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再傷害抑鬱症群體了

2020-09-05 李嘉陽心理講師

01

從何時起,我們不敢再自由發表言論?

前一陣有個熱搜:「網抑雲」。



熱搜下面的網友畫風都是這樣的:「人均抑鬱症」、「生吃了人,我很抱歉」「12點了,網抑雲時間到」還有網友製作了各種表情包。




網易雲音樂的一大特點就是聽眾喜歡在「雲村」評論區分享自己的故事,這裡是屬於很多人的心靈「樹洞」,他們可以在這裡寫下那些不好向身邊人訴說的感受和故事,得到很多陌生人的傾聽、共鳴與支持。

「抑鬱症是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搬」

但是,當有人發現賣慘+抑鬱/疾病+複製黏貼/編造=高贊高評論,評論區的畫風就開始變得詭異。




這些抑鬱言論讓人無法分清真假,有人同情也有人反感。還有很多莫名的言論令人不知作何反應。





然後就有了「網抑雲」這個梗,來嘲諷那些無病呻吟,為了博關注故意編造的矯情言論,但是傷感言論虛實難探,逐漸演變成對任何疼痛文字都定點爆破,一網打盡。

隨著熱搜的帶動,「網抑雲」又開啟全民娛樂,鋪天蓋地的都是: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城南花已開」

「好想愛這個世界啊」

……

這些經典「梗」被拿來玩出了各種花樣:



當網友們用來來調侃逗趣的時候,他們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些文字背後的故事,也沒有意識到以取笑「抑鬱症」為樂對這個群體造成怎樣的社會壓力和痛苦,這只是一場網民們證明自己5G衝浪趕在潮流前線的無知狂歡。

勿把真摯當笑柄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出自日本詩人寺內壽太郎的作品《遺書》,原句是「生而在世,我很抱歉」,用來表示自己的存在給這個世界帶來麻煩,自己失去了做人的資格。被太宰治在小說《二十世紀旗手》中用作副標題,後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成為了經典臺詞。



「城南花已開」是一位少年的網易雲音樂帳號名,他得了骨癌晚期,大概只有半年的時間,但是從他的動態中可以看出,他在與病魔頑強的抗爭,對生活仍然充滿了感恩與希望。

他曾私信一位他很喜歡音樂人:三畝地,希望他能用他的ID「城南花已開」寫首曲子。

音樂人三畝地於2017年3月終於完成了《城南花已開》這首歌,希望他能聽到,一切都好!

可惜的是,少年的動態自17年10月後再也沒有更新。

他曾說:城南花已開,一切都會好的!

4月城南花開,等到的卻是家人代為發布的動態——「逝者安息」。

城南已於2018年2月25日離開了我們。



《好想愛這個世界啊》

這是一首為抑鬱症群體創作的歌曲,倡導關注身邊人的情緒問題,希望大眾理解和關愛抑鬱症群體,感知人心的溫度,用微笑驅散陰霾,用善意與愛為這個世界增添一抹色彩。

所以,當網友們在用這些語句狂歡嬉笑的時候,如果稍微去了解一下背景故事,還笑得出來嗎?

「網絡法規」讓我們將自己保護起來

當小和看完這些,特別難受,隨著這些梗的傳播,小和看到網友們開始對任何傷感與負面情緒的文字進行「無差別攻擊」,嘲笑、調侃、玩梗抖機靈,你說一句心情不好,就有人說你「老網抑雲了」。

網友們甚至對抑鬱症超話也發起了進攻,認為這個超話應該是積極向上、互相鼓勵的,不應該這麼「喪」。

我們,變得越來越不敢說話了,我們,變得只能說正面的、積極的好話了。

朋友圈從每天三條變成三天可見,到最後也沒有發和看的習慣了,你發現你的那些情緒,其實無人在意。微博發個評論一定要加個括號(無意冒犯,沒有說他不好的意思)保命,到最後不敢隨意發表任何看法。

