親近人的一種依賴,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想挽著媽媽的手走路,被她一下推開後說了一句天這麼熱不要挽著手後,直到現在我和我媽走路都是離開一米遠的距離,兩人的關係也是很疏離的感覺,所以我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每天都要抱一下他,還經常喊著孩子的小名告訴他「我愛你」,儘管寶寶小的時候可能聽不懂、但這種愛的傳遞無形地灌溉著孩子的內心,至少每一次和同學一起聊天的時候,就經常聽他說我媽媽怎麼怎麼樣,這樣隨時把媽媽掛在嘴邊的孩子即是對媽媽的依賴,也是依存在骨子裡的信任。

所以說,孩子對某個人的依賴、包括信任不是無限期的,這個期限是隨著大人的給予而改變著,想要留住孩子的這份「特殊感情」,家長們一定要學會合理支配自己的情緒,用有價值的說服力去循循教導孩子,打破所謂的「慈母多敗兒」說法。

那麼,面對孩子跟別人在一起可乖了、跟自己隨意撒潑的「特殊情感」,家長們該如何循循教導合理支配自己的情緒呢?

1、孩子哭,不要皇帝不急太監急、靜下心來抱抱他

一說孩子哭了,很多父母都被孩子的無事哭三場給激怒,甚至批評孩子是上輩子的仇人,這輩子才專門來尋仇的,實際上這個世間根本就沒有什麼上輩子和下輩子,拿這個說事的家長都是在給自己焦躁的情緒討個說法,關於孩子哭鬧時的合理支配情緒需要從自我調節開始。

當我們明白「孩子只有在最信任的人面前才展示真實的自己」時,相信很多人的內心都有一股暖流在升溫,合理支配自己的情緒就在於靜心給足孩子安全感,也就是說孩子哭時不要皇帝不急太監急、靜下心來抱抱他,讓擁抱給足孩子安全感減少哭鬧的頻率,剔除他們心中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不要我」的缺愛想法。

2、孩子鬧,告訴TA「我理解你,但你要告訴我為什麼哭」

有些孩子在媽媽面前可能不是光哭那麼簡單,他們還夾帶著摔東西、踢東西的動作憤怒,當孩子鬧得特別嚴重時,想要從容淡然地跟孩子好好說話的確比較困難,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抱著商量的態度告訴TA「我理解你,但你要告訴我為什麼哭」,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是命令孩子「別哭別鬧了」孩子反而會哭鬧得更厲害,這就是一直質疑的「媽媽不愛我」得到了確定一樣。

3、孩子追,和孩子來個有安全感的約定作為支撐

關於孩子的成長,我們要抱著「不要讓孩子害怕自己」的理念去育兒,一旦孩子規規矩矩了就無法跟父母交心,有的時候被孩子追、依賴著也是一種幸福,要知道從小不戀家對父母感情比較冷漠的孩子,他們長大後也和父母之間保持著較遠的距離。

在鬧騰的一些孩子裡黏人的依賴可能升級至腳跟腳,當你取個快遞、上個班、甚至上個廁所時,他們搖搖晃晃的小身影會在身後一邊哭一邊追,這個時候合理的情緒支配就在於「和孩子來個有安全感的約定作為支撐」,告訴他「爸爸媽媽永遠都愛你,如果你不相信我們來個約定,媽媽答應你什麼時候回家、到時間若沒有回來任由你處罰,好不好」。

一個有安全感的約定即是對孩子的承諾,也是避免孩子過度依賴父母的預防點,很多家長習慣用實物去嘉獎去作為約定的支撐,比如「你乖乖聽話,媽媽回來給你買什麼什麼」,這樣的承諾並非實質性的安全感很容易從依賴發展成索取,所以一個有安全的約定才是孩子獨立意識的標杆。

