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文廟保護利用開新章
建設「崇德尚學」文脈園區
2016央視春晚泉州分會場在府文廟舉辦,吸引眾人關注。
本報訊 (記者 許雅玲 陳智勇 張九強 文/圖)2016年央視猴年春晚在泉州府文廟設立分會場,讓泉州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文化聚焦,府文廟也獲得社會的高度關注。目前,府文廟保護利用提升工程的相關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作為泉州重要景觀之一的府文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局勻稱,建築優美,造型獨特,規制完整,文化內涵豐厚,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築藝術的有機結合,為東南地區聞名遐邇的最大文廟建築群。長期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府文廟的保護利用提升工程,要求加強府文廟的保護管理與合理利用工作,突出「儒學文化、閩南文化、海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四大文化要素,做到「設施、內涵、載體、活動」四個提升,努力將府文廟及其廣場建設成為「崇德尚學」的文脈園區和文化活態保護的樣本,促進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今年,泉州市實施府文廟及其廣場環境整治工程,包括在東、西兩廡改造設立《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在明倫堂改造設立《泉州古代教育史話》固定展和國學堂;在府文廟廣場、李文節祠組織開展公益性文藝演出;在府文廟內進行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展示,全面啟動「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系列活動,打造泉州人民的「文化廟會」和百姓大舞臺。
據悉,「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系列活動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工程,將拆除府文廟內古玩市場,引入泉州非遺活態展示、交流項目。專題陳列展示工程目前正組織專家對《泉州古代教育史話》、《泉州歷史名人》專題陳列進行大綱設計論證,8月份組織布展實施,10月份完成布展並以嶄新的展陳形式對外開放。民間文藝展示工程將採取「群眾點戲、政府買單,劇團加盟、市區聯動」的運作方式,聯合泉州南音藝術家協會、泉州武術協會、中心城區南音社、民間歌吹漫步隊伍、五祖拳傳習所等隊伍開展活動,屆時將在府文廟廣場、李文節祠開展室內常態性展示或廣場演出,定期舉辦泉州傳統戲曲和泉州民間文藝演出。
目前,民間文藝展示工程正緊鑼密鼓地組織籌備。5月1日晚,「傳承薪火 築夢海絲」府文廟百姓大舞臺首場綜合性文藝演出將在府文廟廣場正式亮相。此外,2016年央視猴年春晚泉州分會場攝影展將於4月28日在府文廟舉行。
府文廟保護利用提升工程有序推進,東、西兩廡改造工程正抓緊施工。
府文廟百姓大舞臺系列活動啟幕
周周有好戲 月月講國學
本報訊 (記者 許雅玲 陳智勇)昨日,泉州府文廟保護利用提升工程系列活動暨「國學講堂」正式啟動。這標誌著泉州府文廟保護利用提升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也正式拉開了泉州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傳承薪火 築夢海絲」府文廟百姓大舞臺系列活動的序幕。
上午9時30分左右,廈門大學閩商研究中心副主任林間、海外教育學院教授常大群在泉州府文廟國學堂帶來了國學講堂的第一講《海濱鄒魯與國學源流》,來自泉州孔子學會部分代表及各地群眾100多人聆聽講座。
接下來,公益演出及國學講堂等系列活動將實現常態化,每年將開展不少於300場次的公益演出,每月舉辦一次國學講堂。今年10月還將啟動非遺活態展示和文化廟會。今後老百姓可以在府文廟欣賞優秀曲目演出、聆聽經典講座、參觀非遺作品、領略泉州古代歷史,真正將「府文廟百姓大舞臺」打造成「精品的大舞臺、傳承的大舞臺、惠民的大舞臺、正能量的大舞臺」,力爭把公共文化系列惠民活動辦成百姓最關注的文化品牌、百姓最期待的文化大餐、百姓最點讚的文藝活動。
