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在黃帝時期,有一位史官叫倉頡,他的主要任務是負責把各地發生的大事記錄下來,原來用結繩記事的方法有許多缺點,因此他改用圖畫來記事情,但是天下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他每天忙個不停,也還是記錄不完,而且也只有少少數幾個人能看懂他所畫圖的意思,因此他常常想著要如何改近才好。
倉頡圖
有一天,在河邊看見了烏龜的背上有著許多六角形圖案,又有著一條條的花紋,他覺得這些線條有的像山脈一樣,有的像水流一樣,於是他高興地大叫:「我明白了,讓每一件東西事物都有一個固定的畫法,再教給大家學習認識,這樣一來,不是子子孫孫都能懂得別人所記的記錄了嗎?
龜背圖
而且前人的智慧與經驗不是可以傳承下法了嗎?」就因為這樣,倉頡每天都非常注意四周的景物。據傳倉頡有四雙眼睛,比別人能看得更清楚,因此他創造了許多的字。
古象形文字圖
他又想到把幾個圖案結合起來,就可以表達更加複雜的事物了。由於這種象形文字並不難學,所以會的人也越來越 多,隨著後人的使用和改良,漸漸地就演變成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