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抑雲」被全民娛樂背後的抑鬱症群體

2020-09-06 天天心理學院

前一陣有個熱搜:「網抑雲」。

熱搜下面的網友畫風都是這樣的:「人均抑鬱症」、「生吃了人,我很抱歉」「12點了,網抑雲時間到」還有網友製作了各種表情包。

網易雲音樂的一大特點就是聽眾喜歡在「雲村」評論區分享自己的故事,這裡是屬於很多人的心靈「樹洞」,他們可以在這裡寫下那些不好向身邊人訴說的感受和故事,得到很多陌生人的傾聽、共鳴與支持。

但是,當有人發現賣慘+抑鬱/疾病+複製黏貼/編造=高贊高評論,評論區的畫風就開始變得詭異。

這些抑鬱言論讓人無法分清真假,有人同情也有人反感。還有很多莫名的言論令人不知作何反應。

然後就有了「網抑雲」這個梗,來嘲諷那些無病呻吟,為了博關注故意編造的矯情言論,但是傷感言論虛實難探,逐漸演變成對任何疼痛文字都定點爆破,一網打盡。

隨著熱搜的帶動,「網抑雲」又開啟全民娛樂,鋪天蓋地的都是: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城南花已開」

「好想愛這個世界啊」

……

這些經典「梗」被拿來玩出了各種花樣

當網友們用來來調侃逗趣的時候,他們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些文字背後的故事,也沒有意識到以取笑「抑鬱症」為樂對這個群體造成怎樣的社會壓力和痛苦,這只是一場網民們證明自己5G衝浪趕在潮流前線的無知狂歡。

隨著這些梗的傳播,小和看到網友們開始對任何傷感與負面情緒的文字進行「無差別攻擊」,嘲笑、調侃、玩梗抖機靈,你說一句心情不好,就有人說你「老網抑雲了」。

網友們甚至對抑鬱症超話也發起了進攻,認為這個超話應該是積極向上、互相鼓勵的,不應該這麼「喪」。

我們,變得越來越不敢說話了,我們,變得只能說正面的、積極的好話了。

朋友圈從每天三條變成三天可見,到最後也沒有發和看的習慣了,你發現你的那些情緒,其實無人在意。微博發個評論一定要加個括號(無意冒犯,沒有說他不好的意思)保命,到最後不敢隨意發表任何看法。

不知從何時起,網絡環境好像就形成了一個「規則」或者「標準」,哪些話能說哪些話不能說,都會有人像巡邏警察一樣來監督你批判你。有時也會莫名的遭受網絡暴力。

但,我們的情緒,需要一個出口,每一個情緒都是真實的,應該正常表達。做不到感同身受,但請包容一點,接納這個群體和這些情緒的存在。

01 請給抑鬱症患者多一些關愛與尊重

「網抑雲」取自抑鬱症的「抑」,特別是對於抑鬱症患者,這種梗一點也不好笑,還會給他們帶來深深地傷害。請不要將他們的痛苦作為你的談資。

有人說「真正的抑鬱症患者是不會說出來的」,這種對於抑鬱症的誤解直接關上了抑鬱患者向外界求助和傾訴的窗戶。

抑鬱症患者是想要訴說他們的情緒、他們的感受的,但是外界的不理解和異樣的眼光會讓他們越來越害怕與封閉自己,不願向他人求助,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

抑鬱症最難治和最可怕的地方,源於不了解

當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時,得到的回應通常是矯情、想太多了、你就是沒想開、你要學會調節情緒。這樣的回應無疑是對他們沒有任何幫助的。在這裡要說明一下抑鬱情緒(很多人都有)和抑鬱症(存在生理性病因)是兩個概念。

抑鬱症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人們往往誤解了抑鬱的形成,只是簡單的認為心理承受能力低,其實很多抑鬱症患者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得病,他們不知道自己哪裡出了問題,十分痛苦。關於抑鬱症的發病原理有很多研究,背後的原理相當複雜,通常是各種因素綜合而形成。

生理上:

  •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過度活動的生理異常是被最廣泛證實的(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 大腦突觸間隙神經遞質5-羥色胺(5-HT),也就是血清素分泌減少和去甲腎上腺素(NE)的濃度下降有關(Rubin, Phillips, McCracken, & Sadow, 1996)。
  • 心理學博士徐華春發現,抑鬱易感群體的大腦左前額神經活動性的相對不足,腦電水平上表現出對目標的察覺與確認困難。
  • Flint、Kendler合作團隊對幾千個抑鬱症患者DNA樣本分析比較,在10號染色體上發現兩個抑鬱症相關突變部位。