不知從何時起,網絡環境好像就形成了一個「規則」或者「標準」,哪些話能說哪些話不能說,都會有人像巡邏警察一樣來監督你批判你。有時也會莫名的遭受網絡暴力。

但,我們的情緒,需要一個出口,每一個情緒都是真實的,應該正常表達。做不到感同身受,但請包容一點,接納這個群體和這些情緒的存在。

02

請給抑鬱症患者多一些關愛與尊重

「網抑雲」取自抑鬱症的「抑」,特別是對於抑鬱症患者,這種梗一點也不好笑,還會給他們帶來深深地傷害。請不要將他們的痛苦作為你的談資。



有人說「真正的抑鬱症患者是不會說出來的」,這種對於抑鬱症的誤解直接關上了抑鬱患者向外界求助和傾訴的窗戶。



抑鬱症患者是想要訴說他們的情緒、他們的感受的,但是外界的不理解和異樣的眼光會讓他們越來越害怕與封閉自己,不願向他人求助,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

抑鬱症最難治和最可怕的地方,源於不了解

當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時,得到的回應通常是矯情、想太多了、你就是沒想開、你要學會調節情緒。這樣的回應無疑是對他們沒有任何幫助的。在這裡要說明一下抑鬱情緒(很多人都有)和抑鬱症(存在生理性病因)是兩個概念。

抑鬱症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人們往往誤解了抑鬱的形成,只是簡單的認為心理承受能力低,其實很多抑鬱症患者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得病,他們不知道自己哪裡出了問題,十分痛苦。關於抑鬱症的發病原理有很多研究,背後的原理相當複雜,通常是各種因素綜合而形成。

生理上:

  •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過度活動的生理異常是被最廣泛證實的(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 大腦突觸間隙神經遞質5-羥色胺(5-HT),也就是血清素分泌減少和去甲腎上腺素(NE)的濃度下降有關(Rubin, Phillips, McCracken, & Sadow, 1996)。
  • 心理學博士徐華春發現,抑鬱易感群體的大腦左前額神經活動性的相對不足,腦電水平上表現出對目標的察覺與確認困難。
  • Flint、Kendler合作團隊對幾千個抑鬱症患者DNA樣本分析比較,在10號染色體上發現兩個抑鬱症相關突變部位。

心理上:

重大生活變故、心理創傷等,被證明與重度抑鬱症顯著相關(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而其他生活中的壓力生活事件,比如高水平的工作壓力(high job strain)、工作中的不安全感(job insecurity)等,也被證實會促使抑鬱症的發生(Wang et al., 2012)。

心理創傷、不良文化、不良家庭社會關係,產生大量不良的情緒,推動抑鬱症的發展。

易感程度較重的個體,只需較小的壓力刺激,或是無需任何壓力刺激,即可直接發展成抑鬱症。現實當中一部分抑鬱群體就是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出現症狀。

易感程度較輕的個體,在消極情緒和不良認知的推動下,抑鬱狀態僅處於初始化的狀態。惡劣、封閉、疲累的學業和工作、社會力量支持的缺失,這兩個條件在抑鬱症的發展形成上起到催化作用。



抑鬱症的常見症狀為: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認知功能損害、軀體症狀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約有超過3億人受到抑鬱症的困擾。抑鬱症的致死率僅次於癌症。

目前我國抑鬱症患者數量已達3000萬之多,每年,中國都有20萬人因為抑鬱症自殺,它是導致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常年穩居世界第一的首要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曾預估:到2020年左右,抑鬱症將會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

在2016年的官方統計的數據報表中曾顯示我國有超過1億的抑鬱症患者,也就是說:平均每13個人裡,就有一個是抑鬱症患者,更多的是在抑鬱症邊緣徘徊的需要療愈的人群。還真是「人均抑鬱症」了。

這麼龐大的數字非常嚇人,我們應當多多關注身邊人的心理健康,當有人願意向你訴說那些負面情緒的時候,多多傾聽,多多陪伴。

他們不是弱者,他們只是病了

不要用「誰都這樣」「別人比你更慘,你算什麼」「別想那麼多啦睡一覺就好了」來搪塞。而是要用「可以跟我說說嗎?」「你不是一個人,我陪著你」來鼓勵他們。並在必要的時候及時求助醫生

