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湖北日報》刊發文章《搶上智能生產線、人歇機不停,宜都工業企業開足馬力趕訂單》,報導宜都工業企業搶時間、趕進度、忙生產,全力以赴復工復產。
● 原文如下 ●
4月17日,湖北省宜都市北郊,湖北立得爾克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粒小小的鋰電池歷經40餘道工序,打包出廠。「今年訂單排到9月份,我們正全力以赴,爭分奪秒趕製訂單。」公司總經理熊金說。
趕單!趕單!這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宜都採訪時,聽到的高頻詞彙。
「復產即衝刺,生產全馬力。」宜都市經濟信息化和商務局副局長陳城介紹,該市261家規模工業企業全部復工復產達產,3月工業用電量3.22億千瓦時,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搶上智能生產線
注液封裝車間:一條生產線上8名工人緊張忙碌,另一條生產線上1名工人輕鬆自如;電極製片車間:一邊,6名工人「釘」在生產線上,手不離機,另一邊,2名工人來回巡邏,目測生產流程……
走進湖北立得爾克新能源有限公司,多個類似「新舊」對比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這是自動化設備帶來的便利。」熊金總結出三大優勢:效率高、上手快、次品少。
熊金是宜都人。2018年,在福建闖蕩多年的他回到家鄉創業,成立立得爾克公司,主要生產微型鋰電池系列產品,應用於智能穿戴等設備。2019年,該公司產值超過1000萬元。
冬春之交,疫情來襲。工人無法按時返崗,企業生產一度停滯。「不能讓時間白白流逝。」熊金決定把企業復工復產與技術改革同步推進。
3月初,公司組織員工返崗復產,同時投資300多萬元,採購一批自動化生產線;利用疫情防控「空窗期」,組織技術人員加班加點組裝設備,調試生產線。「磨刀不誤砍柴工。」熊金算帳,自動化生產線上馬後,公司鋰電池日產能從2萬顆增至8萬顆,年產值將增至4000萬元。
宜都市財政局副局長羅兵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為幫企業渡過難關,該市拿出1億元資金、新增1000萬元技改資金,用於企業貼息貸款、設備補貼等,讓他們儘快步入正軌。
150名工人兩班倒
4月17日,位於宜都的中船重工中南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精密鋼管拉拔生產線正忙碌有序。廠區門口,滿載貨物的卡車來往頻繁。「我們是被客戶催著復工的。」車間主任魯勳熬說。
2月下旬,魯勳熬收到一紙紅頭文件。這是鄰省某市經信局發給宜昌市經信局的「關於儘快復工供貨的函」。文中特別提到:「中南裝備公司是油缸關鍵原材料冷拔管的主供方,特懇請貴局支持該公司有安全有序復工後,優先供應原材料。」3月11日復工當天,該公司把客戶急需的精密鋼管以最快方式送達對方手中。
長500米、佔地6萬平方米的廠房裡,堆摞著不同直徑、長短各異的鋼管,令人眼花繚亂。魯勳熬介紹,按照行業要求,鋼鐵企業生產的鋼管直徑相對固定,而市場上不同產品對鋼管規格的需求千差萬別。中南裝備公司根據客戶要求,「量身訂製」相應產品,滿足市場個性化需求。目前,該公司是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鄭煤機集團、徐工集團等單位的重要合作夥伴,其生產的高精密無縫帶芯棒冷拔鋼管等產品,應用於汽車、煤礦、石油、工程機械等領域。
「訂單已排到5月底。」魯勳熬介紹,該公司150名員工兩班倒加緊生產,確保如期交貨。
人歇機不停
疫情發生以來,紅外測溫儀、額溫槍等被廣泛運用。作為測溫設備重要組件——紅外鏡頭的生產廠家,湖北龍昌光學有限公司一直在滿負荷生產。
龍昌光學2011年落戶宜都,是專業從事高精度光學鏡頭、光學鏡片製造的科技光電企業,產品種類130多種,用於醫療、車載輔助系統等。目前,該公司已成長為宜昌最大的臺資企業,全國行業前十。
1月28日,總經理黃重仁接到相關部門通知:加大紅外鏡頭生產力度,滿足疫情市場需求。該公司立即作出反應,號召員工返崗,在兩天內申請復工。與此同時,公司投資2200萬元新增生產設備,擴大產能。目前,6臺全球先進的磨拋加工工具機已投入使用。
透過無塵車間的玻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多名身著防靜電服的工人正在忙碌。「「6月底前訂單飽滿,『人歇機不停』保障生產。」黃重仁介紹,該公司日產鏡頭5400個,月產鏡片14萬片。
「生產不斷線,除了好設備,還要靠工人保障。」黃重仁告訴記者,宜都市人社部門把招聘會開到集鎮鄉村,「點對點」為公司招工,保障企業用工需求。到3月30日,該公司535名工人全員到崗。
來源 | 湖北日報
原標題:《《湖北日報》:宜都工業企業開足馬力趕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