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誕生:從結繩記事說起

2021-01-07 禮尚香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周易·繫辭》

在古代,人類有了語言,但還沒有文字之前,誕生了一種有趣的記錄和傳播方式:結繩記事。比如《周易·繫辭》云:「上古結繩而治」。意思市上古之人以結繩記事的方式治理天下,這句話的下半句是:「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也就是在文字名言誕生之前,先民是用結繩記錄當年的發生的事情,以繩的大小記錄當年發生的事情的巨細,而後世人才有了文字,改以契刻文字。

根據《春秋左傳集解》記載「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揚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古人為了要記住一件事,就在繩子上打一個結。以後看到這個結,他就會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記住兩件事,他就打兩個結。記三件事,他就打三個結,如此等等。如果他在繩子上打了很多結,恐怕他想記的事情也就記不住了,所以這個辦法雖簡單但不可靠。考古研究這個時代其主要的使用場景在於民間記錄帳務,比如兩平民若往日發生賒欠的活動,為避免口說無憑,就拿起一條漁網的繩子,記下今日的數據,也就是最早人類開始脫離語言,靠」文化「記事的,即是」結繩記事「。

結繩記事同樣發生世界的其他角落。馬克思後來在他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也講述了印第安人的結繩記事,他們的記事之繩是一種用各色貝珠穿成的繩帶。他記載:「由紫色和白色貝珠的珠繩組成的珠帶上的條條,或由各種色彩的貝珠組成的帶子上的條條,其意義在於一定的珠串與一定的事實相聯繫,從而把各種事件排成系列,並使人準確記憶。這些貝珠條和貝珠帶是易洛魁人唯一的文件,但是需要有經過訓練的解釋者,這些人能夠從貝珠帶上的珠串和圖形中把記在帶子上各種記錄解釋出來。」另外,在古代印加,有一種結繩記事的方式叫 奇普(Quipu或khipu),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它是由許多顏色的繩結編成的。這種結繩記事方法已經失傳,目前還沒有人能夠了解其全部含義。

那麼我們提起遠古結繩記事的目的是什麼呢?在於引發文化探索的思考。

其一,什麼是文化?很多人不禁會說道:文化不就是文字嗎?能識文斷字就是有文化,傳播知識和思想就是文化人。這樣說不為有過,但不全面。文字屬於文化,但不能說文化就是文字,這就像我們說鋼琴是樂器,但樂器不僅限於鋼琴。結繩記事,讓我們認識到:文化的誕生,首先文化時為了解決一個具體的事情而誕生;其次文化從其誕生,到後期的演化,是跟當時生產技術和生產資料分不開的,也就是,只有等到契刻技術的成熟,文字才產生了。

以此類推,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應該包含:數字,文字,語言,歷史,圖像,雕塑等等。總之,凡是可以具有傳播屬性,並對人產生影響的就屬於文化。這裡我們先留下幾個思考點:第一:文化的可傳播特徵是什麼?第二,因文化背後的核心,對人民生產生活有什麼影響;第三,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廣,數據能不能也作為文化的一種?