抑鬱症患者,不是大眾眼裡的弱者,抑鬱症也不是什麼「溫柔」的只傷害自己的病。請不要只做一個旁觀者,認為只要他們自己想通了,就走出來了。他們需要周圍親朋的理解與支持,也需要社會的關愛。



他們通常不明白自己為何會這樣,他們也需要外界的幫助。如果你身邊有人跟你分享自己的情況,千萬不要當成開玩笑和玩梗,他們是真實的需要你的幫助。哪怕你不懂該如何做,傾聽與陪伴就是最好的治癒,並向醫生求助,記住,這不是對患者人格的否定,他們只是病了,這不是他們的錯。越早發現越早就醫就越有希望。

抑鬱症是可以治療的,可怕的是我們對它的不良認知導致患者得不到好的環境和治療。

目前有4個有效的心理療法被證明效果顯著:

1、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2、精神動力療法(Psychodynamic Therapy)

3、人際交往療法(Interpersonal therapy)

4、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所以不要害怕,也不要把抑鬱症患者看做另類,病了,去看看醫生,積極的信心和家庭、社會的支持能夠順利幫助患者恢復健康,一切都會好的。

現在,因為一個「網抑雲」的梗造成全網「負面情緒狙擊」,人們再也不敢隨心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壓抑,痛苦,一旦發出去,就可能受到攻擊與傷害。人人標榜自己「抑鬱症」來獲取關注,這樣的風氣對於原本在網絡上得到傾訴渠道的抑鬱症患者非常不利。他們會感受到來自社會對他們的深深惡意,他們該有多無助。

希望每一個網民在「全民娛樂」「娛樂至上」的年代,仍然能夠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清醒的頭腦,包容的心。