心理上:

重大生活變故、心理創傷等,被證明與重度抑鬱症顯著相關(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而其他生活中的壓力生活事件,比如高水平的工作壓力(high job strain)、工作中的不安全感(job insecurity)等,也被證實會促使抑鬱症的發生(Wang et al., 2012)。

心理創傷、不良文化、不良家庭社會關係,產生大量不良的情緒,推動抑鬱症的發展。

易感程度較重的個體,只需較小的壓力刺激,或是無需任何壓力刺激,即可直接發展成抑鬱症。現實當中一部分抑鬱群體就是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出現症狀。

易感程度較輕的個體,在消極情緒和不良認知的推動下,抑鬱狀態僅處於初始化的狀態。惡劣、封閉、疲累的學業和工作、社會力量支持的缺失,這兩個條件在抑鬱症的發展形成上起到催化作用。

抑鬱症的常見症狀為: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認知功能損害、軀體症狀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約有超過3億人受到抑鬱症的困擾。抑鬱症的致死率僅次於癌症。

目前我國抑鬱症患者數量已達3000萬之多,每年,中國都有20萬人因為抑鬱症自殺,它是導致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常年穩居世界第一的首要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曾預估:到2020年左右,抑鬱症將會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

在2016年的官方統計的數據報表中曾顯示我國有超過1億的抑鬱症患者,也就是說:平均每13個人裡,就有一個是抑鬱症患者,更多的是在抑鬱症邊緣徘徊的需要療愈的人群。還真是「人均抑鬱症」了。

這麼龐大的數字非常嚇人,我們應當多多關注身邊人的心理健康,當有人願意向你訴說那些負面情緒的時候,多多傾聽,多多陪伴。

02他們不是弱者,他們只是病了

不要用「誰都這樣」「別人比你更慘,你算什麼」「別想那麼多啦睡一覺就好了」來搪塞。而是要用「可以跟我說說嗎?」「你不是一個人,我陪著你」來鼓勵他們。並在必要的時候及時求助醫生

抑鬱症患者,不是大眾眼裡的弱者,抑鬱症也不是什麼「溫柔」的只傷害自己的病。請不要只做一個旁觀者,認為只要他們自己想通了,就走出來了。他們需要周圍親朋的理解與支持,也需要社會的關愛。

他們通常不明白自己為何會這樣,他們也需要外界的幫助。如果你身邊有人跟你分享自己的情況,千萬不要當成開玩笑和玩梗,他們是真實的需要你的幫助。哪怕你不懂該如何做,傾聽與陪伴就是最好的治癒,並向醫生求助,記住,這不是對患者人格的否定,他們只是病了,這不是他們的錯。越早發現越早就醫就越有希望。

抑鬱症是可以治療的,可怕的是我們對它的不良認知導致患者得不到好的環境和治療。

目前有4個有效的心理療法被證明效果顯著:

1、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2、精神動力療法(Psychodynamic Therapy)

3、人際交往療法(Interpersonal therapy)

4、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所以不要害怕,也不要把抑鬱症患者看做另類,病了,去看看醫生,積極的信心和家庭、社會的支持能夠順利幫助患者恢復健康,一切都會好的。

現在,因為一個「網抑雲」的梗造成全網「負面情緒狙擊」,人們再也不敢隨心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壓抑,痛苦,一旦發出去,就可能受到攻擊與傷害。人人標榜自己「抑鬱症」來獲取關注,這樣的風氣對於原本在網絡上得到傾訴渠道的抑鬱症患者非常不利。他們會感受到來自社會對他們的深深惡意,他們該有多無助。

希望每一個網民在「全民娛樂」「娛樂至上」的年代,仍然能夠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清醒的頭腦,包容的心。

