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橈動脈與經股動脈路逕行機械血栓切除術治療前循環大血管閉塞...

2020-12-13 澎湃新聞

出版簡訊|經橈動脈與經股動脈路逕行機械血栓切除術治療前循環大血管閉塞所致卒中

2020-11-27 16: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薦語:

來源:「SVN俱樂部」微信公眾號,掃描文末二維碼,更多學術前沿熱點資訊即將上線,敬請關注!

以下文章來源於SVN俱樂部 ,作者SVN編輯部

SVN俱樂部

由中國卒中學會官方英文期刊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SVN)編輯部創辦,向廣大卒中領域同仁推送最新出版簡訊、SVN中文解讀、期刊投審稿指南、國際卒中領域相關出版資訊等

Transradial versus transfemoral access for anterior circulation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analysis of 375 consecutive cases

Timothy John Phillips, Matthew Thomas Crockett, Gregory D Selkirk, Ruchi Kabra, Albert Ho Yuen Chiu, Tejinder Singh, Constantine Phatouros, William McAuliffe

doi: 10.1136/svn-2020-000624

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SVN)新近上線文章「Transradial versus transfemoral access for anterior circulation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analysis of 375 consecutive cases」,來自澳大利亞查爾斯·蓋爾德納爵士醫院(Sir Charles Gairdner Hospital, SCGH)Timothy John Phillips等。

本研究旨在比較經橈動脈路徑(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 TRA)與機械血栓切除術(mechanical thrombectomy)的金標準經股動脈路徑(transfemoral artery access, TFA)在治療前循環大血管閉塞所致卒中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作者團隊對2018年8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期間接受神經介入幹預治療的375例連續患者的臨床結局、手術速度、血管造影效果與安全性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兩組間患者特徵、卒中參數影像學技術或顱內技術無顯著差異。在TFA組中,CT掃描與再灌注之間的中位時間為96.5分鐘(IQR 68-123),TRA組為95分鐘(IQR 68-123)(p=0.456)。336名患者中,58%(124/214)的單一路徑TFA組患者與67%(82/122)的單一路徑TRA組患者90天隨訪時mRS評分為0-2分(p=0.093)。從橈動脈到股動脈的交叉病例為4.6%(4/130),從股動脈到橈動脈的交叉病例為1.6%(4/245),但不符合預定的統計意義水平(OR 2.92, 95% CI 0.81 to 10.52, p=0.088),也未對中位手術速度造成影響。兩組的血管造影再灌注、首次再灌注、新部位栓塞和症狀性顱內出血結果相似。在需要額外手術的主要入徑部位併發症方面存在顯著差異。TRA病例中未出現主要入徑部位併發症,TFA病例中6.5%(16/245)發生此類相關併發症(p=0.003)。

研究結論:該研究提示應用經橈動脈路徑(TRA)機械血栓切除術治療前循環大血管閉塞所致卒中患者,具有快速、有效、安全且不劣於金標準TFA。

SVN編輯部(中國)

官方網站:www.svn-csajournal.org (or svn.bmj.com)

Email:csa.svn@chinastroke.net

地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504室

Tel:010-59975024

SVN,期待您的支持與關注!

