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中華民族音樂愛好者的盛會,長三角民族樂團展演活動本周末在上海隆重登場。92支來自中國、及馬來西亞、日本等地的樂團,共計4500餘人次參演。15年來,這一活動以民族音樂教育交流為載體,不僅推動了民樂在滬上2000多所學校紮根,還搶救了不少瀕臨失傳的民族樂種。本次展演中,觀眾們就能見識到浦江亂彈、城隍道樂等頗為小眾的民樂演奏。
說起「亂彈琴」,大家都熟悉,但殊不知,民樂裡還真有種叫做"亂彈"的樂種。它起源於南宋末年,以笛子、嗩吶等吹奏樂器為主,弦樂為輔,曲調既華麗流暢,又不失激昂、高亢,別具一番魅力。
而由上海城隍廟道樂團帶來的道樂紫氣東來,不僅體現出江南絲竹音樂的抒情優美,也昭示出宗教音樂的神聖典雅、莊嚴肅穆。據介紹,15年來,通過長三角民族樂團展演這個平臺,發掘和搶救了一批瀕臨失傳的民族樂種,也將很多小眾的民樂帶入了公眾的視野。
上海民族音樂教育家王永德介紹,類似浙江的浦江亂彈,還有福建的文枕琴,上海的城隍廟的道樂等等,類似這樣的挖掘了很多,這種地方特色十分濃厚,風格相當強烈的樂種都來參與,這是一個很大的收穫。
當然,來參演的樂團主要來自學校。在持續推動下,上海誕生了一支支高水平的青少年民樂團,使得民樂在滬上2000多所學校紮下了根,也讓很多孩子從小就愛上了民樂。上海學生藝術團民樂二團團員唐之駿表示:「從幼兒園起就學習揚琴,每當演出的時候,特別在國外交流的時候,就會覺得這是我們民族自己的東西,會有一種就是很自發的一種民族的自豪感。」畢業十多年的承雙宇也再次回到了這個舞臺,他說:「一批一批像我一樣的學生演奏者畢業離開樂團,但是我也同時看到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在成長起來,加入到這個樂團,我會覺得說真的是有一種在傳承的一個感覺,尤其是我們當年演奏的一些曲目,現在依然在演奏,那時候大家無比喜愛的樂曲,現在大家也一樣喜愛。」
目前,上海正在構建大、中、小學銜接的藝術教育一條龍體系,並探索實踐長三角美育教育一體化發展,民樂還將更好地發揮以美育人的作用,也將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上海市教委體衛藝科處調研員蔣萍芳表示:「民樂傳承著中華的優秀文化,這是個最好的抓手,孩子們通過從小接觸民樂樂器,民族樂曲,他們對自己的祖國自己的家鄉,會更多一份熱愛。在民樂聯盟的機制當中,我們今後還會注重在高校的普及。」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周雲 編輯:劉喻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