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學是初三的學生,我們初三的數學滿分是150分,他期末考試考了78分,他們家的經濟條件還可以,但是這位同學的家長就是不肯掏錢報輔導班,這是什麼心態?」有人問。
在數學總分150分的情況下,初三學生數學成績才78分,家長有錢卻不讓孩子報輔導班去參加補課,這是什麼心態?到底是摳門還是理智呢?我覺得這位家長的心態應該不是摳門,而是無可奈何的心態,原因有以下幾個:
原因一: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孩子願意學沒有哪個家長會摳門。
孩子就讀初三,很多家長都擔心自己孩子的學習能否跟得上進度。如果發現孩子在學習方面跟不上,大部分家長都會相當著急,不管是貧窮的家庭還是富有的家庭,當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情況下,一般會採取「補救」的措施,比如父母親自指導孩子,再比如家長讓孩子去輔導機構參加補課,還比如家長給孩子安排一對一的家教。家長既讓孩子放棄輔導班,又讓孩子與一對一家教「絕緣」,我覺得應該是因為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家長讓孩子上過五花八門的輔導班,但是基本上沒什麼效果,所以就果斷放棄報班提分的機會。
原因二:知子莫若雙親,學習態度不行的話補再多的課也枉然。
孩子一回家就拿起手機來玩,或者一回家就把電視的遙控器攥得緊緊的,作業不做、功課既不複習又不預習,這種學習態度別說報輔導班,就是一對一有償家教又能解決什麼問題呢?報班只不過是浪費錢而已。再加上這孩子其他的科目如果也是一塌糊塗,甚至數學是這孩子所有科目中掌握得最好的科目,那麼報輔導班真的有用處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原因三:沒必要把輔導機構神話了,基礎太差的孩子輔導機構也沒辦法。
是不是所有初三的孩子都適合報輔導班呢?據我了解,一些十幾節課好幾千的輔導班,有些家長讓孩子報了之後一點效果的也沒有並不鮮見。我個人認為,比較適合報班的孩子有這麼兩種:其一,課內「吃不飽」(掌握了所有的課內知識還不滿足)還想繼續通過課外輔導的方式力求「好上加優」的孩子;其二,課內掌握的內容不夠熟練,但是想主動通過課外輔導的方式在學習上「加大油門」的孩子。而對於那種數學基礎非常差同時學習態度又不好的孩子而言,輔導機構對這種款式的孩子基本上也是沒有什麼辦法的。
既然輔導機構對孩子的「沉痾宿疾」沒有任何辦法,家長自然會做出比較明智的選擇:把省下的錢給孩子買一些排骨或者其他營養品補補身體,豈不更好?