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周易·繫辭》
在古代,人類有了語言,但還沒有文字之前,誕生了一種有趣的記錄和傳播方式:結繩記事。比如《周易·繫辭》云:「上古結繩而治」。意思市上古之人以結繩記事的方式治理天下,這句話的下半句是:「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也就是在文字名言誕生之前,先民是用結繩記錄當年的發生的事情,以繩的大小記錄當年發生的事情的巨細,而後世人才有了文字,改以契刻文字。
根據《春秋左傳集解》記載「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揚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古人為了要記住一件事,就在繩子上打一個結。以後看到這個結,他就會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記住兩件事,他就打兩個結。記三件事,他就打三個結,如此等等。如果他在繩子上打了很多結,恐怕他想記的事情也就記不住了,所以這個辦法雖簡單但不可靠。考古研究這個時代其主要的使用場景在於民間記錄帳務,比如兩平民若往日發生賒欠的活動,為避免口說無憑,就拿起一條漁網的繩子,記下今日的數據,也就是最早人類開始脫離語言,靠」文化「記事的,即是」結繩記事「。
結繩記事同樣發生世界的其他角落。馬克思後來在他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也講述了印第安人的結繩記事,他們的記事之繩是一種用各色貝珠穿成的繩帶。他記載:「由紫色和白色貝珠的珠繩組成的珠帶上的條條,或由各種色彩的貝珠組成的帶子上的條條,其意義在於一定的珠串與一定的事實相聯繫,從而把各種事件排成系列,並使人準確記憶。這些貝珠條和貝珠帶是易洛魁人唯一的文件,但是需要有經過訓練的解釋者,這些人能夠從貝珠帶上的珠串和圖形中把記在帶子上各種記錄解釋出來。」另外,在古代印加,有一種結繩記事的方式叫 奇普(Quipu或khipu),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它是由許多顏色的繩結編成的。這種結繩記事方法已經失傳,目前還沒有人能夠了解其全部含義。
那麼我們提起遠古結繩記事的目的是什麼呢?在於引發文化探索的思考。
其一,什麼是文化?很多人不禁會說道:文化不就是文字嗎?能識文斷字就是有文化,傳播知識和思想就是文化人。這樣說不為有過,但不全面。文字屬於文化,但不能說文化就是文字,這就像我們說鋼琴是樂器,但樂器不僅限於鋼琴。結繩記事,讓我們認識到:文化的誕生,首先文化時為了解決一個具體的事情而誕生;其次文化從其誕生,到後期的演化,是跟當時生產技術和生產資料分不開的,也就是,只有等到契刻技術的成熟,文字才產生了。
以此類推,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應該包含:數字,文字,語言,歷史,圖像,雕塑等等。總之,凡是可以具有傳播屬性,並對人產生影響的就屬於文化。這裡我們先留下幾個思考點:第一:文化的可傳播特徵是什麼?第二,因文化背後的核心,對人民生產生活有什麼影響;第三,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廣,數據能不能也作為文化的一種?
本文來自《非名》 第一章【童蒙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