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朋友跟我「吐槽」:鄰居家的小女孩和自己女兒都是3歲多,朋友到鄰居家做客,小姑娘禮貌懂事,說話也很利索,特別討人喜歡。
自己女兒倒好,前幾天家裡來了客人。孩子很喜歡客人,就在客人懷裡上躥下跳,跟養了只猴子似的。太沒教養,太野了,養個女孩子和男孩兒一樣!
聽了朋友的苦惱,我很理解。我小時也「野」過,經常和一群孩子爬樹摘果子,多高的坎都敢跳;最喜歡下了暴雨後去河裡玩,鞋子都被水衝走過;
去滑鐵欄杆,多長的欄杆都敢滑;小河裡摸魚、抓螃蟹;在懸崖壁上扒野地瓜;腳趾甲都踢飛過;玩火玩得腳被燒傷......
長大後真的不敢想那些場景,只能說命硬吧!磕磕絆絆就這麼挺過來了。
那時候經常玩得忘了時間,反正每次回去都是一頓臭罵,「一個姑娘家,像男孩子那麼「野」幹嘛?」
我從小就是這麼「另類地」長大著,這些年也有過關於男孩女孩區別養育的思考和懷疑。男孩女孩不一樣,父母的養育方式上需要區別對待嗎?
答:我依舊認為不需要區別對待。
我們知道男孩女孩生理結構不同,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有多種,有的是先天形成的,有的是後天造成的。
從差異的角度來說,別說男女差異,每個孩子都有差異,喜歡的東西和興趣點都有可能不一樣。
但他們的精神渴求是一樣的:渴望被看見、渴望被回應、渴望獨立、渴望自由、愛與被愛。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本來的狀態,不給孩子灌輸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
總結下來就是:承認差異,目標一致。
很多家長覺得女孩子要矜持,其實潛意識就是在給女孩子傳遞一種訊息:表達自己的欲求是一種恥辱。
同時也是變相鼓勵男性,在女性拒絕你的時候,覺得女性是因為不好意思、害羞,讓自己再堅持一下。
「從來紈絝少偉男」,說的是:過多的物質想享受會讓男孩子產生攀比的心理,過多的物質給予不利於男孩子堅強的品質和男子漢的擔當。
「從來富貴多淑女」,說的是:女孩子什麼「好東西」都見過了,就相當於「脫敏治療」,長大之後不會被繁華和虛榮所迷惑。
窮養男孩可以避免孩子奢侈、浪費、不懂感恩;富養女孩可以培養女孩見多識廣、獨立、有主見。
但是,我想說,男孩子就不需要見多識廣、有主見嗎?女孩子就可以奢侈、浪費、不懂感恩嗎?很顯然不是這樣的。
不管是男孩女孩,都不是物質的給予是否充足;而是精神上的富足,都應該培養孩子獨立、自信、自理、智慧的品質。
老一輩教育男孩子經常這樣說:「像你這樣一天懶散,長大之後怎麼養老婆」,而事實上「我養你」「我對你負責」是父母對孩子、主人與寵物之間的關係。
朋友曾經對我說:「現在養個女朋友太難了,養不起。」其實一個獨立的女孩子,好手好腳的,為什麼要男孩子來養呢?
她完全可以自己養活自己啊,為什麼要寄生在別人身上?對於成年人來說,更多的是自己對自己負責,各自經濟獨立又互相合作。
結婚前能各自好好生活;結婚有小孩後也應該是兩個人協作分工,共同去平衡家庭和事業。
可以一方拿出更多時間在工作上,一方拿出更多的時間在家庭上。當然,從家庭地位、精神上來說雙方是平等的,夫妻關係沒有誰養誰。
男女的「性徵」有差異,指的是男女的生理特徵。
隨著腦科學的發展,科學家也發現了男孩、女孩大腦結構上的差異。
比如:
大腦重量不同——男孩的大腦約1300-1450克,女孩的大腦1200-1300克。雖然有差異,但差異很小,可以忽略不計。
大腦中的海馬體構造不同——男孩女孩記憶模式不同,對於沒有明顯序列關係的記憶,男孩比女孩弱;這就是很多女孩子背書能力強的原因;
男孩子胼胝體的體積比女孩小——駢體可以聯通兩個大腦半球進行更多的交叉信息處理,同時同質量的完成多項工作。很多男孩子在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出現別人叫「聽不見」的情況。
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的時間男孩比女孩晚——前額葉皮層管理和控制情緒,因此男孩子更容易出現衝動情緒。
思維發展上,男孩子喜歡一邊擺弄一邊探索東西,男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能力比女孩子強。因此,男孩子數理化比較好。
而女孩子直接印象比較鮮明、生動,心理感受能力比較好,因此女孩子多喜歡語文、歷史、生物等學科。
男孩女孩生下來是「一張白紙」,可能底色不同,但最終會變成怎樣的畫卷,都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不要用一些刻板的印象阻礙了孩子多元化的發展。
如:女孩子就應該「柔弱」,男孩子就應該「有領導力」;女孩子就應該玩「洋娃娃」,男孩子就應該玩「小汽車」;女孩子就該學芭蕾,男孩子就該學踢足球;
其實女孩子可以有領導力,女孩子可以玩小汽車,女孩子也可以足球呀!
同樣,男孩子不僅僅局限於擺弄機械的「技術宅」,他能和人愉快友好的溝通,也能很好的在團隊中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對孩子更希望的是,他或她能成為想成為的那樣一個人,而不是那樣一個男人或女人。
-END-
文章實屬原創,謝謝關注!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