文 | 嚕嚕

編 | 嚕嚕


相關焦點

  • 「網抑雲」被全民娛樂背後的抑鬱症群體
    做不到感同身受,但請包容一點,接納這個群體和這些情緒的存在。01 請給抑鬱症患者多一些關愛與尊重「網抑雲」取自抑鬱症的「抑」,特別是對於抑鬱症患者,這種梗一點也不好笑,還會給他們帶來深深地傷害。請不要將他們的痛苦作為你的談資。
  • 可以不理解,但請別傷害(致正在受傷害的抑鬱症患者)
    將近一年沒有見他但是網絡暴力卻依然存在口舌之利傷害了她的人格使她厭倦人間女性最悲哀的不是衰老,而是分別據現在數據統計,全球有大約11%的人患抑鬱症,全球大概有3.4億人患抑鬱症。專家指出:抑鬱症有望在2020年以後成為繼心臟病之後人類的第二大疾病。
  • 請不要再去責怪那些得了抑鬱症的九零後
    所以在這些人眼中現在的很多得了抑鬱症乃至去自殺的青年學子都是臭嬌氣,是無病呻吟,是閒的…… 首先自殺是走的太極端,可對於一個從小沒有受過挨餓的苦,從出生得出發點就已經不再是吃飽飯就行的這代人來說,看清世界的潮流後再去接受著沒錢不行,房價那麼高,工資那麼少,競爭那麼大,還要頂著別人口中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的情況去面對貧富差距如此大而且已經發展飽和的社會,讓大多數九零後抑鬱的,早就不是吃不吃的飽飯的問題了
  • 得抑鬱症的小孩就是太矯情?家長需警惕,別再做傷害孩子的元兇
    這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是我國對公眾進行抑鬱症研究和治療的一劑強心針。抑鬱症作為一個嚴重且受眾面積廣大的心理疾病,伴隨著生活壓力大、原生家庭問題等原因傷害了無數的人,民眾對抑鬱症的不斷重視會使情況越來越樂觀。
  • 抑鬱症≠軟弱,請給他們多一點關愛
    有些人可能笑著卻想自殺近日,國家衛健委明確抑鬱症防治4類重點人群,指出將抑鬱症篩查納入高中及高校學生體檢。世衛組織估算,全球共約3.5億名抑鬱症患者;作為一種常見病,抑鬱症已成人類第二大「殺手」。約有20%的青少年在成年之前會患有抑鬱症,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擔憂的數字。
  • 請不要消費抑鬱症
    ,然後說自己不忘初心、堅強抵抗抑鬱症。,只要你演技到位,誰都可以抑鬱症今天哭一下,明天好一點,後天再哭的嚴重點,發一些傷春悲秋的朋友圈或者拿著一些不知道哪個網站上的自測報告來轉發給身邊人就可以了。,抑鬱症這個詞被徹底的汙名化了。
  • 林奕含說抑鬱症豈只是抑鬱,不要誤解得抑鬱症的人,誤解就是傷害
    毫不了解抑鬱症,想當然一昧讓得了抑鬱症的人想開點、開心點,不假思索的讓抑鬱的人找個愛人陪伴他們,一廂情願的以為愛侶們一起做些浪漫的小事就可以讓抑鬱症患者走出並不稀奇的困境,作壁上觀的指責得抑鬱症的人太脆弱、太矯情,這些無知的想法都是對抑鬱症的誤解,也是對罹患抑鬱症的人的一種巨大傷害。
  • 教育孩子的態度折射出你婚姻的幸福程度,網友:不愛也請不要傷害
    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錯誤的表達方式對小孩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在中國青少年抑鬱症群體中,百分之八十是來自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而教育小孩的狀態中,也能折射出這段婚姻是否幸福。婚姻的不幸福給小孩帶來的傷害,遠比離異給小孩帶來的傷害要大的多
  • 抑鬱症患者是脆弱的群體嗎?
    抑鬱症患者會被人理解為是意志相對薄弱,內心不夠強大,甚至是矯情的群體,其實,每個人都有患抑鬱症的可能,有句話叫鬱結難解,抑鬱症的產生和形成,就在這個「結」,如若心結可解,往事隨風,雲淡風輕,如若不解,則鬱鬱寡歡,時間長了,身體氣血淤阻,危害身心,重者抱恨終身。
  • 請給抑鬱症患者留下一個「綠色通道」
    但同樣,從上述聊天記錄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當事人也很有可能存在假借抑鬱之名博取他人關心的行為: (1)主動告知他人自身的消極情況 (2)父母對其情緒變化持冷漠態度 (3)在沒有就診的情況下擅自購買自服用舍曲林(舍曲林屬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
  • 抑鬱症正在學生群體高發
    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球共有約3.5億名抑鬱症患者,抑鬱症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在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到2.1%,學生群體呈高發態勢。但是,目前無論醫學還是社會對抑鬱症這一「被隱藏的疾病」認知仍不足,導致不少人「發現即是重症」。築牢完善多級抑鬱症防控體系迫在眉睫。