原標題:《出版簡訊|經橈動脈與經股動脈路逕行機械血栓切除術治療前循環大血管閉塞所致卒中》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肝癌治療新方法 橈動脈入路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
    但該途徑的穿刺血管很細,穿刺成功率低,最難的地方還在於這種治療路徑與傳統治療路徑完全相反,對醫生的操作技巧要求極高。為此,介入團隊醫生們將該手術難點逐一分解攻破並反覆演練,於10月31日由遊科醫師主刀,為左某從橈動脈入路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一個半小時後,左某自己走下手術床並步行回到肝膽外科病房,在11月1日出院回家。
  • 後循環大血管閉塞性卒中:如何進行血管內治療?
    後循環卒中大約佔所有卒中患者的 20%,但後循環導致的大血管閉塞(pc-ELVO)較為罕見,僅佔所有大血管閉塞患者的 5%。儘管少見,但這些患者的預後相較其他類型的卒中更差,症狀也更為不典型。
  • 新泰市人民醫院救治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合併右下肢動脈閉塞患者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坤 通訊員 趙霞2020年12月9日上午10:35分CCU科有一位68歲男性患者突發劇烈胸痛並伴有右下肢疼痛,經新泰市人民醫院CCU科李彬主治醫師通過症狀、體格檢查、心電圖及心梗三項,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合併右下肢動脈閉塞
  • 冠脈介入入徑新探索 —— 橈動脈遠端入路病歷分享
    曲徑通幽,拇指連心,造影導管在導絲的指引下從患者的大拇指旁順利進入心臟的冠狀動脈開口,造影發現患者左冠狀動脈前降支近段嚴重狹窄,該狹窄是導致患者胸悶胸痛等症狀的最直接的原因,跟患者及其家屬交代病情,心內一科介入團隊在對於手術的策略、支架的選擇、術中術後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充分討論交流後決定對患者行介入治療。
  • 基底動脈閉塞症候群 你不可不知的七大要點
    基底動脈最遠端發出雙側大腦後動脈(PCA),供應枕葉、顳葉下部;通過較大的動脈分支供應顳葉內側,通過穿支動脈供應丘腦和中腦上部。BA 其他重要分支還包括小腦上動脈(SCA)、小腦前下動脈以及腦橋穿支動脈。基底動脈閉塞症候群與前循環卒中相比,後循環卒中前驅期更長,可持續數天或數月。
  •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需要知道的問題,避免盲目治療!
    一、定義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主要侵襲周圍中、小動脈、靜脈,通常起始於動脈,然後侵犯靜脈。易於發病的動脈,在下肢主要是趾、足背、脛前和脛後動脈,在上肢則是指、橈和尺動脈;侵襲內臟血管者少見。病變動脈發硬、縮窄,管腔內常有機化血栓,病變常呈節段性,長度不等,每段之間的血管比較正常。
  • 下肢動脈閉塞,離你並不遙遠
    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腹主動脈瘤等腔內修復術、複雜主動脈瘤與夾層的雜交手術、四肢動脈狹窄或閉塞等外科手術。 他是國際腔內血管外科學會會員、亞洲血管外科學會會員、國家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會員、全軍血管外科學組副組長、北京血管外科分會委員、科技部科研課題評審專家。
  • Radiology:多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並行圖:急性前循環缺血性卒中後的功能結果
    在由大血管閉塞引起的腦缺血中,細胞的存活狀態取決於其側支循環的灌注情況。梗塞可能在不到1小時內完成,或者可能在數小時或數天內未完成,其具體治療時間取決於側支灌注狀態,而具體情況也因患者而異。因此,在使用已有的治療指南中的最佳時間窗內進行血管再通和再灌注治療可能是徒勞,甚至危險的。
  • 歷時三小時 濱州市中心醫院心成功為患者開通閉塞的冠脈動脈
    近日,濱州市中心醫院心內科二病區在血管內超聲(IVUS)指引下,歷時三小時成功為患者開通閉塞的冠脈動脈。患者為60歲男性,因「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入院。冠脈造影示前降支(LAD)齊頭閉塞(具體閉塞處不詳),閉塞段長約20mm。患者LAD閉塞合併缺血症狀,提示存在存活心肌,開通閉塞的冠狀動脈對於改善患者症狀及預後有顯著臨床意義。
  • 第306醫院顧建文:神奇的腦血栓血管內器械取栓
