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有這麼一所學校,以一種「非結構化」的學習方法為基礎的,沒有老師站在房間前面講課,沒有提供標準化的課程。學校允許學生做他們真正感興趣的項目,學生應該有追尋夢想的自由。在學生的眼中,這樣的學校教育才是真正的個性化教育。但是顯然,這只是片面的想法。個性化的教育在注重學生自主性的同時也需要結構化教學。
自主性和結構之間找到適度的平衡,是創造性學習環境形成的關鍵。對學校來說是這樣,對班級、家庭、圖書館、博物館等其他場所也是一樣。人們常常把自主和結構對立起來,認為營造學習環境只能二選其一。但事實上,所有學習環境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和結構,難點在於如何找到適當的搭配方式和合理的結構形式。
很多家長老師難以理解自主和結構之間的平衡關係。當他們聽到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時,他們認為就是讓孩子自己去做任何事情。他們會讓孩子自己選擇輔導班,並問他們到底喜不喜歡,喜歡就讓他們上,不喜歡就不讓他們上。但是等孩子長大,我們會發現,孩子當時選擇的很多興趣後來都放棄了。這就是由於在讓他們選擇興趣時,沒有考慮到後續結構性發展!
凱倫·布倫南對這個問題做過一些很有思想的研究,在現在非常注重自主創意教育的STEMA課程方面,她探討了結構與自主之間的關係。布倫南研究了年輕人在兩種不同的環境中使用 少兒編程Scratch的方式,一種是在家裡通過在線社區的方式,另一種是在學校教室中使用。她指出,人們常常把這兩種情境對立起來。在線社區通常被視為一個能讓年輕人擁有很多自主權、但沒有太多結構的環境他們可以自行決定要做什麼類型的 Scrtach項目,以及如何製作;另一方面,學校的教室通常被看作結構化十足的地方,但對學生來說沒有太多的自主權布倫南在研究中發現,結構太多和太少都存在問題。如果結構太多,年輕人就無法從事他們想從事的事情;而如果結構太少,很多人就無法想出點子,或不能貫徹實現自己的想法。布倫南反對那種結構和自主相互對立的觀點。她主張「兩者結合」,提出要在學習環境中採用「能夠增強學習者自主性的結構。」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很多學校或是機構正在創建一系列基於知識或興趣的「微課程」。比如在很多少兒編程scratch平臺有很多自主學習的微課,每個微課程都是一個簡化版的 Scratch,搭配經過精心挑選的少量編程模塊和圖形資源,以支持特定類型的項目。例如,有的微課程就是為製作嘻哈舞蹈動畫而精心調整的,有一個微課程則是為製作互動足球遊戲而設計的,等等。每個微課程都有限制,使新手更容易入門,但也仍然保有足夠的開放性,讓孩子們可以創造性地表達自己。而且重要的是,孩子們可以將他們的微課程項目導入到完整的 Scratch環境中,方便他們在準備好時,可以開始做更複雜多樣的項目。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提供結構以支持和簡化新手體驗,同時仍然能讓新用戶追隨自己的興趣,創造性地表達自己。
有興趣的孩子可以去一些國內的少兒編程平臺如卡搭、扣叮去體驗一下這些有趣好玩的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