  • 令人「觸目驚心」的產後抑鬱症,不要再忽視了
    產後抑鬱症是指產婦在產褥期間出現抑鬱症狀,是產褥期精神症候群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屬於抑鬱症中比較重的一種病症。我國有關產後抑鬱症發病率的報導為37.14%。妊娠和分娩使婦女經歷了一系列複雜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分娩後由於激素水平波動、社會角色改變以及身體的變化等,有的產婦表現為心情壓抑、情感淡漠、與人溝通困難、睡眠障礙、精神緊張、無端恐懼,嚴重者還會出現絕望、離家出走、自殺或發生傷害孩子的行為。
  • 抑鬱症患者:媽媽,求你!請不要再往我傷口撒鹽,行嗎?網友怒了
    請你不要再往我傷口上撒鹽,行嗎?」這是一個抑鬱患者小靜對媽媽說的話。小靜成長在單身家庭中,父母離婚。父母早年感情不和,經常大吵大鬧。了解抑鬱症的發病原因,是不是也有家庭環境的原因,是不是有自身的原因。前面粗略地說到了,那麼就請家屬們不要在心裡抱怨、埋怨這個世界不公了,應該把時間精力花在學習上,花在去了解抑鬱症這個精神疾病如何治療上。2, 家屬的情緒是抑鬱症的穩定劑,有些家屬聽說是抑鬱症,再加上一時間得不到好轉,自己先慌了,自己開始焦慮煩躁,擔心害怕。害怕是不治之症。
  • 如果你想安慰抑鬱症患者,請不要對他們說這些話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其實抑鬱症離我們很近,甚至就在我們身邊。抑鬱症有輕也有重,有時很難讓人察覺。難過、自責、恐慌等多種負面情緒交織在一起,隨時都可能在下一秒爆發。也有人想安慰正在經歷痛苦的患者,但殊不知,這有可能就是壓倒抑鬱症患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 別讓悲劇發生,請重視產後抑鬱症!
    我們希望大家抽兩分鐘時間 看完這篇文章 一起關心寶媽們 請重視產後抑鬱症 如果您產後出現情緒低落、悲傷、愛哭泣; 如果您產後感到興趣減退、精力減退; 如果您產後出現情緒不穩、易激怒、煩躁; 如果您產後出現眠差、食慾減退; 如果您甚至產生了自殺、傷害自己或傷害嬰兒的想法
  • 「你們不要逼我學習了,我有抑鬱症」:你的抑鬱症全是藉口
    考試考得不好,被老師訓斥,她說:『希望老師不要再罵我了,她難道不知道我有抑鬱嗎?』所以,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被抑鬱」群體。即使我們做錯了事情,不上進也好,傷害他人也罷,你們都是無權指責的,因為我們是患者,是弱勢群體,我們的痛你永遠無法理解。」
  • 消費抑鬱症群體自導自演一場大戲,情緒千軍萬馬,真相一文不值
    原帳號是某遊戲玩家,擁有一小波關注者,也是「抑鬱症」患者,19年發博疑似已「自殺」身亡,引起眾多網友同情。更有意思的是,這個被判定為肖戰粉絲的「小太陽」的幾個小號中,名稱為「再來一瓶我還能喝關心抑鬱症群體?不不不,那僅僅是他們為了網曝和詛咒藝人的一個工具罷了,看看真相出來後他們的發言,可有半點提到逝者和這次設計到的抑鬱症群體?營銷號、大V,微博KOL又集體失聲,前天不明真相時引導網友討伐,今天真相出來,也沒有一個道歉的。真正患有抑鬱症的人做錯了什麼?明星又做錯了什麼?鋪天蓋地的謾罵到頭來全是假的。
  • 餘生很短,請好好愛自己,不要再被他傷害了
    有很多女孩子時常會這樣問小編:他已經傷害了我無數次了,但是他每次都保證下次肯定會對我好,肯定不會再傷害我,我該不該信他呢?其實,女孩兒,當你們問出這個問題時,內心其實有答案了,只是捨不得罷了。在這裡,我想送給大家一句話:餘生很短,請每個女孩子好好愛自己,不要再被他傷害了。
  • 抑鬱症患者是否真的只傷害自己?
    近日,女子繫鞋帶被同伴推下水庫事件引起了不少關注,當地警方也發布了相關警情通報,說明了推人女子患有抑鬱症,兩人且曾為同事關係,相約外出遊玩。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兩人能夠相約出去遊玩,關係應當不差。那麼,究竟是為何讓女子對同伴下此狠手,以致不惜同歸於盡呢。現在,當事雙方均已溺亡,我們無法從她們口中得知具體情況。
  • 抑鬱症官員群體龐大而隱秘:熬著過日子 寧死不住院
    官員患抑鬱症,一直以來總帶有一絲隱秘性,但是連續不斷的官員因抑鬱而自殺的事件,反向催化了社會公眾對這一群體的關注。是什麼導致官員群體易發、高發抑鬱症?他們為什麼或懼怕或羞於公開自己的病情?如何才能解開官員抑鬱自殺的魔咒?我國公安部專家、浙江心理學專家趙國秋從2007年開始一直擔任浙江省公務員心理援助項目的牽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