    患者直接送到介入導管室,將專用的微創器械經股動脈送入血管內,在先進的影像設備的引導下,直達腦部堵塞的動脈處,用Solitaire取栓支架裝置將血栓取出體外。從進入體內到確定堵塞位置再到取出血栓,患者堵塞的血管再通了,手術臺上就逐漸恢復了清醒。
  • 比伐蘆定在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介入治療中應用的療效
    摘要目的:探討比伐蘆定在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CTO)病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中應用的療效。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1)符合CTO病變診斷標準,冠狀動脈造影或CT血管成像示血管完全閉塞,閉塞血管直徑>2.5 mm,冠狀動脈造影示血流分級為TIMI 0級;存在側支循環;結合臨床資料判斷,相應冠狀動脈的閉塞時間>3個月。(2)單支冠狀動脈存在CTO病變,且其餘冠狀動脈不需要介入治療或已經完成血運重建。
  • JNIS中文版丨陳純教授導讀:術前腦橋梗死與急性基底動脈閉塞血管內取栓術極差預後的相關性研究
    血管內取栓已成為前循環大血管閉塞的標準治療方法,這種方法也逐漸用於治療急性基底動脈閉塞。不同於前循環大血管閉塞,目前暫無關於急性基底動脈閉塞取栓術的廣泛性共識,且即使血管得到良好的再通,mRS評分5-6分的不良預後在急性基底動脈閉塞中並不少見。既往研究已經證明腦幹基底部梗死是急性基底動脈閉塞不良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是否術前腦橋梗死與急性基底動脈閉塞血管內取栓術的預後相關尚不明確。
  • 透過現象看本質:後循環症狀卻是前循環閉塞所致
    頸內動脈閉塞通常表現為前循環梗死,然而卻有少部分患者可僅表現為後循環缺血的症狀,這究竟是為何呢?近期,BMC Neurology 雜誌發表了這樣的一則病例,是由日本學者 Hiramatsu 等報導的,欲知詳情如何,請看下文。
  • 跟血栓say goodbye——昌邑市人民醫院神經內二科顱內介入動脈取栓...
    患者既往有心房纖顫、腦出血及近期新發腦梗死病史,靜脈溶栓禁忌,目前挽救生命的唯一措施為顱內動脈介入取栓。時間就是生命!在取得患者家屬同意後,孫紅日馬上向醫務科匯報,聯繫麻醉科、介入室及科內介入組醫生進行會診。會診結果為左側大腦中動脈急性腦梗死可能性大,需立即行動脈取栓。術中發現患者左側大腦中動脈完全堵塞,若不儘快開通血管,後果不堪設想。
  • 我國專家發布一項中英文版共識:旨在推動動脈入徑診療規範和安全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指經動脈入徑,憑籍心導管技術疏通狹窄甚至閉塞的冠狀動脈,從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新方法。但在臨床大範圍普及和推廣應用中,動脈穿刺伴隨而來的併發症也逐漸被學術界認識到,嚴重者如骨室筋膜症候群、動靜脈瘻、假性動脈瘤、動脈閉塞等,甚至需要外科手術加以補救。有鑑於此,國內外專家學者們開始關注動脈入徑的改進,發現遠端橈動脈介入新路徑不僅能夠減少患者大出血、前臂附近動脈閉塞等風險,且能提升患者及術者的舒適度,因此受到越來越多介入醫師的認可和好評。
  • 介入治療對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病人的影響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血管粥樣硬化已成為目前發病率極高的疾病之一, 尤其是在老年群體中。
  • 天氣轉冷下肢發涼發麻疼痛,小心「動脈硬化閉塞症」
    患者為女性,70歲,近日因「左下肢發涼、麻木伴疼痛」來到青島市中心醫院就診,首診醫生呂志祥詳細詢問病史後得知,患者40天前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左腳小腿及足發涼麻木、疼痛,活動受限,影響休息睡眠,在家自行「熱敷」及在社區醫院行「針灸」等措施,症狀未能緩解,由社區轉至青島市中心醫院血管外科門診。
  • 從大拇指出發,介入治療也可以這樣舒服
    原來,這是一位因急性心梗來院診治的患者,急診處理急性閉塞的右冠狀動脈後,因前降支開口還有一處重度狹窄合併鈣化的病變,收住在心血管內三科擬行二次介入治療。考慮到老人反覆橈動脈穿刺會導致閉塞,心血管內三科醫生魏亞靜為老人採取了遠端橈動脈穿刺,在病變血管鈣化較重的情況下,應用血管內超聲準確評估鈣化程度,定位近遠端正常管徑,對鈣化病變進行球囊切割、球囊擴張,順利植入一枚支架。術後,老人很快就手部活動自如,即刻拔管、包紮,5小時後便拆除了止血繃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