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脈慢性完全性閉塞(CTO)在冠脈介入中佔比約16-20%,存在開通率低、併發症高、耗時長等特點,被稱為「冠脈介入最後的堡壘」。對於無殘端齊頭閉塞的CTO病變,具體閉塞處路線指引不清大大增加了手術難度及風險,開通率更低。近日,濱州市中心醫院心內科二病區在血管內超聲(IVUS)指引下,歷時三小時成功為患者開通閉塞的冠脈動脈。
患者為60歲男性,因「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入院。冠脈造影示前降支(LAD)齊頭閉塞(具體閉塞處不詳),閉塞段長約20mm。患者LAD閉塞合併缺血症狀,提示存在存活心肌,開通閉塞的冠狀動脈對於改善患者症狀及預後有顯著臨床意義。
LAD無殘端完全閉塞,閉塞端路線不清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為保證順利攻克這最後的堡壘,首先術前我院介入團隊詳盡閱讀冠脈造影影像,組織科室討論病情、分析手術難度及風險,論證手術器械的利弊,選擇合適器械。其次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解釋病情、講解手術的難度及風險,以及術後患者的獲益,得到患者家屬的配合。最終經過反覆論證,我們決定實施在血管內超聲(IVUS)指引下開通閉塞冠脈完成PCI手術。
經橈動脈途徑成功送IVUS導管至冠狀動脈LCX內,逐漸回撤超聲導管,成功找到LAD閉塞處。IVUS影像提示LAD齊頭閉塞,在LCX發出前2mm處閉塞,與LCX呈120°夾角,臨近閉塞處還有中間支前發出。結合IVUS檢查,患者冠脈特點逐漸明確,大夾角病變、閉塞段大於20mm、無殘端閉塞病變、閉塞處有小分支發出,J-CTO評分大於3分,手術難度屬於高級別。
LAD在LCX發出前約1mm處完全閉塞,與LCX呈120°夾角 LCX及超聲導管
依據術前制定的手術策略,選擇6F EBU GC,在Finecross微導管支撐下,採用逐漸升級導絲技術,成功送Gaia second GW突破冠脈閉塞處,後續採用降級導絲技術、平行導絲技術,順利送GW至LAD遠段。IVUS超聲導管送閉塞冠脈內證實GW全程在冠脈真腔內。
最終,歷時3小時成功開通閉塞冠狀動脈,植入兩枚DES,介入術後經IVUS優化指導完成支架內後擴張,IVUS影像提示支架膨脹良好,前降支開口有效面積達12mm2, 。造影示前向血流TIMI3級。
PCI術前與PCI術後管徑及有效管腔面積比較
PCI術前及PCI術後造影比較
術後患者無心絞痛發作,三天後康復出院。此閉塞冠脈動脈的成功開通,得益於全科醫護人員密切合作、術前精心準備、合適手術策略、術中導絲選擇及IVUS合理使用。血管內超聲(IVUS)是指無創性的超聲技術和有創性的導管技術相結合,通過心導管將微型化的超聲換能器置入心臟血管腔內,顯示心血管斷面形態和血流圖形,在指導複雜冠脈病變的介入治療及術後優化均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此手術的成功實施充分展現我院冠脈介入治療技術的實力,在複雜冠脈病變治療中已達到省內領先水平。
【來源:濱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