---------------------

我是蘭媽,專注於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一起學習共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一看見你就鬧,都是你慣的
    每到這個時候,我媽就會衝過來吼到「他和我們在家從來不這樣,可乖了,你一回來他就嘰歪亂叫,都是你慣得」記得以前在知乎上看到兩條特別有趣的問答話說當媽的愛,就跟數學加減法一樣,多給不行,少給不易,尤其當家裡人一頓批判你,你的出現是孩子不乖的重要導火索,老母親的心瞬間就能被秒殺成灰。這句話仿佛在暗示「你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
  • 「你只是失去了媽媽,我兒子卻要在牢裡過年」:好孩子靠管,壞孩子靠慣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 「你們只是失去了親人,但我的兒子要在監獄裡過年啊!」 這樣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蔑視他人生命,鑄成大錯還不知悔改,在我看來不足為奇。
  • 「你不在家,孩子挺乖的」,別再讓媽媽背「鍋」了,是你不懂孩子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你不在家孩子吃飯吃得挺好,你一回來就不怎麼吃了。」「孩子跟著你這樣媽媽太鬧騰,跟我們在家時候可乖了。」家長都認為孩子不乖,一定是媽媽慣的,和媽媽在一起就有諸多不好,這讓多少媽媽既委屈又冤枉。
  • 婆婆老是慣著孩子,我一說婆婆還發脾氣,怎麼辦
    現在的孩子就像寶啊,尤其是隔代親,奶奶帶孩子只要寵著慣著孩子。小麗家的婆婆就是這樣的,小麗經常跟我抱怨說她婆婆太慣著孩子了,每次一說,她婆婆還不高興說多了還發脾氣,她愁死了小麗孩子都四歲多了,還不會自己吃飯,對待大人特別沒禮貌,動不動就哭,特別嬌氣,今天中午小麗下班回到家,孩子說要尿尿了。小麗就說自己去廁所把褲子脫了上廁所吧這時她婆婆來了說,哎呦,你怎麼能讓孩子自己去廁所呢,萬一摔跤怎麼辦啊。
  • 寶寶一哭就抱,真的會被慣壞嗎?
    但是自從寶寶生下來以後,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寶寶愛哭都是家裡人慣出來的毛病,下次寶寶如果再哭的話,你千萬不要立即去抱著他,讓他先哭一會兒。要不然寶寶今後就會養成一個習慣,他就學會了用哭來控制你,到時候你會很累的。
  • 許多家長,被孩子慣壞了
    ,結果他拖沓磨蹭,眼見就要遲到了,我忍不住一聲怒吼。還把從幼兒園帶回來的蛋糕餵我吃一半。,是誰在慣誰,誰在寵誰。「你們如今就是太在意孩子的內心感受了,太慣著了。」「孩子啥也不懂現在,以後會理解的。」,內心從未強大,只是無人呵護罷了。
  • 孩子有這些行為,明顯是被慣壞了,父母不教育社會會替你教育
    文|文兒「孩子被慣壞了」是用來形容父母或者長輩,沒有原則地愛護孩子,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導致孩子做事情任性、暴躁、自私等等。但是,你要是有心的話會發現,「孩子被慣壞」的現象在以前很少聽說,只是到了現代才經常出現。其實,不用想也知道是因為如今生活條件好,一個家庭的孩子數量少,一家人都圍著孩子團團轉,孩子很難不會被慣壞。
  • 孩子會被「愛」慣壞嗎?
    自從有孩子以來,我就很關注科學育兒方面的知識。現在很多專家都提倡對孩子進行「放養」,尊重他的獨立性,給他充分的自由。一直以來,我和他媽媽也是這麼做的,我們把他當朋友對待,做什麼決定之前都會徵求他的意見,我們很少批評他、約束他,也不幹涉他的愛好,甚至我還陪著他打遊戲。可是親戚朋友都勸我們,說我們太溺愛、嬌慣孩子,「家長就要有家長的樣子,孩子這麼大,再不管教就晚了」。
  • 《好媽媽都懂的心理學》:面對撒潑哭鬧的孩子,父母只需做好一點
    相信諸多父母都曾有過這樣的煩惱,孩子好像有永無止境的物質需求,一出門就要買買買,一旦不買就撒潑打滾、哭鬧不止,要是每次都答應買,怕慣壞了娃,不買吧,好面子的家長怕丟人趕緊從了娃,脾氣暴躁的父母直接吼一頓或者打一頓,可是孩子又會重蹈覆轍,根本不長記性。其實,當你反覆糾結買與不買時,你就已經陷入與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到底該怎麼解決這種問題呢?
  • 老公慣娃兒毫無原則和底線,娃兒都被他慣壞了,我都不知咋辦了?
    今天帶兩歲寶寶去商場裡的兒童樂園玩,早上九點就去了,都晚上8點半了娃兒還在玩,午飯晚飯都是在商場裡吃的。我說:走,走了,天都黑了!老公說:他還要耍噠,喊他走怕要哭哦!我說:他哭就讓他哭撒,哭夠了就不哭了,說著我就去抱娃兒跟娃兒說:該回家了,我們走了!
  • 孩子的需求難滿足,堅持4不要,讓孩子知道撒潑哭鬧無用