海濱鄒魯 國學聖地
府文廟「國學講堂」成功首秀
學國學精粹,塑經典名城。昨日,由市文廣新局主辦的泉州府文廟保護利用提升工程系列活動暨「國學講堂」啟動儀式在府文廟舉行,啟動儀式後我省著名文化學者林間和常大群兩位教授攜手作《「海濱鄒魯」與國學源流》講座,獨特的視角和精彩的發言讓聽眾進一步感受到國學的魅力。
泉州是「鄒魯文化」重鎮
「八閩勝跡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廈門大學閩商研究中心副主任林間說,泉州是「鄒魯文化」重鎮,有著「承前啟後,連接中外」的特殊地位,泉州應該加強對朱子文化、「鄒魯文化」的研究,並與閩南文化、海絲文化的研究結合起來,讓經典國學更好地服務泉州現代文化發展。
林間認為,泉州被稱為「海濱鄒魯」有近千年的時間了。他說,「海濱鄒魯」這個詞出現在公元1000年左右,而朱子到泉州任職,距今是865年。朱子來之前,泉州文化已開始興盛,「朱子過化」之後,泉州文化就更加昌盛了,被譽為「海濱鄒魯」自然是當之無愧的。
林間是泉州人,他在府文廟度過六年的小學時光,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府文廟的變遷和它的命運,就是國學受重視程度的一個歷史見證。」林間說,泉州府文廟經過修復建設,規模不斷擴大,面貌煥然一新。
「『鄒魯文化』是一張很好的牌,打好了可以提升泉州的城市文化名片。」林間說,為了弘揚「海濱鄒魯」之風,歷史上泉州人曾在府文廟明倫堂前立有「海濱鄒魯亭」,亭內立石,碑文為「接伊洛之淵源,開海濱之鄒魯」。這座亭前有洙泗橋,後有夫子泉,亭中掛一塊「海濱鄒魯」大匾額,十分美麗莊嚴。可惜解放初,「海濱鄒魯亭」就遭拆毀,石碑仍存,何時能恢復呢?令人期待。
國學思想在泉州完美交融
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教授、新漢學中方博士生導師常大群的講座以「從孔廟與老君巖看泉州國學思想的交融」為題。這也是他最新的研究成果。
他說,泉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城市,中國文化的儒家、道家、佛家,以及伊斯蘭教等,在古代泉州就很興盛,相互交融,共同促進了泉州文化的發展。常大群認為,孔廟是儒家文化的標誌,老君巖則代表了泉州的道教文化,孔廟和老君巖都是泉州引以為豪的城市名片。泉州在國學交融方面得天獨厚,當代泉州國學一定會在豐富的文化底蘊下得到很好的發展。
「聖人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現在弘揚聖賢精神是倡導廣大市民追求完善的人格,培養高尚的情操和大我精神。」常大群說,通過學習國學可以進一步走近古今聖賢,對當代人的道德修養、智慧開發、能力提升、健康養生等方面均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開展國學講堂傳承鄒魯文化
據悉,府文廟保護利用提升工程的一個重要項目就是擬在府文廟明倫堂內設置國學堂,國學堂開放後每月將邀請省內高校知名教授、文化名人等國學領域專家學者,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的「海絲起點·國學飄香」國學高端講座,恢復和發揮文廟的當代教育功能。
市文廣新局黨組副書記、系統黨委書記莊燦霞在啟動儀式上說,府文廟國學講堂開辦後,將進一步把儒家文化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積極弘揚國學文化,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廣傳統儒家生命禮儀和歲時年節禮俗,常態性地開展國學講座,續接文化之根,張揚思想之魂,營造人人學國學、讀經典、重修養的良好氛圍,力爭成為優秀的文化活動品牌,成為向海內外展示泉州傳統文化建設成果的一個重要窗口。
泉州府文廟管理處主任何振良表示,今後,還將根據不同時節繼續舉辦祭孔大典、開筆禮、拜師禮、謝師禮、成人禮等充滿古典氣息的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活動,誦讀傳統經典作品,弘揚儒家文化,將府文廟打造成弘揚國學的聖地。
□本報記者陳智勇 許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