相關焦點

  • 「網抑雲」背後是「人均抑鬱症」?
    來源:長城網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西蒙最近,不少網易雲音樂的用戶自嘲為「網抑雲」,讓一些「圈外人士」摸不到頭腦。作為國內知名的音樂類APP,網易雲音樂從上線之初,就帶有「音樂評論+互動交流」的特質。只是很多評論讀起來卻是頗為「傷感」,還有不少網友在上面抒發自己的小情緒:家庭矛盾,學習困難,工作壓力,等等,有人批評這些言論太「矯情」,甚至還有人稱這些留言背後簡直是「人均抑鬱症」。微博截圖。
  • 「抑鬱症」是如何被「網抑雲」摩擦的
    不知從何時開始,網易雲這款好好聽歌的APP突然變成了「抑鬱症」的天堂。失戀的、落榜的、劈腿的、破產的,形形色色的「喪」總結起來就是五個字——人間不值得!受這類群體影響,不少用戶從上網易雲聽歌變成了到網易雲看評論。」網抑雲「的名梗就此誕生!
  • 請不要再傷害抑鬱症群體了
    隨著熱搜的帶動,「網抑雲」又開啟全民娛樂,鋪天蓋地的都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城南花已開」「好想愛這個世界啊」,也沒有意識到以取笑「抑鬱症」為樂對這個群體造成怎樣的社會壓力和痛苦,這只是一場網民們證明自己5G衝浪趕在潮流前線的無知狂歡。
  • 抑鬱症不應被社會娛樂化,請不要強行「網抑雲」了,好嗎?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網易雲變成了網抑雲。聽歌就用網抑雲,抑聽就是抑晚上無論什麼曲調的歌,都能被評論區創作出一些深夜傷痛抑鬱的文字。迷惑行為,電音也能讓你聽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嗎?」特別是民謠這塊,成了重災區。
  • 網抑雲?請別拿抑鬱症開玩笑
    最近一個詞語「網抑雲」突然出現在各大網絡平臺,大家都知道網易雲音樂是一個以優質評論著稱的音樂軟體,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就慢慢變了味,出現了大量的壓抑,甚至極端的評論,網友將其戲稱為「網抑雲」。
  • 網抑雲現象的背後,是大家需要一個窗口宣洩
    今天想來和大家談談網抑雲現象,以及網絡抑鬱症背後的一些事情。我認為網抑雲現象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兒,這年頭生活都這麼慘了,大家在網上裝一裝發洩一下,其實是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真正的問題不在於網抑雲,而在於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很尷尬的、全民調侃抑鬱症的年代。
  • 抑鬱症成第二大殺手,你還玩梗「網抑雲」?霍金這6個字道出真諦
    前段時間「網抑雲」的梗非常流行,無論是知乎、抖音、小紅書還是微博,總能看到滿屏幕「老網抑雲了」、「網抑雲時間到了」、「老抑鬱症了」的語錄、段子和表情包。只要有一個人發,就能在瞬間之內得到刷屏級的響應,那些無聲的嘲笑,網絡背後的掌聲帶來的衝擊,讓人看得脊背發寒。其實在玩梗的時候,他們已經掉進了偏見的陷阱。
  • 當「網愈雲」治癒「網抑雲」
    8月5日,又再次回應「我們相信每一種評論背後的情緒都是真的,我們拒絕無差別的標籤評價」,進一步引導輿論走向。在一系列快速回應後,不僅#網易雲回應網抑雲#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截至發稿前,話題閱讀量已達12億,討論量11.4萬,同時也將輿論從「網抑雲」扭轉為了「網愈雲」。
  • 網抑雲陰樂:分享你剛編的抑鬱症故事
    由於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經常出現假裝抑鬱症的矯情文學,讓旁觀群眾深感不適,以至於喜提全新外號:網抑雲陰樂。 因為他說抑鬱症是世界上最「溫柔」的病。 幾千幾萬的點讚證明了,在網抑雲假裝自己有抑鬱症,你就是拿了上熱門評論的號碼牌。
  • 凌晨十二點的「網抑雲」,藏著多少重度抑鬱症的妖魔鬼怪?
    ,變成了網友們表達抑鬱情感的「網抑雲」。失戀、抑鬱症的「喪文化」都是最大的母話題。十個評論九個抑鬱症,好像沒有一點悲傷的故事,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網抑雲用戶。天堂地獄的「神權論」者。三妹我隨手翻了翻,一條短短幾個字的「對抗抑鬱症的第3001天」的評論,居然有高達30.1萬的點讚 。
