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有句老話說:「不打不成材「。
雖然現在8090後的家長大都不支持這種「棍棒教育「,但有時還是會因為娃的一些事情,控制不住的火冒三丈。
可惜的是,越是指責批評甚至打罵,效果越是不好。時間一長,父母們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喜歡與自己進行對話了。
如何用一種溫和有效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小編之前推薦過一本書《正面管教》,在這本育兒寶典中,相信家長們可以找到答案。
圖書簡介
《正面管教》一書自1981年出版以來,被翻譯成了16種語言,暢銷全球,已成為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書中通過很多舉例與工具,告訴家長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正是我們8090後家長所尋找的。
作者:尼爾森,美國教育學博士, 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美國「正面管教協會創始人」
今天小編想與家長們分享的是【如何「贏得」孩子】。
做為家長肯定有過這樣一個苦惱,孩子遇到困難或挫折,明明我是好心給出建議,想幫助他的,為什麼結果卻並不令人滿意呢?
這一切,跟「理解」有關。
當孩子們覺得你理解他們的觀點時,他們就會受到鼓勵,一旦他們覺得被理解了,就會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記住,在孩子們感到你的傾聽之後,他們才更可能能聽你的。下面的「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它能營造出一種讓孩子願意聽、願意合作的氣氛。
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
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情並不表示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時,你如果告訴孩子,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效果會更好。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面兩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願意聽你說了。
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麼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上述四個步驟的根本。你決定要贏得孩子的合作就足以
當你做了前兩個步驟時,就已經贏得了孩子。
當你進入第三步時,孩子就已經能聽得進你的話了(哪怕是你以前說了多少遍,孩子都聽不進去的話)。
(我們總說孩子對大人的話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何嘗不是因為家長「說」的不對呢?)
第四步肯定會很有效果,因為你已經營造出一種相互尊重的氣氛。
馬丁內斯太太與我們分享了她下面的這個經歷:
她的女兒琳達放學回到家,抱怨老師在全班面前朝她吼叫。
馬丁內斯太太雙手叉腰,以一種指責的口氣問道:「哼,你做了些什麼?」
琳達垂下眼帘,生氣地回應道:「我什麼也沒做。」
馬丁內斯太太說:「得了吧,老師才不會無緣無故地吼學生呢。你到底做了些什麼?」
琳達陰著臉頹喪地坐在了沙發上,怒視著媽媽。馬丁內斯太太繼續以指責的口吻說道:「那麼, 你怎麼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琳達怒氣衝衝地回答道:「 沒什麼可做的。」
這時,馬丁內斯太太想到了「 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她深吸一口氣,換了一種態度,以一種友善的語氣說道:「我敢肯定老師當著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覺得非常丟臉。」(第一步,表達理解。)
琳達拾起頭來,有些狐疑地望著媽媽。馬丁內斯太太接著說:「我記得我上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算術考試,我站起來削鉛筆,老師就當著全班的面吼了我。我覺得又丟臉又生氣。」(第二步,表達出同情,而不是寬恕——並且告訴孩子自己也有類似經歷。)
琳達這時感興趣了。「 真的?」她說,」 我不過是向別人借支鉛筆。我當然認為老師為這麼點小事吼我很不公平。」
馬丁內斯太太說:「嗯,我很理解你肯定會那麼想。你看能不能想到一個什麼辦法,免得自己以後這再這麼難堪?」(第四步,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第三步在這個例子中沒有必要。)
琳達回答道:「 我想我可以多準備幾隻鉛筆,這樣就不用找別人借了。」
馬丁內斯太太說:「這聽上去像是個好主意。」
馬丁內斯太太的一個目的是要幫助琳達找到一些辦法,免得惹老師生氣和批評。
注意,當她第一次讓琳達想辦法解決問題時,琳達正因為心裡充滿了敵意而無法與媽媽合作。一旦媽媽採用了鼓勵的方法(通過「 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琳達就感到了親近和信任,而不再是疏遠和敵意,並且願意想辦法解決問題了。當媽媽能夠從琳達的角度來看問題時,琳達就不再覺得需要戒備了。
當瓊斯太太得知自己6歲的兒子傑夫偷了東西以後,她也使用了「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她找了個沒人打擾的時間,讓傑夫坐到她腿上。然後,她告訴傑夫,她聽說他從商店裡偷了一袋泡泡糖。(注意,她並沒有通過問孩子是否做了什麼事而給孩子「設圈套」,因為她已經知道孩子做了什麼。)
隨後,她告訴孩子,她上五年級的時候,曾經有一次從商店裡偷了一塊橡皮;她知道那樣做很不應該,心裡非常愧疚,所以覺得那樣做實在不值得。
傑夫辯解道:「反正小店裡有那麼多泡泡糖。」
瓊斯太太引導傑夫討論店主需要賣多少泡泡糖和其他東西才能掙到足夠的錢來付房租、店員工資、倉儲積壓,以及養家餬口。傑夫承認自己從來沒有想到過這些。
她和孩子還討論了他們多麼不喜歡別人來拿走自己家的東西。傑夫發自內心地說自己再也不想偷東西了,並且要去小店為自己偷的泡泡糖付錢。瓊斯太太主動要和他一起去, 以示道義上的支持。
瓊斯太太能夠贏得傑夫,是因為她沒有指責、羞辱或說教。傑夫不必因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就覺得自己是個壞蛋,而且他願意從社會責任感的角度去探討不再那麼做的原因。而且,他能夠參與問題的解決——儘管對他來說很尷尬——這對他未來的行為來說是很有價值的一堂人生課。
他之所以能做到這些,是因為他媽媽造成了一種支持的感覺,而不是指責和辯解。
《正面管教》這一章就告訴我們家長,想與孩子取得「合作關係」,尊重與信任是前提。
我們總以為足夠「理解」孩子,「體貼」孩子,但其實做得遠遠不夠。學會傾聽,不要急於說教以及給予建議,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與自由,才不會讓孩子與我們越來越遠。
關注公眾號【阿布笛時光機】,分享更多育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