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主劉備的智慧頭腦——軍師。諸葛亮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及散文家。諸葛亮一生輔佐過兩位帝王——劉備和劉禪,而他的一生,最終也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燙下句點。
在古時候,絕大多數男兒的一生多為權勢而活,也曾為以後能謀個好出路而暫時屈於人下,可回溯諸葛亮的一生,你會發現:他這一生所得,皆他所願、所喜,從不曾將就。
1.對婚姻的不將就
鄉裡有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說這諸葛亮啊,挑媳婦挑來挑去,最後居然選擇娶一個醜女為妻!可諸葛亮不這樣想,他心目中理想的伴侶,當有一定的才情,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位能與他進行心靈交流的賢德之妻。
「醜妻」黃月英嫁與諸葛亮後,親力親為地將裡裡外外的粗活與瑣事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就連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孟公威等人也時常受到她的照顧,對她的態度也從最開始的卑視轉變為重視,由此可見,黃月英滿足了「賢德」這一條件。
黃月英不僅能將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也能在花前月下與諸葛亮吟詩作對,當真是一點都沒埋沒她的才情。
彼時的諸葛亮清風朗月,不知吸引了多少少女的目光,他卻能不受世俗鄙夷的目光堅持娶黃月英為妻,不屈於流言蜚語的煽動決心不再另娶他人,這便是諸葛亮對他的婚姻的不將就。
2.對才華的不將就
諸葛亮時常把自己比喻成管仲和樂毅,意在說明自己同時兼備管仲的治國之才和樂毅的用兵之道。按理說諸葛亮自知其才華之高,為何不早早出來施展抱負幹出一番大事業,反而在隆中一待就是12年呢?
當時諸葛亮的叔叔的老相識劉表割據一方,按理說諸葛亮投奔他再好不過,可諸葛亮何等人,他目光毒辣,一眼便知劉表不是他的「意中人」,因為劉表不具備雄才大略,在此等人手下行事一定得不到他真正的賞識,必將因他的目光短淺而累及自己的鴻鵠之志。
那為何也不選當時屢次發布求賢令的曹操呢?因為當時曹操手下已有眾多謀略方面的傑出人才,如若諸葛亮再加入其陣營,這施展才華的空間不夠啊!
就這樣,他為了不委屈自己的才華,讓其能被真正賞識且有足夠施展的空間,在隆中靜候了十二個春秋,終於等來了他的「意中人」——劉備,「三顧茅廬」的佳話就此傳開。十二載漫長歲月的等待,是諸葛亮對他的才華得不將就。
3.對信仰的不將就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如是寫道:
這句話諸葛亮便暗示了輔佐劉備興復漢室將是他一生的信仰。
223年2月,劉備病重,召回諸葛亮並對他說:「我相信以你的才能一定可以使國家安定、成就霸業。我的兒子還小,你先看看他是否有治國之才,倘若有,你便盡心輔佐他,如果沒有,你可以奪了他的帝王之位。」而當時諸葛亮的回答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願竭盡所有力量報效忠貞之節氣直到死亡——這是他對劉備做出的承諾,也是他對自己所述的一生信仰。
而後的歲月裡,諸葛亮南徵北伐,為了興復漢室殫精竭慮,更是在第一次北伐前寫下了千古篇章——《出師表》,字字珠璣,誠懇動人,可惜劉禪依舊毫無治國之才可言。234年8月,諸葛亮患疾病重,於軍中逝世,享年54歲。
從諸葛亮決心追隨劉備的那一刻起,輔助劉備及他子孫興復漢室便是他一生的信仰,為了這個信仰,他從不曾覬覦帝位,哪怕深知劉禪是「扶不起的阿鬥」,哪怕眾人皆勸他取代劉禪的帝王之位,他也不曾懈怠忠於帝王。諸葛亮用他一生的忠貞之節氣詮釋了他對自己信仰的不將就。
諸葛亮終將會被歷史銘記,只是每當憶起諸葛亮時,都不禁為他「出師未捷身先死」而感到遺憾和惋惜,希望再憶諸葛亮時,我們會記得他一生都不曾將就過,也祝願每一位讀者一生喜你所喜、愛你所愛,不將就,也無需將就。
#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