  • 網抑云:也許你不經意的行為,成為抑鬱症患者最後一根稻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網抑雲」的梗充斥了整個網絡,一開始只是對一些矯揉造作的行為進行反諷,可是慢慢的就變了味,只要稍微有一點點的負面情緒,下面的評論就全部都是「老網抑雲了」「老抑鬱症了」「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 網抑雲的背後,是我們的矯情,還是我們無處發洩的情感
    02經過研究,現在的網抑雲不再局限於對某音樂app評論中的「咯噔文學」的調侃,而是各大平臺 ,打著網抑雲的口號,播放大量的相關視頻。而當代社畜青年,在經過了白天的辛苦工作,雞血滿滿,一到半夜就開始傷春悲秋,發表一些傷感又厭世的言論。
  • 還在「網抑雲」嗎?這些動漫專治抑鬱症
    最近「網抑雲」的梗突然流行真正有抑鬱症的患者再一次被注意到而網抑雲的梗更多也是嘲諷那些無病呻吟的人要知道世界一共有3億患有抑鬱症,中國就佔9500萬人然而就醫率不足10%,除了諱疾忌醫外,更多是抑鬱症本身的表現焦躁不安、對未來充滿絕望,甚至想做一些極端的事
  • 「網抑雲」梗火了!社交媒體抑鬱症背後隱藏了什麼?
    一種新型精神疾病社交媒體抑鬱症只有在社交平臺才發作前段時間喪文化流行什麼馬男波克之類很火>最近網易雲音樂更是如此將無病呻吟視作文藝太宰治也不用寫書了網易雲評論區集合起來就是一本《人間失格》被網友戲稱為「網抑雲」分享幾個經典評論——
  • 網毅雲和網抑雲的出現,關於抑鬱症的一些想法
    網毅雲和網抑雲,其實他們的出現對社會有正面意義,引發了社會的討論和關注。網毅雲橫空出世,這代表了什麼?會取代網抑雲嗎?或者並賀齊驅?希望討論過後,是大眾對抑鬱症知識的增長和對抑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更多的理解。 網抑雲有好有壞,有爭議就會引發不同的聲音,讓抑鬱症引起了社會討論和關注,這是好的地方。
  • 網抑雲,喪,抑鬱症,這屆青年人到底怎麼了?
    從滿心歡喜到滿目蒼痍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人的心理就到了最敏感孤獨的時刻,卸下了一天的學習與工作,伴隨著音樂騷動而抑鬱——這是網抑雲用戶的真實寫照。於是指針一旦指向12點,當代青年紛紛心照不宣地進入「網抑雲模式」,帶上耳機
  • 網抑雲=無病呻吟,但真正的抑鬱症患者又將何去何從
    最近的網抑雲的梗在網上很火。那些帶些負面情緒,或者是表達傷感的句子,被做成一個個搞笑視頻,在網絡上激起一陣群嘲。「無病呻吟」這個詞成為了人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好像,只要你脆弱,只要你負面,你就是老網抑雲,你就是無病呻吟。
  • 我是抑鬱症,我討厭你們
    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喪文化變成了人們的諷刺對象網易雲變成了『網抑雲』,B站開始流行「聲稱自己是抑鬱症只是為了博取同情獲得利益」這種說法,明星開始拿「抑鬱症當作擋箭牌」抑鬱症一項囊括了39項研究、從1997-2015年、包括32,694 的關於中國大學生群體研究表明,中國學生群體的抑鬱發病率在23.8%。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提出1/4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中國女性抑鬱症患者佔65%。以上片段均摘自2019中國抑鬱症白皮書。
  • 凌晨十二點的「網抑雲」,藏有多少重度抑鬱症的「妖魔鬼怪」?
    最近這段時間網抑雲又成為了一個熱議的話題,等等是不是打錯字了?沒錯,就是這個字。為什麼說是「抑」而不是「易」呢?因為到了深夜,大家打開網易雲的評論看到的一些文字很多都是負面的,消極的,看了容易讓人抑鬱,所以才有了這個別名。
  • 「網抑雲」:把特殊人群的心理「梗化」,本就是對他們的不尊重
    「網抑雲」這個梗也開始流行起來。在各大視頻平臺上,我們時不時就能看到:「一開口就是老網抑雲了。」「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到點兒了,該抑鬱了。」等等一系列的相關句式。在「抑鬱症超話」裡搜索「網抑雲」,滿屏的都是排斥、痛苦、難過,甚至是懇求,求大家不要再用「網抑雲」這個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