本文來自《非名》 第一章【童蒙時代】

相關焦點

  • 文字的起源:記事文明的雛形:結繩記事出現的意義
    文字的誕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之一。從我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算起,漢字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象形文字作為表意文字出現之時,人們用不規則的線條或筆畫描摹事物,抽象地勾畫出要表達事物的外形特徵,之後發展為具有表形、表意、表音功能的文字類型,完成了由原始的圖形、符號、記號及其組合向文字的過渡,形成了完整記錄語言的文字體系。
  • 結繩記事——讓生活「打個結」
    ——席慕蓉《結繩記事》最近在讀席慕蓉的一首小詩,讓我內心頗為感觸,原來很多時候大有「結繩記事」的必要。假若今天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你會不會「打個結」,等到將來,淺淺回味?焦慮浮躁的時代,忙碌瑣碎的生活,我們逐漸沉浸在現狀帶來的苦痛之中無法自拔,卻忘了回頭看一看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歡笑與美好的事情。
  • (新知)結繩記事:老帝國的新文字?(組圖)
    遠古時代,在還未有文字時,結繩記事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工具,但它卻不屬於文字系統,這是語言學界的一種共識。  然而,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在對印加文明所遺留的上百個繩束進行分析後,認為結繩記事是印加獨有的文字書寫系統,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了這個研究結果。這一發現已引起眾多領域學者的關注,如果結繩記事也是一種文字形式,那是否意味著要顛覆我們此前對文字體系的認識?
  • 結繩記事:如果穿越到古代,你該如何用「結繩密語」表達日常?
    如果是和朋友約會,也只消一個電話一條微信就搞定了,但如果有機會穿越到「結繩記事」的時代,手中只有繩子,你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日常?關於結繩記事有很多種說法,大多模稜兩可,按照語言文字發展的規律和邏輯推理的方法,小編覺得以下幾種說法比較接近事實,也符合常理,特意推薦給大家,萬一哪天你穿越了,就可以用這些「密語」應應急,不然別人會覺得你很奇怪,是個啞巴,弄不好還會被綁去做研究。要結繩記事,首先要有繩子,繩子最早出現在什麼呢?
  • 解密中國華夏文明開始結繩記事之謎
    從華夏早期結繩記事,有貝殼記事,獸骨記事,佔卜圖形,300餘象形文字,趙公明被尊為趙氏首位得姓始祖,生活在距今7700年前,居住區為中國大興安嶺地區,趙公明系中國最早篆體字的創始人,字體非直線進而彎曲,彎曲字體系中國最早的字體形態,被稱為象形文字。故此,趙公明更被尊為中國語言文字學的奠基人。
  • 漢字考古實踐(1)結繩記事所記的首要之事
    也就是說,認為「帝」是「蒂」的初字,但它如何成為帝王、上帝的意思,就無從說起了。嚴格來說,這幾個字的解釋,都有「望圖生義」的嫌疑。其實這幾個字都與人類發展史上一件眾所皆知的事件有關:結繩記事。也因此可以說,這些字是最原初的幾個漢字之一:在它們成為漢字之前,已經以繩結的方式成為重要的文化「符號」,漢字僅僅是對它們原符號的象形而已。
  • 一年級小學生記事本堪比摩斯密碼,類似人類歷史早期的結繩記事
    近日,天津的姜先生無意間翻開一年級兒子的記事本,仿佛打開了新世界大門。只見記事本裡全是數字加圖案的組合,完全看不懂什麼意思,於是讓兒子講解記事本中的內容,兒子解析起來竟思路清晰、邏輯合理,讓姜先生大為驚奇。網友:兒童專屬摩斯密碼!成人世界無人能解!
  • 道壹專業英語翻譯公司譯員做關於結繩記事中文翻譯英文部分示例
    今天為大家帶來一篇道壹譯員做關於結繩記事中文翻譯英文部分示例文章,道壹翻譯文靜老師個人感悟,歡迎大家一起交流。譯員做關於結繩記事中文翻譯英文部分示例:結繩記事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過重要的啟蒙作用。人類的記事方式在經歷了繩結與甲骨、筆與紙、鉛與火、光與電的碰撞後,小小紅繩早已失去了記事功能,但它卻復活了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Knotting as the way for recording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 手串上小小的結繩居然有那麼多講究?四款結繩寓意大不同!
    手串是文玩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飾品之一,相信大家也發現了,手串款式各式各樣,就連手串用到的結繩都非常漂亮。仔細觀察一下,手串上的結繩也不是千篇一律的,結繩風格不同,寓意也不一樣。結字為絞絲旁,左右結構,絲表示與線絲有關,吉是將兵器安放在兵器架上不用,以減少戰爭,人民沒有危難為吉。
  • 中國歷史上是誰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方法,並發明了象形文字?
    傳說在黃帝時期,有一位史官叫倉頡,他的主要任務是負責把各地發生的大事記錄下來,原來用結繩記事的方法有許多缺點,因此他改用圖畫來記事情,但是天下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他每天忙個不停,也還是記錄不完,而且也只有少少數幾個人能看懂他所畫圖的意思,因此他常常想著要如何改近才好。
  • 從結繩記事到千禧年大獎難題:數學簡史知識合集
    ▌B.C. 82000 — 結繩記事數學之源最初是從結繩記事開始的結繩記事是在文字發明之前, 相對於所處的那個年代, 非常先進的記錄方式, 用來計數或記錄歷史▌A.D. 1582 — 公曆的建立以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為一年▌A.D. 1595 — 新代數學符號的誕生
  • 數學與計算簡史01:從結繩記事到殷墟甲骨文中的10進位計數法
    公元前 約 82000 年: 結繩記事數學之源最初是從結繩記事開始的結繩記事是在文字發明之前, 相對於所處的那個年代, 非常先進的記錄方式, 用來計數或記錄歷史.
  • 從結繩到文字,造字聖人:伏羲、倉頡
    上古時代的人類社會在極其簡單的生活、工作方式中尚未發明文字之前,都是利用結繩的方式來記事。這種方法在非洲、南美洲等眾多地區經過考古評論後得出也都使用過。在使用過程中普遍採用「大事做大結、小事結小結」用繩子做結幫助記憶事情大小。結繩記事是一種記載信息的手段,它和文字的關係不得而知。不過,各地出土的陶器上的一些陶符紋飾,已具有文字的雛形。
  • 漢字是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符號
    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是中國的漢字,漢字不僅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也是辨識度最高的文化元素,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文字貫穿其中,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關於文字的起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結繩記事說,一種是倉頡造字說。
  • 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從結繩計數說起》老師:古人是如何計數
    下面我們一起學習《從結繩計數說起》。問題⑴導入 你知道古人是怎麼計數的嗎?②結繩計數:人們每捕獲到一隻獵物,就在繩子上打一個結,用來統計獵物的數量。結繩計數的方法不僅在遠古時代使用,某些少數民族至今還一直沿用。③刻痕計數:人們用在獸骨或木棒上刻痕跡的方法記錄獵物的數量。每刻一道痕跡代表捕獲了一隻獵物,刻了多少道痕跡就代表捕獲了多少只獵物。
  • 文字起源於古代先民記事方法,詮釋了象形、會意、轉注、假藉手法
    文字起源於古代先民記事方法,詮釋了象形、會意、轉注、假藉手法【原創文章,切勿抄襲,全網監測,違者必究】(本文在《龍觀歷史》編號:1--25,文化奇葩--原始社會--華夏五千年)這些圖畫和結繩一樣,都成為我們華夏文字的起源,本期老龍想要和朋友們說一說的是,除了倉頡造字的傳說外,文字資源於古代先民的記事方法。我們今天的標題是《文字起源於古代先民畫圖記事,詮釋了象形、會意、轉注、假藉手法》,下面就請大家隨著老龍一起看一看先民們是如何記事的哈!
  • 上海諾德安達學校課外活動豐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近期,上海諾德安達學校就圍繞 「文化認同、家國情懷、明辨思維」 三個主題開展了別開生面的中國文化周活動,通過趣味講解、手工體驗和團體競賽等形式,帶領同學們進入 「漢字的世界」 ,感知中華文明的精華和智慧,同時拓展視野,將目光看向更遙遠的世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