    之前看一期親子節目,是一個寶媽求助老師和網友該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的事情。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這位寶媽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結果兩個孩子都好像被嬌慣壞了一樣,自己平常都很難帶兩個孩子一起出門。兩個孩子就一起躺在地上不起來,撒潑哭鬧用盡各種辦法,當時商場裡面人很多,大家都在看著母子三人。所以最後寶媽沒辦法只能硬拉著兩個孩子回了家,結果就因為這個事情,母子三人鬧了好幾天的矛盾。這位寶媽苦惱的是為什麼乖巧的孩子變得這樣無理取鬧,為什麼自己每次教訓過後說的話他們都記不住。
  • 從容不迫#陪娃成長~孩子會被慣壞嗎?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孩子會被慣壞嗎? 孩子慣不壞,家長越平和,孩子越聽話。 面對孩子時,請拿出理解與耐心, 學會做「聽話」的家長,傾聽孩子的需求,儘量即時滿足她。
  • 「你一在家,孩子就不聽話」,慣壞孩子這口黑鍋,媽媽還得背多久
    特別當聽到,「你就不會帶孩子,或者得意洋洋地炫耀,跟著我可乖可好了」這種話時,心裡就像堵了一塊石頭!為什麼孩子總是在媽媽面前最瘋最鬧最不聽話?真的是媽媽太寵孩子了? 然後纏著媽媽又是聊天、又是講故事,又是玩鬧…… 一到這個時候,外婆氣就不打一處來,一遍遍地催:「你還讓孩子睡覺嗎?你不在家,孩子9點準時睡覺,不知道多聽話,你一回來孩子就鬧起來沒完。」「全家就你最慣著她!」 「下一次,你要加班等孩子睡著再回來!」
  • 孩子被慣壞!家長再不糾正,老了就等著哭吧!
    她說:「我現在認識到,我當時不應該總是滿足他的要求,可是我當時實在是太累了,我只是不想讓自己發瘋。」當反思起「孩子為什麼被慣壞了」這個問題時,父母總是有各種各樣善意的理由—我們只是想讓孩子高興,想給孩子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我們不想讓孩子哭鬧,想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愛他。父母想開開心心地逛商店、下館子,能省事就省事。
  • 寶寶真會被慣壞嗎?這個不一定,心理學家:這個年齡前越慣越聰明
    ,不知道究竟要不要滿足孩子的欲望,這樣慣著孩子,真的會把孩子慣壞嗎?不滿足孩子,看著又心疼,滿足孩子又怕把孩子慣壞,很多家長都因此而煩惱。寶寶真的會被慣壞嗎?至少2歲前是不會的小劉最近剛當上媽媽,每天照顧寶寶都非常的勞累,但是看著寶寶安睡的面龐,小劉的心裡也是非常的滿足,但是有一點讓小劉非常的煩惱,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寶寶顯得過於嬌氣。
  • 好孩子是管出來的,不是慣出來的,寵溺孩子的六大特徵,你有嗎?
    好孩子是管出來的,不是慣出來的。寵溺孩子的六大特徵,你有嗎? 同學小劉的孩子上小學三年級,有一天我們同學幾個聚會吃飯,小劉的孩子在吃飯時不光用筷子亂攪,而且放下筷子後居然用手抓著吃,那麼大的孩子還用手抓菜,我當時的感覺是這個小孩挺沒有教養的,而接下來的事情更離譜。
  • 孩子有這3種表現,表示已經被慣壞了,不趕快糾正長大等後悔吧
    現在家庭條件好了大部分家庭也都是獨生子,所以一家人都會寵著一個孩子,再寵孩子時家裡的長輩或父母很容易把持不好容易形成溺寵,對孩子變得毫無底線的縱容和呵護。父母對孩子這樣豪無底線的袒護,對孩子無限的溺寵,我真的無法想像出這樣的家長,這樣的家庭會教育出怎樣的孩子。
  • 孩子躺地撒潑,媽媽冷漠觀望,網友:媽媽幹得好
    媽媽帶孩子外出,孩子想要買玩具,媽媽不給買,於是孩子開始上演「撒潑大戲」:孩子躺在地上哭鬧,媽媽冷漠地站在遠處看著,一個不起,一個不扶。網友直呼:「媽媽好幹的好,孩子不能慣!」講真,我的孩子還真的是我從小帶大的,科學育兒,不打不罵不嬌縱,圖片上那場景只出現過一次,很小的時候耍賴要東西,我把她抱起來回家,依舊往下墜,乾脆把她放地上,我自己走掉,孩子屁顛屁顛地爬起來哭著跟在我後面回家了,從那以後最多哼唧兩聲,沒效果就罷了。
  • 愛發脾氣的孩子,才不是被慣壞了
    我好聲好氣地跟他講,媽媽累了,明天去。他不願意,拽著我的衣服往門邊拉。我心裡窩火,就沒再理他。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發脾氣,就是被慣壞了的表現。但其實,孩子發脾氣的背後,隱藏著許多你可能並未察覺的小秘密......
  • 小孩子有這幾方面表現,很可能是被慣壞了,做父母的要注意
    如何判斷一個孩子是不是被家人給寵壞了呢?作為家長,一定要心中有數,畢竟愛孩子是好事,可如果「愛」把握不好度變成了「溺愛」,慣壞了孩子就不好了。②任何事都習慣於依賴大人還有的小孩,他們自己的事情,不管大事小事,都習慣去依賴大人。並且大人幫他們做了很多,他們不僅不感激,甚至還以為那就是大人的義務,他們就必須幫自己做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