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嗦粉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米粉、螺螄粉、河粉,不僅大人愛吃,寶寶也非常喜歡。不過最近卻發生了一起大規模的米粉中毒事件,其中就有幾名寶寶,這讓寶爸寶媽們非常痛心,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近日,在廣東揭陽惠來縣,11位顧客在一家腸粉店食用河粉(俗稱「粿條」)後,先後出現嘔吐、腹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狀,其中一名6歲男童因搶救無效,已離世。和男童一同用餐的哥哥姐姐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兩個孩子大腦、肺、腎等器官都受到嚴重損傷。
事件發生在當地一家「石頭腸粉店」,7月28日中午,11名顧客在該店食用河粉後,先後出現嘔吐、腹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狀。目前,已有5人送醫治療(其中1人經全力搶救、醫治無效去世,2人病情較重,2人病情穩定),另有6人症狀較輕,在家觀察。
初步調查,此次食物中毒系米酵菌酸毒素導致。
寶爸寶媽們是不是很驚訝:
我們常吃的米粉怎麼會有毒呢?
11人中毒1人身亡,怎麼這麼嚴重?
米酵菌酸毒素到底是什麼,毒性這麼強?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經調查這次食物中毒是椰毒假單胞菌在作怪。
這種細菌極易產生於以下三類製品中:穀類發酵製品,如玉米面、溼米粉、溼粉條等,包括咱們四川人鍾愛的涼皮涼粉;薯類製品,如紅薯粉、山芋、澱粉;以及腐壞的木耳、銀耳中。
真正令溼米粉致命的,是這種細菌在繁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叫米酵菌酸的毒素,目前醫學上並沒有針對它的特效藥。
一般情況下,椰酵假單胞菌存在於食物的原材料當中,但當食物保存不當,或遇到夏季這種高溫潮溼的環境,就會快速繁殖代謝,就很容易滋生米酵菌酸。
椰毒假單胞菌會在37℃大量繁殖、26℃大量產生毒素,這類毒素沒有特效解藥,病人中毒後的死亡率高達41.80%,每年都會有人因此喪命。
夏季天氣炎熱潮溼,正是毒素大量繁殖的好時機。
米酵菌酸為何會這麼可怕?因為它具有線粒體毒性,線粒體是細胞中負責製造能量的主要場所,線粒體損傷超過一定限度,細胞就會衰亡。
因此,米酵菌酸一旦進入人體後,就會阻斷細胞對能量的運用,導致肝、腎、大腦與心臟等多個器官衰竭,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更可怕的是:
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殺菌方式就是高溫久煮,那麼高溫久煮能消滅米酵菌酸嗎?
專家介紹:米酵菌酸耐熱性是非常強的,經過100℃煮沸,高壓也不能破壞,所以無論做成何種食品,無論採用何種日常的烹煮方法,都不能破壞它的毒性,進食後仍可導致食物中毒。
食用毒米粉後一般會在30分鐘-12小時內出現症狀,也有少數人在一兩天後才毒發。
少量攝入毒素會出現:腹部不適、噁心、嘔吐(重者呈咖啡色)、腹瀉、頭暈等症狀。
大量攝入毒素會出現:黃疸、肝腫大、中毒性腎病、中毒性腦病、中毒性心肌炎、休克甚至死亡。
近年來食用米粉中毒的事件頻發,其罪魁禍首也是米酵菌酸。
所以,寶爸寶媽們在日常寶寶飲食中要警惕久發的黑木耳、銀耳,以及溼河粉、米粉、發酵玉米面、糯玉米湯圓粉、玉米澱粉、發酵糯小米、吊漿粑、餈粑、醋涼粉等穀類發酵製品,以及馬鈴薯粉條、甘薯面、山芋澱粉等薯類製品。
既然這麼多食物中都有可能存在米酵菌酸,那麼寶爸寶媽們應該如何遠離它呢?
其實帶寶寶吃飯無非就兩種情況:
在外就餐
在外就餐時要選擇衛生狀況良好的店鋪,特別是米粉店,溼米粉或溼粉條應該放在冰箱冷藏保存,如果你走進一家店,看到店裡的溼米粉是散裝直接放在常溫下的,請勿食用。
自己烹飪
購買時要看銷售的環境,並詳細看清產品標籤,即便是散裝售賣也應該有公示牌或標示牌,標明食品名稱、生產日期或產品批號、保質期以及生產經營者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等。此外建議最好選購密封包裝的產品,少量食用散裝產品。
購買時建議選擇分量適量的包裝,儘量當餐吃完,避免隔餐食用,購買後如果不是立即烹調,要放在冰箱冷藏保存。
懷疑發生食物中毒,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儘快為寶寶催吐,幫助其排出胃內食物,以減少毒素的吸收和對機體的損傷,並及時送醫治療。
關於寶寶的食物你還有什麼問題,都可搜索福瑞醫療旗下的超級媽力公眾號,在線諮詢醫生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